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肯定复议机关被告地位的理论难题从肯定复议机关应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相关论述来看,学界将行政复议机关作为行政诉讼的固定被告,大多是从责任心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这些学者认为,复议机关之所以在复议过程中大多采用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做法,是因为复议机关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对此,清华大学何海波博士和西南政法大学谭宗泽教授都明确指出,为了克服行政复议机关对复议决定缺少责任心,所有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诉讼的,均应由复议机关作为被告。学界的这种看法得到了部分司法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行政复议制度是与行政诉讼制度并行的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199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确立。《条例》对有关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原则、性质、行政复议申请与管辖、复议机关的受理与决定、法律责任等均作了原则规定。为行政复议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1994年10月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行政复议条例〉的决定》发布了《行政复议条例(修定)》。考虑我国目前行政复议立法时机已经成熟,顺应立法要求,1999年4…  相似文献   

3.
刘飞 《理论界》2007,(10):94-95
我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行政复议机构的行政化设置与公正性所要求的审查机构独立性和中立性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合理配备复议人员与行政机构精简、高效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配备上的行政化与公正复议所要求的复议人员地位相对超然、独立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破解这些难题的主要方案是:在行政复议中限缩复议机关负责人对复议事项的决策权,保障复议机构在处理行政复议事项时的相对独立性;以复议机关的现有力量为基础,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复议工作人员队伍;建立完善的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遴选、聘任、身份保障、回避、培训等制度。  相似文献   

4.
行政复议制度是与行政诉讼制度并行的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199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确立。《条例》对有关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原则、性质、行政复议申请与管辖、复议机关的受理与决定、法律责任等均作了原则规……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救济制度和层级监督制度。目前有关行政复议的基本法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复议条例》由于制定匆促因而留下了诸多疏漏和缺陷。对此,我们可从《行政复议条例》有关复议制度规定的欠缺及与《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相冲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前者主要表现在行政复议的立法目的、复议请求权、申请复议范围、复议管辖、申请与受理、审理方式、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行政复议的法律适用、复议决定等若干规定中,这些欠缺规定及应规定而未规定的事项,都有待以后的复议立法予以完善。《行政复议条例》与《行政诉讼法》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复议决定与起诉的衔接关系、起诉期限的不一致、复议当事人与诉讼当事人的衔接、法律适用的标准不一、复议决定与行政判决的适用情形不同等几个方面。如何使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有机地衔接起来而共同发挥作用,既需要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又需要对《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作出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管辖制度的科学界定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领导体制的优势 ,通过行政内部的层级监督与制约来实现行政的内在影响力 ;而且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机关来扩大对行政争议的适用范围 ,加强监督的的广度和深度 ;并且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手段来减轻司法负荷力 ,提高行政效率 ,实现行政公正 ,避免因繁琐的司法程序而加大社会成本投入 ,实现社会成本的经济效益 ,吸引行政相对人寻求复议途径解决行政纷争。因此 ,就《行政复议法》与原《行政复议条例》的复议管辖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完善税务行政复议若干程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务行政复议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解决税务行政争议法律制度,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在申请期限、审理方式、举证责任、机构设置等多方面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完善,建议废止直接影响纳税人纳税争议申请复议的前置条件,建立以听证程序为核心的复议审理程序,设置独立的复议机构,以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税务行政复议是税务机关实现自身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纠正行政违法和不当为主要目的 ,是依法治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树立正当程序观念 ;注重提高法制意识 ,确保高度自律 ;完善复议责任到位措施 ;强化外部监督 ,保持复议渠道畅通 ,公开复议过程 ;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等五方面改进行政复议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前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原来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复议权,全部集中到政府设立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统一行使;二是行政复议委员会集中行使部分政府部门的部分行政复议审理权;三是保持现行行政复议体制不变,通过吸收外部人士组成行政复议委员会,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集体研究,以表决的方式形成案件处理建议意见,供行政复议机关在裁决时参考.在《行政复议法》修改之前,以听证为核心强化行政复议程序,也即以第三种模式为抓手推进行政复议改革,不失为可行的方案.在取得更多经验后,再引进一个真正成熟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从而推动整个行政复议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复议程序的正当化修复——基于司法审查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剑生 《江淮论坛》2010,(6):98-107,64
