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小对父亲的感觉我真有些说不清楚,说怕他吧,也怕,他总是相貌严肃,说一不二,让我不敢反抗他;说不怕他吧,也不怕,他有时又很随和,还常和我们子女开玩笑,和我们一起唱歌,带我们爬山、采蘑菇、挖地菜,俨然一个和蔼又可亲的老爸。  相似文献   

2.
我是徐汇区汇泉浴室的服务員兼經理,做浴室服务工作快二十年了。回想在旧社会里,浴室被称为“混堂”,做混堂的人到处被人看不起,不仅工作劳累,工資很低;还常常受人欺侮。記得在十四岁那年,有一天我为一个有財有势的“闊老”捏脚,因为力气小捏得不称他的心,他就大发雷霆,对着我鼻子就是一脚,我被踢倒在地上,鼻孔流了血。为了怕被老板知道停生意,只得暗暗地把血揩掉。后来老板还是知道了,不但打了我两  相似文献   

3.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4.
青杉 《家庭科技》2014,(2):14-14
正当我们到了中年时,父母老了。回头想想那些浓情岁月,对父母,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之情。小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操碎了心,怕我们冷,也怕我们热,怕我们被人欺,也怕我们闯出祸。如今他们老了,依然"怕"我们,怕给我们添麻烦,怕我们嫌他们烦,甚至怕我们不回家。女作家张爱玲有一篇题为《十八春》的小说我很喜欢,其中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人老了,不知为什么,总有些怕自己的儿女。好多年前读  相似文献   

5.
德基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八七年他走的时候我正在病中,宗蕖怕我难过不敢告诉我,我知道得较晚,还是历史系一位同志说的。五十多年来的往事和他的音容笑貌常系梦中。我认识他时还不到十九岁,那时正在北京(当时叫北平)上大学。他故乡蔓湖距  相似文献   

6.
我正专心致志地看电视剧,杜平凡说:“我们离婚吧。” 他很严肃,不像跟我开玩笑。浮上我脑海的第一个念头是:他肯定炒股亏大了,或者是得了绝症,怕连累我。我坚决地摇头,一股要跟他共患难的豪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我因为稍微留心经学,遂暴得“专家”之名。其实,自己的斤两,自己最清楚。我有两怕,一怕《尚书》,二怕理学。怕《尚书》,以其文字艰深;怕理学,以其义理玄妙。承蒙陈良中先生不弃,赠我《朱子〈尚书〉学研究》一册,并嘱我看后提出批评意见。这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相似文献   

8.
开口就赢     
朋友小张才华横溢,颇得女孩子的芳心。一年前他喜欢上一个漂亮的女孩,女孩对他也有情有意。但小张性格内向,怕被拒绝,不敢贸然开口表白。他知道很多男孩都想去追那女孩。直到最近他才鼓足勇气拨通了  相似文献   

9.
正一我和秦川谈恋爱,完全是他的一场精心预谋。5年前,我在某县中学做英语老师,每天下班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再坐公交车回家。有一天等车的时候,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叫住了我:"能不能借你的手机打个电话?"我正拿着手机玩游戏,一时没反应过来,有点迟钝地望着他。怕我不信,他拿出一部没电的iPhone4S在我眼前晃了晃。我犹豫着把手机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在努力写着,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此前,他写过《<务虚笔记>备忘》,是作为中篇小说发表的。他在《<务虚笔记>备忘》中这样写过:“《务虚笔记》是我梦想的长篇。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部长篇也许永远是个梦想,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我的梦想的长篇记录,怕这务虚的梦想在记忆中走漏,所以先做这务实的备忘,但也有可能,这就是那部梦想的长篇——《务虚笔记》的局部”。 史铁生是诚实的。  相似文献   

11.
1946年10月18日,10名德国法西斯战争罪犯被纽伦堡国际法庭以绞刑处死,美国记者金斯怕里·史密斯现场采访观察了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写下了这篇翔实的报道。 一、戈林元帅咬碎了毒药瓶子 戈林元帅终于逃脱了上绞架的命运:就在10名其他纳粹战犯被处死之前不久,他在监房里自杀了。尽  相似文献   

