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荣知耻是人类道德的底线,也是评判人的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本文从立身做人的视角,分析了知耻知荣的重要性,指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2.
知荣知耻是人类道德的底线,也是评判人的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本文从立身做人的视角,分析了知耻知荣的重要性,指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良序社会,即一个荣辱善恶有着明确标识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知耻走向尚荣?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悔恨是人们由知耻走向尚荣的心理转折点.而这种转化又以知耻为道德前提,即个体已有善恶是非观念,且处于祛恶向善的待发点上.如此,这种道德心理转化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即一个荣辱善恶有着明确标识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知耻走向尚荣?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悔恨是人们由知耻走向尚荣的心理转折点.而这种转化又以知耻为道德前提,即个体已有善恶是非观念,且处于祛恶向善的待发点上.如此这种道德心理转化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知耻:大学德育底线伦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海燕 《学术论坛》2007,1(2):41-44
知耻是大学德育的最低层次底线伦理,也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大学德育必须以耻感教育作为基准和出发点。文章从当前大学德育中知耻教育的缺失原因剖析,通过追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探讨知耻底线伦理意蕴,指明知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优秀品质及激发其精神动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廉耻之德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廉洁知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廉洁的含义是不贪财货 ,立身洁白。它包括做人要清介自守 ,做官要清正廉明。知耻的内涵主要有羞恶之心、行已有耻、有所不为和知耻者勇。廉耻是做人之大节 ,也是为官之根本 ,更是治国之大纲  相似文献   

7.
论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道德滑坡之间的鲜明反差,并从市场大潮、应时教育和实用主义三个角度分析原因;从知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十六以来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提出,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中国道德新风尚,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陈飞 《学术论坛》2008,31(4):18-22
耻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精华.耻感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是一条底线伦理,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尺.耻感底线伦理具有普世意义,要加强耻感教育,提高耻感意识,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建设良好的知耻环境,构建和维系人类的耻感底线伦理.  相似文献   

9.
郭聪惠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9-182
当前大学生耻感意识缺失,究其原因,既与社会机制不完善、学校德育存在缺陷等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知耻感有很大的关联。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和意识;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加强以德修身;营造良好氛围,抓好大学生知耻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目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做到理论要管用、理想要有“磁”、精神要昂扬、道德要正人,应培育立志成才、爱国守法、诚信知耻、博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抓好知耻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邓春梅 《理论界》2007,39(12):158-15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道德自律不断弱化,中国传统荣辱观尤其是儒家荣辱观对当代社会道德自律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价值:当代社会要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将“求荣”作为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关键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道德自律。而当代社会道德自律的价值选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的耻感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许淑媛 《理论界》2008,(10):188-189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集和体现,也是对个人对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要服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拟从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入手,论述加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措施,旨在使高职教师明荣知耻,爱岗敬业,为高职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相似文献   

17.
孝与礼义廉耻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因为尽孝所表现出的对长辈尊敬的态度或言行即为礼,故而孝为礼之始,敬孝合"礼";孝而不愚孝,故孝与义相连,诤孝为"义";只有尽孝不让父母担忧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为官清廉,故而孝为廉之基,孝可促"廉";常怀孝德便有知耻之心,故而孝为德之本,孝则知"耻"。孝与礼义廉耻的内在统一性表明:尽孝合礼不逾节,则亲者安;守孝含义不自进,则上无过;以孝助廉不蔽恶,则行自正;孝则知耻不从枉,则祸不生。由此可知,孝文化蕴含礼之敬,包含义之诤,促进廉之行,抑止祸之生,这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实效性凸显、“正能量”释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内容与时俱进.“四风建设”作为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内核,旨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正党风、顺民意、得民心.基于此,大学生廉政教育必须将“四风建设”的要旨内涵灌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真正培养厚德尚廉、知耻且格的新一代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耻荣不分”、“耻荣颠倒”现象,究其根源,与社会不公、特权意识、官吏腐败、学校环境等有一定的联系。面对这种现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管理、制度各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好学生的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修养水平如何,是对他们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的重大考验。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良好的耻德,从内心自觉约束自己的各种不道德行为,迫切需要加强"知耻"教育,这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