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会公共治理的理性前提:社会的根本关系是利益关系,社会共同体成员有保障与维护利益的需要;社会的根本属性是共同的价值选择,有认同与包容各种利益关系的需要;社会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矛盾与矛盾运动,有正视矛盾与差异、处理矛盾的需要.公共治理实践的现实逻辑: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科学推进社会公共治理,以法治为规范,科学调理社会公共秩序,以公平正义的制度关怀为重点,科学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在社会建设中,公共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科学的公共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挑战,杭州市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公共治理机制——权威式整合,即政府依托其绝对主导地位,对社会中的多元主体、机制和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区域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权威式整合"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和西方主流的公共管理模式,是适用于整个中国的新型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改革的推进,以空间为存在前提的民间组织大量繁育。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审视,中国民间组织的大量繁育无论在法律普遍性的获得、国家与社会价值目标的整合、社会多元利益的整合、限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滥用、公民文化的形成等理论层面上,还是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公共管理、社会生活等实践层面上都有利于社会的治理。政府和社会理应从资金来源、自主性建设、法制建设等诸方面加强民间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层政府治理机制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基层组织也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延伸,公众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效果以及政治体系合法性、政治制度合理性的认识与认同,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基层治理行为获得的。只有建立和完善促进经济良性运行、科学发展的基层政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才能有利于夯实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的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存在各种被人们所普遍珍视和共享的公共价值,它们被不同的社会主体按照不同的方式创造出来,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政府创造政治价值,社会组织创造社会价值。政府的职能可以被重新理解为捍卫和创造多元公共价值,发展则应当被准确定义为各个社会领域多元公共价值的共同增进。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社会之中,经济价值受到普遍强化而其他公共价值则被削弱。对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反思,可以让我们的发展之路更加健康、均衡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近来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说明,当前中国还停留在运动式治理模式上,在集中优势办大事方面具有优越性,但是常规化的日常管理则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治理资源的不足表现在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政府内部结构分割和社会发育失调都制约了公共治理资源的有效运用。要实现常规化治理,就必须进行结构改组和社会治理资源的网络化整合,这是后奥运时代对中国公共治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弊病,无疑成为促成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政治因素。为此,加快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与责任性,加快官僚体制的改革,确保权利运行法制化,推动信息公开和建立多元沟通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好的提高执政能力,有效应对和缓解群体性事件,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现代化建设追求价值多样性、长期性与整体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效率与公平兼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价值旨归。而政府是使和谐社会这些价值理念得以实现的首要承担者和中坚力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它应该从三个治理维度来实现这一目标,即:控制政治冲突,实施政治整合;正确行使公共权力,巩固行政合法性;以生态、科学、亲民的态度构建政治均衡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共治理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政模式选择,而公共治理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是一项较为合适的途径选择.我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对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加以借鉴,转变行政模式.其中,着重要做的包括以下四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公民社会,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公民社会和市场组织;建立和完善公共治理机制;维护政府权威,确保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中政府角色定位在一般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应有新的界定。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并对其他供给主体的供给行为具有一定的责任;政府是包含了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在内的社会公正的维护者;政府更需要是生态平衡的保障者;在治理模式上,政府是德法并重的治理者;管理对象的系统性要求政府还应该是和谐管理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作为政治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政治生态下的一种自觉选择,是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一次深化。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关键取决于执政党。其原因首先在于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和作为政治资源的党的执政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其次是由执政党的地位和角色决定的。执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包含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应从建设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发展的牵引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内驱力)、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应该努力实现政治价值性平衡(公平正义)、政治制度性平衡(权力制衡)、政治过程性平衡(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政治发展运行机制主要包含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应从建设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发展的牵引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内驱力)、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应该努力实现政治价值性平衡(公平正义)、政治制度性平衡(权力制衡)、政治过程性平衡(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14.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是农村。近来,时有发生的农村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导致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治理的角度而言,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忽视或不正确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是其重要诱因。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组织生产与行政管理、轻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乡镇政府职能已经适应不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其公共治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调整乡镇政府职能,全力打追服务型基层政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就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5.
“统合治理”是指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公司化平台进行经营性运作的治理模式。“统合治理”模式下,政治机制、行政机制与公司化经营机制的联结成为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模式的主要特征,项目平台公司成为承载权力运行的典型组织化治理工具,并进而实现了外部资源汲取能力的提升及内部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化这两方面的权力扩张。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统合治理”模式推动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绩效。但这种治理模式也面临着权力冲突与合法性问题,其未来走向取决于地方政府在集权权力结构下对中央绩效压力回应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政党作为近代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组织,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国外政党丧失政权的经验,对于加强我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在关注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百姓;重视人们对政治文化的追求;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建设;注重政党自身的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安全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成功的经验和挫折教训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关系事关党的执政安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具有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双重含义;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建理论与战略实现了价值取向和现实取向的统一,这将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改善执政环境,扩大执政资源,确保执政安全。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的政教冲突主要指政权与宗教组织间的冲突.引发政教冲突的表层要素除了常见的政教间、宗教间的矛盾以外,统治者的个性因素不容忽视.引发政教冲突的深层要素源自政教各方对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争夺.合理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是引导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四位一体体现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以可能?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政党执政与国内外环境两个维度阐述和谐社会的现实必然和战略意义,为更深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