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实现"农业丰、农民富、农村稳"的基本路径,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通过对道里区、呼兰区、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考察、对三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思考,建议:遵循倒层级补偿的原则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总结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组织模式;培养农村中的经济能人。  相似文献   

2.
农村繁荣则国家繁荣。农业发展的好则工业发展顺利。反之,农业凋敝,经济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忽略农业的发展,经济增长不可能持续。城乡经济差距扩大,也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我国农业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缓慢发展期后,农民收入增长由此前的每5年翻  相似文献   

3.
<正>"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农业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今后一个阶段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统计工作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滞后现象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基层农业统计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举足轻重,它是农业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结合实际统计工作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加强基层农业统计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一个浅析。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和"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把妇女定位于家庭。在人们看来,农村妇女只是生活在一个个农户中的"女人",没有谁把她们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联系起来。实际上,农民历来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农村妇女从未脱离过农业生产。从建国初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集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和新农村建设都是中央关注"三农"的重要切入点,农业技术推广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新农村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驻马店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基本市情是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村长期落后。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关键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科学发展中着力破解"三农"工作难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孟新建 《决策探索》2009,(18):21-2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提升土地单位效益,则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特色高效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抓手和实现富民强镇的重要载体。只有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布局特色化提升农村区域竞争力,以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3月21日,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河南许昌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春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重点任务,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认真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确保全年农业丰收;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再创春季农业生产新佳绩,再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辉煌。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08,(28):28-29
随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进一步实施和中央"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58.4%,比10年前减少7.2个百分点。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发生的重大变化,善于在变化中捕捉机遇、逆境中创造条件,不断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鲁山县马楼乡无疑是这种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切身实践者和成果收获者。真抓实干见成效从上任伊始,马楼乡党委书记田朝阳就倡导该乡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面对"马楼乡是一个农业大乡,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  相似文献   

13.
崔玉丽 《决策探索》2013,(20):29-3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并居住相对分散,农村区域也相对比较大,所以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对于推进整体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重要论述,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5.
对河南省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玉国 《决策探索》2009,(14):37-38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全省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牢这一良机,结合河南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探索、丰富和完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新模式,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确保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对河南省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提出以下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中,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乔满 《领导之友》2008,(2):16-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  相似文献   

18.
洪银兴  王荣 《管理世界》2019,35(10):113-119
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实现乡村振兴。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三权分置"的改革不只是推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经营权流转前先要流转农户的承包土地,实现土地的集中和统一规划,积累土地资本。在此过程中流转的是承包地,农户的承包权没有丧失,只是改变承包权益的实现形式,农户通过承包权的股权化,取得货币收益。在土地集中和统一规划基础上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其目标是根据发展现代品质农业、提高附加值要求选择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以土地资本来选择土地的经营者,以推动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和农村。"三权分置"下土地流转的意义要充分评价。如果说农村前一轮的改革实行承包经营体制是释放和激发农民的劳动活力,实现劳动的价值,那么这一轮的"三权分置"的改革则是释放和激发土地活力,实现土地价值,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修建 《决策》2007,(12):72-72
农村的兴衰治乱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此乃历来的共识,但中国的农村却始终未能真正走向繁荣,农民的生活一直在贫穷落后的泥潭中挣扎.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的断裂非但没有缩小和弥合,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间的断裂正"逐渐扩大,原先被掩盖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社会沉积的种种社会矛盾凸显并日趋尖锐,李昌平"农民真苦,农村真难,农业真危险"的呼喊正是此种矛盾积淀后爆发的典型表现,国内农村问题研究的又一个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均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