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注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代有其特定的价值。缺少乡村的推移力和城市的吸引力,中国古代的"乡下人进城"是在封闭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乡下人个体的、分散的、随意的实践行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叙述相对冷落"乡下人进城"这一话题的一切表现,都可以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已有的古代文学叙述则表明:城市的繁荣进步离不开一代代进城后飘泊无依的乡下人饱含辛酸的奋斗和努力。由城乡差别决定的乡下人的贫困、闭塞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难堪别扭,很容易被具有优越感和强势话语地位的城里人看到并加以夸张放大,以至于"乡下人进城"这句话竟成为嘲笑乍一进城的乡下人的俗语和口头禅。  相似文献   

2.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一场"感情危机",表现了建国初期革命文化语境中"乡下人"与"城里人"之间的新一轮族群性对抗,完成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元故事形式的再度书写。张同志式的"进城"方式,既标明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家笔下"乡下人进城"故事的"历史内涵",又标明了他们作为新一代"乡下人"进城后遭遇的新一轮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3.
论“乡下人进城”小说叙事中的精神“进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叙事中,“进城”包含两层喻指:身体“进城”和精神“进城”。乡下人在身体“进城”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进阶。两种文明、两个时空的历史穿越,使乡下人的精神“进城”凸显出精神历险的特征。从精神“进城”的层面看,“乡下人进城”的历史穿越阻隔重重、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4.
徐德明在《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当下小说叙述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中最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它对农村与都市之间人的命运的表现,已成为当下小说叙述的亚主流表现方式。小说叙述者代乡下人传达心音,体现其在城市现代化的各种权力关系中挣扎的生存方式。叙述主体的多样性是不同地缘的乡下人进城之差异的表现。这种叙述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构成的对话,将会对重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书写发生影响。“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下与历史两个维度上与物质、文化语境展开对白…  相似文献   

5.
论20世纪90年代“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故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故事,其全部情节模式是按照“进城一还乡一再进城”的逻辑循环完成的,这一情节模式的艺术价值,在于记录了故事主人公们的“边际人”身份及其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10多年来,贾平凹一直关注着乡下人进城现象。他的长篇小说《高兴》叙述了农村人进城的悲剧。进城后的农民不久沦落城市的底层社会,而且受到了城市的冷遇和排斥。而这些农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也不能融入城市。他们进城的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湘西沈从文、孙健忠、蔡测海三位作家的“乡下人进城”书写,摆脱了习见的城/乡、汉族/本族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创作视角和观照思维。在面对城市召唤时,他们有着故乡情结与忧患意识的叠加。对进城乡下人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身份接纳、文化认同、经济融合的焦虑与欣喜,传达了他们对乡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理论空间与深远学术前景的新命题。2007年4月14~15日,我校文学院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艺报》编辑部,在我校联办"‘乡下人进城’: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迁移文学"研讨会,来自全国的50多位学者就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不同话语形态和模式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激发出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问题和新的学术生长点。这对于丰富与深入当前乃至今后的文学创作与研究,无疑是十分有利和极有价值的。本刊有识于此,特设"‘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专栏。本期刊登这次会议的笔谈实录,作为这一新建学术平台的开场锣鼓。以学术研究立命的各路英雄们,来此发出你们的声音吧!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进城乡下女性作为叙述对象的小说构成了当代“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一大看点。这些小说集中展现了乡下女性进城后在城乡文化冲突中,陷入身份危机、身体失陷、灵魂漂泊的生存因境和心路历程,其背后承载着作者对进城乡下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隐含着作家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10.
青年作家葛水平《比风来得早》把叙述的焦点集中在进城后置身官场的小官儿吴玉亭身上,通过对吴玉亭自身的被异化及其主要社会关系的被异化,深刻揭示出乡下人之被异化的主题。吴玉亭只是一个典型,官场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乡下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被异化则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中,除了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尚有乡下动物进城的书写。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中,文学的动物进城不过是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虚化、陌生化书写。文学对其空间迁徙的生存症候的构想,喻示的是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冲突、文化身份、生存地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12.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和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编剧的九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较早的"乡下人进城"作品。《我》的饱受争议与《霓》剧的名噪一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源于二者对城乡日常生活方式差异的不同想象。经由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可见当代城乡差异叙事逐渐剥离阶级、国家意识的遮蔽与替代转向不同身份的生命的"生"的个体差异。"差异"的历史衍义折射了国家、阶级、民族宏大叙事的祛魅以及对生命本体差异现状的正视与回归。透视"差异"衍义的审美经验背后的政治,可知进城的乡下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13.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和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编剧的九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较早的“乡下人进城”作品.《我》的饱受争议与《霓》剧的名噪一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源于二者对城乡日常生活方式差异的不同想象.经由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可见当代城乡差异叙事逐渐剥离阶级、国家意识的遮蔽与替代转向不同身份的生命的“生”的个体差异.“差异”的历史衍义折射了国家、阶级、民族宏大叙事的祛魅以及对生命本体差异现状的正视与回归.透视“差异”衍义的审美经验背后的政治,可知进城的乡下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14.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非常善于挖掘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暴露出的迥异于平常的行为和心理,移民、"文革"、乡下进城即是她给笔下人物寻找的特定环境。在这样的"非常环境"下,无论是移民,还是文革中的知青,抑或是进城谋生的乡下人,都遭遇到强大的冲击,产生种种错位和反常,找不到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5.
孙惠芬在文学创作中以写"乡下人进城"见长,面对乡村现代化征程上的惨烈与温情,她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民间立场,密切关注着乡下人在乡土与城市的徘徊中的危机与困惑,并在作品里透露出鲜明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城市对乡下人来说具有天堂幻境般的召唤力量,他们渴望这个幻境中的体面与尊严,却在商业社会的舒服与挑战中屡屡感到挫败和落寞,这是存在的悖谬,生存的伤痛。孙惠芬从最初的逃离乡土到现时直面这种伤痛,体现了一个作家在坚守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30年代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多采用政治、经济视角展开社会批判,尤其是"左翼"倾向作家的"进城"书写更为明显。王统照的《山雨》、茅盾的《子夜》《微波》、丁玲的《奔》、叶紫的《杨七公公过年》五篇小说构成了一幅1930年代的城乡"流民图",小说旨在揭露和批判支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外来资本"的"罪恶",呈现出"半殖民地"国家想象色彩。  相似文献   

