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国。面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为了保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新的美国对日政策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间的同盟关系,而且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七十年代美日关系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2.
克林顿总统和政府及企业内的大多数亚洲事务的领袖们都同意这一点:在美国与亚太地区关系中美国经济的复苏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当总统开始为美国制订一揽子经济计划时,他却在这一领域面临若干棘手的外交政策的挑战。他继承了在亚洲人心目中美国的重要性正在下降的观念,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亚洲却仍有一种欲望,即希望美国存在并且发挥重大的作用。他没能继承一种连贯的亚洲政策,相反却面对与若干  相似文献   

3.
抗战后期美国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其对华政策经历了从现实主义的支蒋容共政策到扶蒋反共政策的演变。本文拟对这个政策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谈谈我们的理解和看法。抗战前期,由于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以及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夺和勾结,面对日本...  相似文献   

4.
时间选择就是一切 包括太平洋两岸经济繁荣国家的欣欣向荣之共同体的思想,经过1/4世纪,似乎有几分可信,从1989年起,该思想成了美国亚太地区政策的核心假设。1993年东京首脑会议和西雅图会议,克林顿总统认可了以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领导的太平洋共同体的思想。他不仅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导致美加之间上演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北上挖人 南下淘金 加拿大的一些名牌大学,如滑铁卢大学,现在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挖人的首选目标。去年一年之内,到访该大学的美国猎头专家已从三年前的30人次增至120人次。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后,为适应亚太地区形势的变化,美国两届政府连续调整亚太战略,布什政府的亚太蓝图是要建立一个以北美为基点呈“扇形结构”的太平洋共同体,克林顿承袭了前任政府的亚太政策,提出了“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其基本目标是保持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扩大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式民主,克林顿政府的新亚大战略既有借重和利用亚太为其振兴经济服务的一面,又有加强控制亚太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论21世纪初布什政府的经济单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历任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都具有单边主义的重要特点。布什政府为了促使美国经济尽快摆脱衰退状态,进一步确保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同样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单边主义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弱势美元政策、迫使他国货币升值、控制国际经济组织为本国利益服务、践踏国际环保法律等等都是布什政府经济单边主义的具体表现。同时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经济政策既要服务于美国的经济利益,还要满足美国国内政治斗争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这是布什时期美国政府经济单边主义政策与克林顿时期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2009年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将解禁联邦基金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资助限制。美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走过了克林顿、布什两届政府,正式进入了奥巴马时代。通过对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法律与政策的历史回顾,解读了现行法律与政策及对该项研究的影响。笔者认为,奥巴马秉持的"政治不干预科学"的政治立场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Dicky修正案及专利体系的影响,目前该项研究的前景依然不明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6 0年代末 70年代初 ,亚太地区的权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越南战争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家力量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日本重新崛起 ;苏联加紧扩展其影响力。美国如要继续保持其在该地区的强大影响力 ,必须进行战略的调整以适应亚太地区的实力关系 ,从而构筑以美国为首的新的区域秩序。而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 ,奠定了美国缓和战略调整的基础 :既可以体面地撤出越南 ,增加向日本施压的砝码 ,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 ,又增强了抵抗苏联的力量 ,从而可以继续主导亚太地区事务。亦即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必须从地区角度来看。联合中国抗衡苏联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但美国与苏联的敌意只是使美国在亚太所推行的新战略变得较为容易 ,使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改变其孤立、遏制中国的失败政策时更为体面罢了  相似文献   

10.
克林顿的亚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批评家们指责其未能形成一种冷战后时代的有远见的外交政策,克林顿总统和他的外交政策小组已开始对这种挑战作出反应。克林顿小组一直在传播几个大的主题。首先,美国利益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一个新的全球经济中,美国必须利用其来造福美国人民。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必须搞好自己内部的经济,使贸易成为美国安全的一个核心要素,促进主要工业化国家间经济协  相似文献   

11.
克林顿推行的教育、财政、货币、贸易和经济技术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跨国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多,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索沃危机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亚太地区从广义上讲包括整个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从狭义上讲是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东部地区、“四小龙”、东盟和印支国家。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地区,即使在世界经济竞争与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其它地区经济增长放慢的形势下,亚太地区仍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而作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无疑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洲金融危机对亚太地区的政治局势、国际关系及世界经济格局都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中美两国虽然未受到直接冲击,但不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挑战,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扩大了,承担的责任更重了。在解决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共同的利益会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克林顿对我国的访问,将为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朱鎔基总理结束对美国、加拿大的国事访问。 4月6日—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应邀对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了正式访问。分别同克林顿总统、克雷蒂安总理举行会谈,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访问期间,朱鎔基总理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与两国领导人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两国坚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江泽民观看北京军区科技强军成果网上演示。  相似文献   

15.
低通胀增长:试析克林顿的反衰退政策耿立生,史祖玉克林顿自1993年初入主白宫后,试图通过其经济复兴计划,促使美国经济加快回升。1993年,美国经济有了明显的起色,国内生产总值有了缓慢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2.9%,高于1992年的2.6%。尤其引...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欧盟与美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政策分歧。欧美矛盾的根源在于它们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冲突。由于一些新的形势和因素的出现,欧盟与美国的气候政策也会随之作出调整,这可能导致双方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应当对欧美矛盾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免被它们的"绿色面纱"所蒙蔽。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欧美矛盾,灵活运用外交策略,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加大对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影响和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作为世界上对非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相应地对其非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经贸方面,除了推行多党民主与经济挂钩外,更多的是加紧抢占非洲的市场和资源.这一调整必对我国与非洲的关系产生新的影响.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对非经济政策,以期进一步认识芙国在非洲的政策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美国政府在镀金时代推行了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它一方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导致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削弱了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随着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美国政府陆续对社会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可谓是独领风骚,显示出80年代难有的活力。经济增长持续稳定、股票市场不断创造新的纪录、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企业利润大幅上升,出口市场继续扩大。这种新形势是与美国经济在加快蜕变、即加快向“新经济”转变紧密相连的。事实上,“新经济”成为近来美国经济界不断议论的新话题。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认为,最具竞争力的美国已率先进入“全球经济的新时代”,美国“新经济”象征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一、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方向既然美国经济发展变化在于出现了“新经济”现象,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日益崛起,逐渐改变着亚太地区的政治力量对比和地区国际关系发展。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一员,澳大利亚面对在政治和经济上越来越强大起来的中国,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应该做出新的战略选择,从而使得澳大利亚在面对中国的崛起时变得更加从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