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陈智勇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0-24
春秋时期鲁国与列国的盟誓有不同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多层次性,鲁国不仅与周王室以及当时的霸国有结盟关系,而且与中小国家也有结盟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春秋初期鲁国对外结盟的目的在于参与集团之间的争夺,春秋中期在于追随当时的霸主结盟活动,春秋后期又与新兴的霸主结盟。此外,鲁国对外的盟誓还呈现出灵活性特征。鲁国或与平等国家结成盟誓,或追随霸主参与盟誓,或在不同时机要么选择旧霸主要么选择新兴霸主参与盟誓,春秋晚期鲁国内部还出现了卿大夫之间相互盟誓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霸王盟誓行为性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不断结盟 ,人们一般认为是礼崩乐坏。本文认为盟誓制度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种体制 ,周王与诸侯以盟誓相联结以及诸侯间以盟誓相交流是周代国家的重要特征 ,因而盟誓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战争中 ,特别是早、中期霸王盟誓行为的性质是维护周礼 ,是礼乐文化的发展而非背礼违乐。春秋中后期 ,诸侯盟誓的性质变了 ,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
3.
盟誓制度是一项以伦理与信仰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制度,在早期,它是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制度:在封建社会,它是国家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制度;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盟誓制度则是民间秘密组织建立的制度。它对社会与民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论商代的会盟誓诅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有关材料分析研究可知,商代存在会制盟誓制度。盟誓制度具有主盟人和与盟人地位不平等、盟誓用品和盟誓仪式独特、盟辞内容程式化以及盟誓多与军事战争有关等特点。商代盟誓制度并不发达,原因在于王权的强大。商代诅咒现象应较普遍 相似文献
5.
盟誓制度是我国先秦社会的一项特殊历史内容,尤其是东周以降,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是研究先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认为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先秦盟誓制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维持了社会的暂时稳定;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战争规模,诱发了新的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破坏了社会生产,具有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左传》 所记载五十多次各类盟誓史料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对其进行搜集、 分析和整理, 揭示和讨论春秋时期盟誓文化的内涵, 包括 "盟" 与 "誓" 具体文化内涵的区别、 盟誓的参与者作用、 盟誓物质条件文化含义、 盟誓的过程的具体描述、 所体现的宗教信仰以及与盟誓结果相关的术语概念, 可从多角度再现盟誓文化全貌. 相似文献
7.
先秦盟誓的契约属性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誓的基本内涵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在神灵面前订约并发誓遵守的活动.无论从仪程还是内容上,盟誓都具备契约的属性.同时,先秦盟誓反映出其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立约者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个体,反映了其时代的自由度;立约当事人对契约的尊重与认同程度,反映其社会契约意识的普及度、民众卫权意识的自觉度与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8.
盟誓这一先秦时代的社会特殊现象,其演化轨迹为:形成期表现为西周时期盟誓制的王室化;兴盛期为春秋时的世俗化,这一阶段又分为前后两期。到战国时,盟誓制走向蜕化,进入了它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9.
盟誓在吐蕃历史上非常流行,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吐蕃盟誓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存在很多争议,特别是近30年来新资料、新问题、新成果层出不穷,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0.
“普洱盟誓”是中国共产党边疆民族工作的伟大创举。自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以来,云南普洱边区少数民族代表誓言盟誓便一直是中国民族工作者和学界人士关注的题域。七十余年来,人们在充分发掘珍稀历史素材和抢救性回访亲历者的过程中完整陈述了创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背景、过程事件及其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地方政府举行的历次大型纪念活动及主题精神宣扬,也再度加深民众牢固记忆传承盟誓精神的动力。普洱盟誓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充分把握政学两界人士关于普洱盟誓的论说观点,领会盟誓精神实质,深入调查誓词碑签名代表所在地的发展实情,可以研究促进边疆各民族在更加友好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推进边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盟誓在东周非常盛行,盟誓语言材料集中体现于两宗出土材料《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和传世文献《左传》中。本文通过出土的东周载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与《左传》盟誓语言的对比研究,探讨盟誓语言的特点以及在后世的发展变化,旨在了解盟誓语言的深厚渊源。春秋时期盟辞誓辞已形成特定的模式。人们在盟誓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固定的句式和套语。而且当时盟辞已经受到誓辞的影响,二者已经有微妙的变化,后世二者最终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2.
降礼体现着一个民族或政权的文明程度。作为两征朝鲜的胜利者,皇太极决定了采用的降礼仪式。他把萨满信仰的"盟誓神判"同汉降礼文化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降礼文化特征,即按萨满信仰的"盟誓神判"来作"兄弟之盟";用汉降礼对"小中华"朝鲜作"君臣之盟"。当然,也反映出满族礼文化的欠缺。 相似文献
13.
最惠国待遇条款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程序性事项上的适用问题是极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对此不仅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产生了迥异的主张,理论界亦众说纷纭.在考察双边投资条约的演进历史、双边投资条约中争端解决条款与最惠国待遇条款后,本文从分析晚近国际投资仲裁的经典案例切入,挖掘大相径庭的仲裁裁决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根源,最后对于中国在双边投资条约中最惠国待遇条款方面应该如何针对不同种类国家,采取差别性战略予以应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出土文献中,古代的盟誓思想基础是神灵崇拜.从盟誓文化中产生出宗教、祷告、巫蛊等民俗.随着人类进步,神灵崇拜走向了式微,但盟誓却由神灵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即宣誓.宣誓明显地体现出盟誓的一些重要的特征,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都是指卿大夫所受封的大邑,即卿大夫家所在的城邑。都在西周时期既已出现,但都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西周时期,诸侯国统辖的范围皆在百里上下,诸侯欲大量分封都邑,存在领土狭小的限制。至春秋时期,诸侯国先后掀起了开疆拓土的浪潮,各国因而占领了大片土地,其中以齐、晋、秦、楚为最。这为诸侯大量分封都邑提供了条件。卿大夫立于诸侯之朝,为国君之臣,居于都中,主持祭祀为家君,都在春秋时期就是卿大夫的禄,都中的私家武装,平时保护卿大夫的都家,战时可配合国君的军队作战。都具有两面性,既是国君统治地方的手段,又是大夫收族、聚党反抗国君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内在特征出现新的变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由西周礼乐文化所开启的道德精神,不仅没有被时代危机所湮没,而且更加稳固了其在中国文化特征中的核心地位。本文通过论析《左传》一书所载之史事人物,认为春秋时期的道德精神主要体现为:道德存在的本体意义和价值的发现,提升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规范了人的存在的行为准则,彰显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取向。这一道德精神,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深深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并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地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铁券是封建帝王赏赐给勋臣、重臣的一种带有盟约性质的文书,具有免死功能信物.铁券缘起与早期的盟誓、符节信物及铁器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历史进程演变,铁券名称、材料与形制、券文和收藏、镌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并逐渐成为制度化.铁券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特殊的政治产物,不论铁券如何演变,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9.
20.
春秋时期,王纲解纽,诸侯并争,天下大乱。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140余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域中,争战厮杀,兴衰变幻,存亡无常,先后出现了齐、晋、楚、吴、越五国争霸的局面。吴国原是偏居东南一隅的小国,为什么能够突然崛起,西破荆楚、南服越人、北威齐鲁、力挫强晋,成为一时的霸主?而又为什么它的霸业是那样的短暂,如同昙花一现,竟至骤然灭国?这是一个应该引起史家重视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