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洪灾与近代陕南城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南多山地丘陵,河网密布,气候温润,降水丰沛,城镇大多沿江河分布延伸。自近代以来,陕南城镇屡遭洪灾侵袭,对城镇破坏严重,许多城镇因洪灾而被迫迁址,个别城镇甚至消失。因此,在当前的城镇建设中,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洪灾损失评估主要基于两种思路:一是不区分洪灾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基于数学工具和模型从总体上把握洪灾损失情况;二是根据洪灾形成机制,建立洪灾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汇总。基于第二种思路,本文从洪灾作用机理入手,提出了洪灾损失评估的5个过程,以过程为主线,结合洪灾损失评估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设计了洪灾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洪灾损失评估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基于BC~2模型测度2011-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整体不高,仅有山东综合效率得分达到1,实现技术和规模效率最优,其余省份生态效率均没有达到最优;二是黄河流域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出上中下游梯度上升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聚类分析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生态效率较高地区、一般地区和较低地区三种类型。山东、四川两省为生态效率水平较高地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为生态效率水平一般地区,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四省区为生态效率水平较低地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BC2模型测度2011-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整体不高,仅有山东综合效率得分达到1,实现技术和规模效率最优,其余省份生态效率均没有达到最优;二是黄河流域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出上中下游梯度上升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聚类分析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生态效率较高地区、一般地区和较低地区三种类型。山东、四川两省为生态效率水平较高地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为生态效率水平一般地区,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四省区为生态效率水平较低地区。  相似文献   

5.
政府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核心主体,其环境保护责任的实现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黄河流域政府应当形成完备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体系并有效实施;要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协调企业、个人等各方的绿色发展法律责任;要避免用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逐步构建起绿色发展的新道路,采取完备的绿色法治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黄河流域的各个领域。黄河流域政府生态环境责任的法律构造,需要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从明确黄河流域政府环境保护的主导地位、全过程制度建构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强化黄河流域政府生态环境责任的落实和实现。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灾害问题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问题,并探索了灾害问题的形成原因,指出自然因素是造成灾害的潜在条件,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灾害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治黄河流域的灾害不仅关系到本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亡,必须给以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目标,也是制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刚性约束之一。因此,通过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厘清水生态系统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水生态修复和治理的角度,提出分区治理、分策治理的对策。构建健康和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对于促进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合生态语言学、类型学、计量语言学和依存语法等多学科理论背景,聚焦黄河流域九省区汉语民歌词汇、句法和语义层面特征,研究发现:在句法特征上,黄河流域民歌表现出支配词居前和支配词居后的混合语序类型特征,词汇和语义主题一致性表现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对黄河流域民歌进行多学科研究,可以拓宽中国民歌研究的视角,全面了解黄河流域的语言生态特点,黄河流域民歌具有直观可见的中华民族多元纷呈、和谐相融的黄河流域文化标识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河流域76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模型,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由濒临失调转向勉强协调,下游城市始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2)协调发展演进模式分为四类:持续领先型、演化趋同型、双向互动波动型和单方驱动主导型。(3)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主要源自区域间差距,总体差距呈缩小态势。(4)流域整体和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上、中游极化较明显并逐渐转为轻微的多极极化,下游极化不明显。因此,需充分立足各城市发展优势,针对下游和中、上游灵活制定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洪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从文献统计看,清代洪灾发生的次数大大超过明代,说明洪灾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强烈。文中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洪灾具有普遍性、频繁性、季节性、破坏性、复合性的特点。指出气候、地理、人为活动等为嘉陵江流域洪灾的成因。人们在防治洪灾时采取的灾前、灾中、灾后的各种措施,为减轻洪灾损失和灾后的重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上,对黄河渊源的探求不仅大量地表现在历代典籍中,而且也散见于历代文人雅士的“咏黄”诗歌中。通过以诗吏互证的方法,可以勾勒出历代探求黄河渊源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2.
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七八月份,黄河全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山东境内的黄河虽未决口,但河北、河南决口之洪水全都灌注山东,使山东成为受灾面积最大的省份。灾情发生后,国民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赈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以回藏贸易为重要内容的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河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边地藏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飞速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局势的变化,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面临严重挑战。在简要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河湟回族商贸的未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做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条例》的立法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态立法的制度现状,认真反思区域生态立法的制度实践,更新生态立法指导理念,梳理区域生态立法文本,细化生态立法内容,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区域生态立法资源、建立完善生态鉴定制度,强化生态破坏的违法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与秦汉气候史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是生态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都应当关注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竹林非“自然生”、“皆为经济栽培的产物”的意见缺乏论据。竹林分布的变化,实具有“气候变迁指示意义”。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以“竹”的分布论述秦和西汉时期的“温和”气候,是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光绪年间 ,黄河三角洲河患次数多 ,规模大 ,持续时间长 ,造成的灾祸重。河患下的灾民迁移贯穿光绪年间的始终 ;移民安置区域集中于沿河两岸地势高处及利津东部、广饶东北部黄河新淤滩地 ;移民形式为政府安置与自发迁徙间杂 ;移民种类属以生存为目的的生存型移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黄河"几"字弯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黄河"几"字弯区域面临诸如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核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差、主导产业同质性强、政策协同程度较低、市场化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稀缺等困境。为此,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是培育太原都市圈和呼(和浩特)包(头)都市圈,加快资源型经济区域转型,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网格化"交通运输空间格局。同时,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逐步提升对外开放能力。  相似文献   

20.
贾文丽 《南都学坛》2010,30(4):5-11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经济、政治区域的结合部,又是交通要冲,地形险要,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河西归汉后,面对政治形势和地理形势变化的需要,汉朝在河西的防务建设经历了初创和成熟两个阶段。防御措施不断加强,建立河西四郡、属国,增筑居延、休屠塞;作战方略适时调整,以河西军为主力或偏师与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使河西的战略前沿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汉朝北伐和西征的必经之地。综观汉与匈奴百年作战的历史,汉朝在河西的防御与战略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