17.
进城的打工妹是没有城市生活历史的"异乡人",需要通过城市社会化才能融入城市。城里入与乡下人,在视觉上,其社会身体呈现出显著的社会等级差异。如何打扮得像城里人,这是打工妹从进城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的身体城市化历程;城市话语不仅是打工妹与城市世界和城里人进行沟通的媒介,同时也是她适应新的社会身份或扮演新的社会角色的基础;城市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累,是打工妹与城市社会互动的基础,是她们城市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以质朴、粗拙,不假掩饰的浓郁的民间风味的叙事话语,回归日常生活的现场,通过对日常生活表象的呈现,以最朴质的观察经验洞察生命深处的破碎、残缺和沉痛,从而传递出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的关注和思考。触摸到中国城乡社会最细微的质感和肌理,展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中国农民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困境,真切地叙写了刘高兴乡下人进城后在城市中的挣扎、无奈和迷失,凸显了乡下人与城乡伦理之间无法协调的冲突和困境。  相似文献   

19.
进城生活、做城里人,一直是我的梦想。去年冬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在江西兴国县城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终于圆了这一梦。 一开始,我们老两口真有点“乐不思乡”。转眼一个月过去,刚进城的新鲜劲没了,整天吃饭睡觉没事干,闲得骨头发痛。想到外边去找几个老人聊天,又因自己不 里我们老两口也用普通话交谈,当然时时 为了让我能活动筋骨,儿子为我找会说普通话,很难交流。我感觉乡下人过城 还得请孙儿纠正。 一份清洁工的活,每月还有100元的收入里生活真不自在。儿子得知我的心事后,就 正当我为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20.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叙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委婉多讽的笔调写尽人生百态,平淡冷峻的语调中透露出对世俗人生的关怀。范小青短篇小说叙事的反讽手法突出,通过言语反讽来表现乡下人进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身份迷失的生存困境;通过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来分析范小青的短篇小说现代人存在感低下,人被异化的精神困境,从而体现范小青对底层人民生活关怀和悲悯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