12.
是是非非     
我是挨过棍子的,几乎被打得永世不能翻身,而今伤痕犹存。所以,每逢谈到棍子便怕,怕得不寒而慄,战战兢兢;同时,也就恨,恨得咬牙切齿,誓不两立。何物棍子,打得百花凋零,万马齐喑。打倒“四人帮”以后,棍子不时兴了。虽然还有人觉得“弃之可惜”,总想挥舞几下,借以吓人;终因“钢铁公司”、“帽子公司”的倒闭,失去靠山,已经没什么威力,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了。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领着儿子逛超市,正好碰见他的班主任,自然而然说到了孩子。老师随口说,孩子总体不错,就是脑瓜慢点儿,分数不高。本来笑容满面的我,脸立刻僵了,儿子可是瞪着眼在一旁听着呢。跟老师告别后,老师的话让我有两种担忧。一是怕孩子自尊心受挫;二是怕孩子认为自己真的脑瓜慢,影响他的创新创造能力。果然,儿子无心再逛,拉着我的衣角要回家。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平日里经常看教育类的书籍,算是相对开明的家长,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说法并不赞同,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潜力无限,所以对他的学习并未施加过大压力。可是,儿子面对老师"脑瓜慢"的评语,是怎样的感觉?到了家里,‘还没坐定,他就怯怯地说:"妈妈,给我出题,我要做题。"我故作轻松地问:"怎么,不看喜羊羊了?"他摇摇头,眼圈红了:"我脑瓜慢,就得笨鸟先飞。""瞧瞧,我儿子脑瓜可不慢,还会用成语呢!"我打趣他,拉着他的手坐在沙发上。"儿子,你一定听说过‘人无完人’这句话,我的意思是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就正确。妈妈知道,老师今天这样说,让你伤心了,但妈妈一点儿都不  相似文献   

14.
正春节"十大劫"让大家成了"恐归族"有人说,春节就像住在我们隔壁,我们看见它被簇拥而来,却再难跟它撞个满怀……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春节临近,不少人少了些期待,多了些害怕;少了些欣喜,多了些烦恼,这是因为有了春节"十大劫"吗?一怕不发年终奖,无钱回家愁断肠;二怕工资太凄凉,不敢回家见爹娘;三怕春运难买票,还怕车站人挤人;四怕回家路上堵,除夕过节在高速;五怕催婚火太猛,姑婶姨婆齐围攻;  相似文献   

15.
爆炸事件     
周坤 《快乐青春》2011,(7):140-141
我买了一台照相机,因为怕捣蛋的儿子弄坏,我便对他说:“这相机小孩子是不能动的,只要小孩子一碰着它,它就会发生爆炸,连人带房子都会炸塌!”  相似文献   

16.
陪父母说话     
有一位中年人写文章怀念他的父亲,说父亲晚年寂寞,很想和儿女多说说话,可是儿女始终很忙。后来父亲去世了,去世前对着聚集在床边的儿女很兴奋地说了许多,儿女怕他累着,劝他不要说了,好好休息。他的最后一句话带着倦意:“好吧,不说了,你们都很忙。”然后他就真的永远休息了。 我相信,很多中年人看到这类文章,都会产生一种自警:一定要多跟父母说说话。但是我也相信,当他  相似文献   

17.
正讲述人:张妹芳,女,60岁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城里工作,二儿子在农村老家做生意。5年前,我随大儿子来到城里带孙女,当时老伴还没有退休,由于两地相隔六七百公里,一年只回老家一两次。老伴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孤独。虽然有时很希望和老伴过夫妻生活,但由于停经多年,加上老伴是个思想很传统的人,我不敢和老伴说,怕他笑话我。我很想回老家,又怕儿子儿媳忙不过来。前年老伴退休了,可家里也有  相似文献   

18.
我儿子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最近,他特别怕迟到,每天晚上九点之前睡觉,让我早晨六点半一定要喊他起床。偶尔动作慢了,十点多睡觉,他就哼哼唧唧地说:"这么晚才睡,我明天起不来了,一定会迟到的。你明天一定要五点就叫我。"我为了安慰他,只好答应他的要求。可第二天,他五点不到就已经穿好衣服,站在我的床边大叫:"妈妈,快点起床烧饭,不然我就来不及了!"我看他起这么早,让他再睡一会,可他就是不肯。有时,我答应到时间叫他,可是,时间到了,我看他睡得正香,就有意让他多睡一会儿。他醒后不高兴了,埋怨我不早叫他。一会儿说:"妈妈,我的裤子缩进去了,你快给我拉着棉毛裤!"吃饭时又说:"哎呀,这饭烫死了,我不吃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我真怀疑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一个焦虑的妈妈  相似文献   

19.
在妇幼保健门诊休息室内,几位孕妇一边闲谈,一边等着做孕期检查。她们腹中的胎儿也借机再次聊开了。这次谈话的主题是:准爸爸的过失。 胎儿甲首先发言:“我常听见奶奶唠叨:‘如今的媳妇怀孕真是上了天堂,我们过去哪有这样,现在的小伙子可疼媳妇啦!’真的,我爸对我妈疼极了。自妈妈怀孕后,他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让妈妈请了长假在家休息;不让妈妈随意外出,怕她着凉、受风、挤着、碰着;还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八年,郭沫若在回忆他和文学的姻缘时曾说:“林译小说中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上有决定的影响的,是Scott的《Ivanhoe》,他译成《撒喀逊劫后英雄略》。这书后来我读过英文,他的误译和省略处虽很不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他是具象地提示给我了。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一个秘密。我的朋友似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我读Scott的著作也并不多,实际上怕只有《Ivanhoe》一种。我对于他并没有甚么深刻的研究,然而在幼时印入脑中的铭感,就好象车辙的古道一般,很不容易磨灭。”(《沫若文集》卷六11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