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东方文明独特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东方逻辑有自己的特质。东方逻辑和人工智能逻辑都是一种应用逻辑,是基于经验的逻辑,是形式真与实质适当相结合的逻辑,是经典演绎逻辑、非经典演绎逻辑和非演绎逻辑并存的广义逻辑。人工智能逻辑作为发现的逻辑比东方逻辑更具优势,东方逻辑则在器与道的结合方面比人工智能逻辑更有优势。东方逻辑发展对人工智能逻辑发展的启示在于: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论要求从本民族文化背景出发,就这一思想体系原来的形态来把握它,也就是采用“把握原来样态”而不是通常采用的“据西释东”方法论原则。年轻的人工智能逻辑应该从古老的东方逻辑智慧中汲取思想营养,对东方逻辑的当代探索可能为推动人工智能逻辑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2.
张振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69-171
基于目前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种因素 ,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逻辑问题 :非确定性推理、形象思维和常识问题。指出这些逻辑问题是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欧永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
马克思前后时期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结论是彼此冲突的,这是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结果.唯有深入揭示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所涉及的三层逻辑关系,把历史逻辑、思想逻辑、方法论逻辑三个层面的逻辑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 相似文献
4.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是自然语言,如果从实际生活来看,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不应该像形式逻辑那样抽象化,然而,现有的自然语言逻辑却显示了高度形式化、抽象化的特点。之所以形式化,除了使用现代逻辑的研究方法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自然语言逻辑形式化。在形式化过程中,虽然自然语言的内涵性、模糊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形式化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语言逻辑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前计算机科学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作为其核心分支的人工智能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成就的背后,逻辑学是推动其前进的主要动力。本文重点探讨非经典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哲学与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立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Z1)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我国逻辑学界的密切关注。该文概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人工智能中的一些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4-157
人工智能研究中使用的主要语言是一阶逻辑语言,而非程序语言,其特点在于计算不再是其主要特征,更注重推理过程和知识库构建,结合诊断规则和因果规则,使智能体获得理性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2):30-36
人工智能发展能够为认识论研究提供若干重要启示。人工智能技术中数据的形成和转换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动机制,揭示“经验”范畴作为数据模型的本质特征。计算机的缺省配置、超文本链接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功能,可以启发人们更深入理解人类的联想、想象、虚构能力的来源,而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可以对理解人类认知图式是否具有先验性和操作性以及如何最优化等问题发挥启示作用。由此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的技术可行性与人类认知机制之间的其他对应关系,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晚年思想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到思想资源的吸收再到东方国家的践行,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正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逐步验证。今天,重新探索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尤其将东方社会理论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够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基本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性思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用逻辑及其在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2):35-41
文章扼要阐明了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主要特点,并介绍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侧重描述了计算机语言作为浯用语言的逻辑特征,包括对计算机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最后,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prolog语言中使用IL分析方法表明丁语用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燕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46-49
"东方文学:观念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6月底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和出版机构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分为"东方区域文学与世界文学"、"朝韩文学与中韩比较文学"、"日本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三个方向单元分组研讨。学术研讨实现了打造学术平台、交流科研成果、促进我国东方文学研究水平提高的会议宗旨。 相似文献
13.
14.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助推监督方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多种监督类型的贯通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本要求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方面体现出符合现实需要的合法性逻辑,突显有效性的赋能逻辑和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逻辑。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时也遇到了多重障碍:数据黑箱、伦理风险、人工智能人才缺失、制度保障阙如以及贯通合力不足等。对此,应致力于破解数据黑箱、加强伦理反思、制度建设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以及多种监督类型贯通的促进机制的健全,以提升监督体系的贯通力。 相似文献
15.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风险生成的重要场域,其具有的基于大数据的人机对话模式、基于自我学习的算法机制和不断改进的算力等特点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内嵌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表征为以技术为手段的意识形态权力转移导致的场域失落风险、以人机协同操纵意识形态偏见导致的话语权旁落风险和以模糊边界运作加大意识形态治理难度引发的治理失效风险。其生成诱因在于资本与技术扩张导致资本逻辑内嵌于意识形态风险之中,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话语权转移带来了人类语言逻辑表达与多元价值博弈,以及对话沉迷与主体危机的内容失真引发的治理范式转化与监管失灵。应立足于阵地治理、数据治理和制度治理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场域转变为巩固意识形态认同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16.
17.
18.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看似模糊了心灵与机器的界限,但是二者之间依旧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经验的主观性使得心灵与身体很难被彻底分隔开。物理主义还原论无法应对那些具有文化特色的心灵活动。虽然在哲学视阈中,人们并不能借助机器创造意识,但是在现实应用中,人工智能却表现出了人独有的“偏见”。正是数据库内容的不完善和算法设计中的不平等,让过去隐藏在认知主体中的偏见浮出水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仅仅依靠模仿是行不通的,在新一轮的科技狂潮中,要为我国的人工智能产品安上一颗“中国心”。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本然内涵在于对生命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包括人工智能在内,一系列技术皆是实现手段而非目的,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跨领域迁移应重点考察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做什么。人工智能是对数据高效化、精准化的集成运用,始于规模化,终于个性化。因此,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作为教育过程中提高效率的手段和工具,更具备推动教育系统内部变革与发展的极大潜力。环顾现实,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赋能教育并逐渐引发正向变革,但是日益膨胀的技术逻辑不仅加速解蔽(ehtbergung)了教育世界的情感互动与生命价值,促逼(herausfordern)教学技术化与学习无效化,更使得教育需求处于现实隐匿的状态。厘清教育与技术的交互关系,突破其内蕴的技术逻辑,进而补正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文性,对人工智能时代下人之解放与教育技术体系的理性构建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