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女之间的互动对女儿成长和意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母亲和母亲形象的态度。莫里森作品的母女关系充满了柔和与紧张、爱与恨、牺牲与疏离,甚至残忍。本文将从爱与恨,爱与疏离和爱与残忍三方面阐述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相似文献   

2.
母女关系是当代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关注的重要命题。剧作家以隔阂、冲突为点,渴望、认同为线,在作品《出狱》《洗衣店》和《晚安,母亲》中刻画了母女关系从他者之间到主体间性的发展衍进,揭示了母亲主体性、母女对话于形成母女真爱的重要性。剧作家对母女关系动态、多维的呈现丰富了母女关系图景,续写了母女关系谱系,为女性构建主体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途径,是对母女关系社会伦理建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自谭恩美作品问世以来,其对华裔美国家庭中对立矛盾的母女关系的描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一直以来,人们总是片面地以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和代际矛盾来解释母女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本文拟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三部小说为参照,从中美文化不同的家庭伦理、创伤后遗症和对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母女关系痛苦互动的原因,从而发掘出理解母女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视域的角度人手,对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母女二人》和我国当代女作家陈染的《无处告别》两个中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进行对比,旨在分析两位作家如何以不同的性别视角在各自的小说文本中描述和解码现代社会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总结他们在各自作品中对女性主体意识所持的不同观点,从而进一步探讨当代女性走出母女关系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主义关于母女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灶王之妻>中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指出主流的"为母之道"话语对华裔母亲的母性体验的边缘化及病态化,从而切断了母女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而母女纽带的重建有赖于互相的倾听与诉说.在倾听中了解母亲的历史就是一段重新发现母亲的自主性及主体性的旅程,也是女儿找回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的旅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莫里森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分为两部分作了分析 ,最后认为两者都属于其语言中的诗性气质。  相似文献   

7.
徐小斌作品《羽蛇》构建了几对看似普通却又极为复杂的母女关系。母亲的仁慈,女儿的乖巧,在这部作品中受到严重的颠覆。有其母必有其女,反之亦然。女儿的形象也在承袭母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以《羽蛇》中的母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纠缠,展现母女之间深刻而又不可逾越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三次改写经典童话《灰姑娘》,安吉拉卡特探索了长期以来被经典所压抑、忽略的母亲形象与母女关系.首篇《残缺的孩子》加入元叙述者的声音,指出灰姑娘的继母和生母都追逐父权的恩惠,母亲之间恶性竞争的祸根是两性间的权力不对称;第二篇《烧伤的孩子》书写女儿与母亲的寄生与被寄生关系,母亲为女儿肝脑涂地的结果是让女儿更彻底地沦为父权制度中的他者以及关母女纽带的永久断裂;第三篇《移动的衣裳》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即:母女间主体性的传承.母女各自拥有自由与独立的身份是维系母女纽带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中美不同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母女间的误解、冲突、沟通理解,到最后的认同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她们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也通过理解,接受母亲包容了带有屈辱与苦难的过去。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优美的叙事中浸透着浓浓的政治意识。她通过黑人的悲剧命运和黑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弘扬黑人的实用美学理念;通过黑人语言的优美与诗意、黑人音乐的激情与旋律,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美学内蕴,同时赋予作品温厚质朴、扑朔迷离之美感。因此,莫里森的作品给人以新奇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自杀这一使身体性状发生改变的行为,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向死而在地探寻生命价值的行为是黑人对奴隶制、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做出的最震撼、最极端的反抗,也隐含了作者在哲学层面上对“死亡”和“存在”的深切思考。文章以《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为主线,从自杀视角重现美国黑人历史并解读黑人自杀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中,美国黑人历史文化、非洲宗教和精神传统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中,关于名称的隐喻和飞翔的意象,传达出黑人奴隶在饱受白人奴役的残酷历史和现实中对自我身份认定和自由生活的渴望,从而表现出黑人文化的巨大艺术魅力,以及保护和弘扬黑人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苦难和困惑是莫里森笔下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感受,在叙事过程中她的审美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莫里森小说几个片段的分析,并将这些片段放回各自文本的语境中,调动多种情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片断与各自文本的主旨或作家本人的思想链接,从而把握其中所暗含的历史、政治、道德和认识因素。通过"审美",每个片段的内涵精神和外延性能都带着美学的韵味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4.
爱的缺失与扭曲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一种毁灭性力量,也是托尼·莫里森悲剧视野的主线.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从剖析爱的缺失与扭曲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呼唤着一种博爱的精神,企图将人类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的三部小说皆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并在其中展现出中国移民的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几对母女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疏离排斥、冲突憎恨到相互理解热爱、接受融合的过程,其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明之间、东方信仰和西方价值标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分析表明,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佳作《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问题,是由于华裔美国人家庭中母女之间的交际受到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古今和歌集序》受到《毛诗大序》、《诗品序》的直接影响 ,但《古今和歌集序》绝非雷同之作 ,中日诗学的差异在于 :一个重儒家教化与怨刺 ,另一个重悯物崇情。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消除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必须协调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阐述对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深化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角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受,体现莱辛运用双重视角完整地再现母女关系这一创作思想。同时通过分析女主角在母女关系背景下的自我身份探索过程,指出母女关系在女性身份构成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