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史前玉器最早出现于7000多年以前,中经延续发展,到距今5000多年以前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已经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诸考古学文化先后选择玉器作为礼的主要承载体,使形制不一、内涵丰富的玉礼器成为史前玉器的代表。"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发生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承载体是以玉礼器为代表的史前玉器。和谐功能是中国史前玉器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要由天地人神之和、阶层之和以及多元一体之和等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刘俊男 《船山学刊》2001,(1):63-66,20
一、上古洪水原于农业对生态的破坏 几乎所有民族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一串洪水故事.中国的洪水故事若从伏羲、女娲(现已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而伏羲女娲是农业发明前的首领)算起至大禹平治水土,至少经历了6000年之久.或日这洪水原于第四季冰川,而第四季冰川距今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似不能造成6000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尹弘兵 《社会科学》2007,4(4):151-159
文明起源应该区分为文化成就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的要素不应是各种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社会分化逻辑展开的结果。如果中国文明中存在玉器时代,我们就应承认,不能以其它文明中无玉器时代而加以否认。起源阶段与早期阶段的文明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此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很有可能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一、上古洪水原于农业对生态的破坏 几乎所有民族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一串洪水故事.中国的洪水故事若从伏羲、女娲(现已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而伏羲女娲是农业发明前的首领)算起至大禹平治水土,至少经历了6000年之久.或日这洪水原于第四季冰川,而第四季冰川距今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似不能造成6000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文明起源的三大阶段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明起源不是一次完成的历史事件,而是长达5000年的世界历史过程,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历史时代。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农业———新石器———陶器",构成相互联系的三大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是距今七八千年前,"铜器———城市———文字"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第三阶段是距今五千年上下,原始国家的起源成了文明形成的总体标志。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起源不同于环地中海地带的西方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农业、新石器、陶器这三大技术创新源头,有可能进一步上溯到近一万五千年前。  相似文献   

6.
作为精神文明的载体,距今9000~8000年间古老中华即已进入玉器时代,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中,玉器成为部族集团首领与巫觋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重要礼器和用以沟通天地的神器,独占这些礼器和神器的人即为王者,"不王不禘",玉器成为中华古史宗教文明发祥的开端,而创造宗教--巫术文明的就是王者兼巫者,王权源于神权,这显示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和中华文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是世界仅存的自史前时代一直绵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体,英文化遗产形态复杂多样,既有多民族在广大地域空间的互动融合,又有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时间纵深维度.探索和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并形成新的研究方法论.从四重证据法的应用角度,通过玉文化和龙文化交叉融合的案例分析——玉璜神话,可探讨立体地重新进入中国文化大传统的途径,为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做出方法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已知中国出土玉器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聚落遗址的五块,距今约7470±80—6985±205年(未经树轮校正),即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间。①。类似的还有内蒙古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出土的玉玦与玉匕形器②、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玦、管状珠与匕状器③,时间为距今7360±150年前(未经树轮校正)。而这些地点出土的匕形玉器和管状珠,又与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9100±200年一8200±200年前的棒形坠饰、石管大同小异④,所出土的铲状石器又与华南各地出土的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伏羲学”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运用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三重证据,论证了上古华夏区域四大族群的不同文化特征:西部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东部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三支玉器族。进而根据百年考古出土的大量彩陶纹样,论证了公元前6000年伏羲族在祖地甘肃天水大地湾历法“开天”,伏羲支族在先仰韶-仰韶-龙山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扩“辟地”,伏羲族历法和彩陶随之东传到东部三支玉器族。龙山末期(公元前2000年)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征服伏羲族、东夷族、南蛮族,建立夏朝。  相似文献   

10.
在距今7000年到4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土的考古资料陶器玉器上有各种各样刻划符号及彩绘图形、图案,其中有一些复合型的“文字画”形式.这些图画和“文字画”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原始思想愿望的意象、图腾崇拜以及生殖巫术崇拜,表现内容有丰富而复杂的寓意.这种图画和“文字画”表现形式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而与近现代现代派艺术的象征主义、立体主义绘画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创造受到了自然环境、主体观念和细石器制作技术的激发和影响.其镂空器形等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原则,其动物造型体现了"寓多元为一体"的原则,许多器形还体现了尚圆意识.而在纹饰上,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则是其重要特点.玉器的风格以自然奔放为主,又有一些体现和玉料相协调的优美柔和特点的玉器.红山玉器中的玉琮、玉龙等及其"整体布局、局部布白"的设计,对后世的玉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良渚玉琮和商代的饕餮纹中,都有红山玉器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付希亮 《理论界》2007,4(2):197-200
从神话传说看,希腊社会经历了神祗和英雄两个时代。神祗时代大体相当于克里特文明时代,其神话反映的是母系时代的社会历史;英雄时代大体相当于迈锡尼文明时代,其神话传说反映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神话传说中神祗时代与英雄时代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反映的社会不同。  相似文献   

