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划时代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准确地测定了《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小说史上高踞于讽刺艺术高峰的位置。他认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说,前无古人。他还认为“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说,后无来者。其主要标志,就是在喜剧形象的刻划上,实现了由类型化典型向性格化典型的飞跃,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从《理水》看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彭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卓越的、极其成功的讽刺文学巨作。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以及一系列杂文中,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做出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进而在...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新颖、奇特的譬喻,生动、传神的细节,诙谐、幽默的笔调,展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到十八世纪中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有人把《围城》与《儒林外史》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儒林外史》,并非过誉之词。所谓新的《儒林外史》,这不仅仅是就它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生活的题材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指《围城》渊源于传统,并超  相似文献   

4.
一 自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列出“讽刺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并以《儒林外史》作唯一代表之后,“讽刺小说”作为《儒林外史》(下简称《儒》)的小说类型定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鲁迅先生抓住了《儒》最主要的美学特征,由此出发而对《儒》作出的高度评价是准确和公允的。不过,当我们在对《儒》进行比较全面具体的分析研究时,就不能仅用“讽刺”去囊括作品所有的审美特征。事实上《儒》除了通过对否定性人物、现象的讽刺去揭露批判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识与叙事特征孟昭连讽刺既是一种文学手法,也是小说观念的因素之一。早在史前小说中,讽刺就已经作为一种文学意识存在。神话中尚无讽刺因素,但在先秦寓言中,讽刺就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手法了。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手法”,而且还表现为明确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推崇《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同时又感叹“五四”运动以来,《儒林外史》的伟大没有人懂。建国以来,在这个领域里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集中表现在1954年纪念吴敬梓逝世二百周年的日子里,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论文,推动了研究的深入。不幸的是,不久,《儒林外史》研究工作受到了文学、政治理论等领域里  相似文献   

7.
《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高超,独具一格。作品通过精彩入微的细节描写,暴露讽刺对象的种种动态,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通过广泛新奇的譬喻对生活百态进行冷嘲热讽,令人捧腹开怀,回味无穷;通过漫画式的笔法高度概括集中平常不以为奇的儒林丑态,淋漓尽致地勾勒了一幅上层儒林的百丑图,在幽默得引人发笑的同时引发读者对社会和现实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历史透视度。  相似文献   

8.
吴敬样深刻认识到八股科举、功名富贵对一代读书人心灵的战害,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如神禹铸鼎”(浴血生《小说丛话》)般展示了这一灵魂被扭曲、人格遭扭变、面目可憎、言行可恶的文人群体,并予以尖锐犀利的讽刺批判。但“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黄安谨《儒林外史序》),他清醒地看到是时代风气,是统治阶级的取土政策导致了这一代读书人的悲剧,而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在憋其不幸的同时,希望为一代读书人寻找新的出路,疗治其病态,便成了作者创作此书的真正动机。通过正面人物的描写及其健全人格的不同设计,试图为一…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对晚清的谴责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在谈到谴责小说时,曾肯定它的“命意在于匡世”,其思想与《儒林外史》相近。胡适更认为谴责小说“皆为《儒林外史》之产儿”。《儒林外史》之所以对谴责小说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是因为时代特点有共同之处。吴敬梓生活的雍、乾时代虽为“盛世”,但其中也已包孕着“末世”的危机。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10.
王祥林 《理论界》2008,(3):148-149
夏总甲与华威先生分别是《儒林外史》和《华威先生》中的两个人物,两位作家在创作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可以看出两者前后继承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两部用品所采用漫画式描写、讽刺语言,运用人物自身前后行为的矛盾制造讽刺效果等艺术手法的分析,力求探究两位作家创作的共通之处,为读者更好地赏析两个人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这部书,早就有人认为其思想价值主要在于讽刺儒林热衷功名富贵,反对科举制度。当年胡适也把反对科举,视为“全书的主旨”。①这种看法对吗?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一 不错,鲁迅也说过,《儒林外史》的“机锋所向,尤在士林”。②但是鲁迅首先强调的,是作者“秉持公心,指擿时弊”。③《儒林外交》以儒林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科举问题为主要题材内容,并不等于它的“主旨”就只是反对科举制度。《儒林外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科举制度本身的荒谬至极,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人们认识造成这个弊病的那个腐朽黑暗的历史时代。如果只限于“反科举制度”,而看不到“更重要”的一点,就很难算得上真正懂得了它的“伟大”。鲁迅说过:“《儒林外史》作者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13.
艺术贵于独创。独创离不开借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的小说犹如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以它独具的形、香、色而引起人们的无限慨叹和驻足流连。阅读张天翼的小说,我们不难把握住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讽刺、幽默。自然,我们会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学中以讽刺著称的一些小说在他作品里的“投影”。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似乎是中国最伟大的几部古典长篇小说中至为清澈透明的一部了。它对八股取士制度下的士人社会以及官绅市井社会的社会相的穷形极相的描写,它的讽刺艺术在深刻中浸润着几分怜悯,它的语言在明净的已基本洗去说话人套数的口语中饱含着精粹的表现力.都令人叹为观止。推崇为中国古代甚至是唯一够得上高品位讽刺文学的杰作。但是对于它的结构.人们到底不能没有遗憾。鲁迅的话还是客观的现象描述:“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  相似文献   

15.
王成 《江淮论坛》2002,(4):114-117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的借鉴;白描;对比;夸张;以古讽今.第三部分简析了鲁迅钟爱<儒林外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讽刺大家。讽刺艺术的运用,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创作中,成为他的艺术风格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本文只就鲁迅小说运用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作一些探讨。一、讽人与讽世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的主要职能是揭露和批判,就是扫除社会的尘垢,拯救道德的沦亡,匡正思想的谬误。鲁迅对讽刺艺术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讽人与讽世结合起来。在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他最为推崇的是《儒林外史》,认为其可贵就在“以公心讽世”,作者讽喻的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不搞人身攻击,而“兼持公心,指擿时弊”,所以他认为这才是“足称讽刺之书”。鲁迅的创作实践也遵循“以公心讽世”的原则,这是他的讽刺艺术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部《儒林外史》穷尽清末儒林众生相,其中也有令人难忘的编辑形象(职业的和业余的)——鲁编修和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作者吴敬梓在描写诸多编辑形象、对他们给予讽刺和鞭挞的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编辑理念。这些,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吴敬梓(1701—1754)所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确切的评论:“……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但对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及其前奏《家人苗疆报信息》(第四十二回)和余声《汤总镇成功归故乡》(第四十四回),却为一些学者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儒林外史》所描写的固然大部分是思想感情为作者所理解的人,然而也有一部分是作者所不熟悉或者不理解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独树一帜的叙事结构,一直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儒林外史》清代评点对其谋篇艺术详瞻、细致的阐发,可以概括出《儒林外史》谋篇的四个艺术特点:精严性、抒情写意性、对比性、重述性。  相似文献   

20.
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被教育部指定为30种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之一。小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尖锐的批判性,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科学文化等方面种种腐败和丑恶,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同时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想像奇特、构思巧妙等特征,特别是小说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为英国的讽刺小说乃至世界的幽默讽刺文学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讽刺小说这一文体的优秀之作。本文试图就小说的讽刺艺术加以赏析。全书自始至终运用了讽刺的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