最高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以及多年实证数据显示,行政复议程序欠缺"正当化"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行政复议程序进行正当化修复,使得行政系统内的行政复议机关,以相对客观超然的立场,公正、合理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提升作为解决行政纠纷的行政复议制度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十分必要。正当化修复应根据听取意见、防止偏见、信息公开三条路径展开,须在走出行政复议司法化误区的前提下,通过对模糊概念的明确化、增设"行政复议委员会"、添加"单方接触之禁止"规则、添加复议材料"便民公开"规则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司法权威不高以及信访作为制度外救济途径的大环境下,伴随着国家法治化的转型,行政复议很难跳出内部监督公信力低和实际功效差的制度窠臼,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先前的制度预设轨道.显然,制度的微调已无法解决现行制度的困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行行政复议制度进行重构,从而带动整个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制度性调整,实现信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整个行政争议纠纷解决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复议,其行为性质是行政执法行为,其行为目的是救济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故其功能是行政监督。但是,由于行政复议机关在政治、经济、人格等方面与被复议主体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致使行政复议机关很难对其下级进行有效监督,也不能以第三者的身份有效解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同时,耗费不少权力资源和诉讼资源,还导致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为了确保执法公正,行政复议宜代之以司法程序,设立行政法院,专门审判行政案件。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是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行政复议法修改的重要论题之一。立足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改革实践,梳理试点工作中的得失成败,对于坚持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改革方向、丰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复议委员会不仅要作为行政复议的审理机关,而且还要确立为法律上的行政复议主体。在此基础上需设置行政复议委员会必要的正当工作程序:建立以听证为代表的公开审理制度;确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回避制度;强化行政复议决定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上的功能定位,决定着制度设计的基本走向,左右着法律的规范重点,影响着法律实施资源的社会分配。现行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在主要功能上的摇摆不定,以及相互之间的不一致,造成了行政复议资源的浪费和法律实施上的不统一,迟滞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进程,削弱了行政复议作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行政纠纷主渠道的作用。修改现行法律,调整行政复议的主导功能及相关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且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实施,对公安行政执法工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是行政复议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公安行政执法活动受到全面复议监督;突出地体现便民原则,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赋予申请人选择复议权,公安行政复议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更加明确,被申请人的法律责任更加严格;复议机关的职权更加明晰,作出公安行政复议决定的程序更加明确,更有利于解决公安行政争议。这就为进一步加强公安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加强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救济手段的制度架构应该和社会救助实体法律规范的完善同步进行.在诸种救济手段中,社会救助的行政救济手段更具有优势.社会救助救济手段的完善应借助《行政复议法》修改和《社会救助法》制定的契机,扩大社会救助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增强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确立社会救助案件行政复议前置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关于行政复议调节制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复议调解作为对社会实践的需求与发展的回应,不仅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而且已成为趋势。然而,我们应理性对待复议调解制度,既不能基于传统理论怀疑其正当合理性,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和功能,而必须将其严格控制在法律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制现状,并在阐述行政听证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行政复议中引入听证制度有无必要性的问题。指出:我国行政复议中引入听证制度,是完善行政复议法的需要,是对我国行政复议法制和实践发展成果进行确认和肯定的要求,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在当今社会中应当发挥解决行政纠纷、化解官民矛盾的重要机能,但目前行政复议的公众认同感下降,办案质量不高,应然效果不彰。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是现行管辖设置不科学、复议机构不合理、审理方式单一、审查程序不透明、办案人员素质不高。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回应解决行政纠纷的实际需要,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的完善,但这种重构应在坚持行政复议的"行政本色"而非司法化改造的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制现状,并在阐述行政听证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行政复议中引入听证制度有无必要性的问题.指出我国行政复议中引入听证制度,是完善行政复议法的需要,是对我国行政复议法制和实践发展成果进行确认和肯定的要求,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