13.
柴克东 《人文杂志》2022,(5):100-109
2021年5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联合咸阳博物院在咸阳共同举办“仰韶玉韵——尹家村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向公众展示了64年前从尹家村遗址征集的多件珍贵文物。其中15件玉钺的再发现,彰显了仰韶玉器深厚的历史底蕴,打破了过去认为仰韶文化不使用玉器的考古学盲区。以玉钺为典型代表的仰韶玉器,直接影响了石峁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神权认同机制的形成,其黑色或墨绿色外观以及强光照射下呈现的渐变嫩绿色特征,催生了古人对“玄”的哲理体认和以黑为尊的颜色崇拜。直到秦王朝“服色尚黑”的治国理念中还能看到仰韶玉器影响的余绪。  相似文献   

14.
爱玉、佩玉、藏玉自古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里介绍几种鉴定真假玉器的方法: 一、真玉器温润光泽,半透明不透明的都有,玉器中夹有棉絮状或其它杂质,均属正常现象。假玉器给你第一个感觉就是没灵气,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有的内中还有气泡(出土古玉在色泽上另当别论)。 二、真玉器放在手里掂一掂,手感沉重。假玉器掂起来手感比较轻飘。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考古工作者将良渚、红山诸多遗址发达的玉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加上股墟妇好墓数百件玉器的出土,为玉器在周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揭明了源头。近年来虢、燕、晋国和周原、丰镐、宝鸡等地西周考古的丰硕成果.为我们研究周代玉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笔者曾在《玉琮功能刍议》一文(《考古与文物》1993年4期)中,提出良渚琼蟹乃神灵食品说;又在《玉石之路初探》(《人文杂志)1994年2期)文中.认为新石器时代中原玉料多来自和阗南山。今日看来,二文论证尚有欠严谨,但基本观点是能够立脚的。本文则拟通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具有悠久的用玉历史,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石料与其他石料的区别.玉器在史前时期是很 多地方的代表性器物,如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目前,对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的来源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其出自辽宁省岫岩县,对北瓦沟玉石矿床的调查分析表明,这里具备良好的玉石生成的地矿结构,是古玉的主要产地,产于辽宁省宽甸县的“宽甸玉”也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来源之一.红山文化用玉的主要玉材是质地均匀具有一定半透明度而色调偏黄的软玉,此外,红山文化所用的玉器材料还有一些是水晶、绿松石和玛瑙.  相似文献   

17.
儒家神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有无神话?传统的文学本位观的神话研究和理性思维视野下,儒家似与神话无关。面对当今世界性儒学热潮,如何重新从儒家思想内部概念体系中发掘其文化价值和力量源泉以为回应,就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儒学话语体系中,虽然没有和西方神话一词完全相对应的概念,但却有着与myth意义相通的神、圣及无数的圣言、圣话和数千年的圣物所见证的神话。文章即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立足神话意象和神话历史语境,探究信仰支配下的神圣叙事,在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神话观的基础上,借镜于荀子解蔽精神和福柯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求真思路,以及几千年来的宗庙礼乐实践的现实语境,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的当代课题,利用具有文化基因和原型编码意义的神话这一可以直接上溯到文明源头的超学科概念工具,介入中华文明探源和经学系统,论证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圣、德、天命、礼仪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从神话与仪式的对应关联重新考察儒家思想的礼乐之根,超越儒道对峙的两千五百年小传统,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大传统与复数的古史线索。具体而言,儒家神话可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探源研究:以凤、麟、玉等圣物为代表的儒家神话意象系统;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尧舜禹汤文武圣王谱系的儒...  相似文献   

18.
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国外以及我国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喜欢收藏汉代以上的高古玉器。那么,如何鉴定古玉新旧呢?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当代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的《中国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古玉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上、下册)等。  相似文献   

19.
从文明的角度理解、阐释人类历史,已在史学界获得广泛的共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以其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了自构体系的区域文化圈.任何一位历史学或文化学研究者,都不能忽略这一事实,多数学者称其为"远东文明"或"东亚文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伏羲学”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运用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三重讧据,论证了上古华夏区域四大族群的不同文化特征:西部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东部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三支玉器族。进而根据百年考古出土的大量彩陶纹样,论证了公元前6000年伏羲族在祖地甘肃天水大地湾历法“开天”,伏羲支族在先仰韶一仰韶一龙山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扩“辟地”,伏羲族历法和彩陶随之东传到东部三支玉器族。龙山末期(公元前2000年)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征服伏羲族、东夷族、南蛮族,建立夏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