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文山是较早倡导文化学和从事文化学研究的学者 ,他早年信仰无政府主义 ,后改奉国民党正统意识形态 ,成为倡导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文山取文化学的立场 ,以文化学理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 ,来探讨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他的文化观的转变 ,充分显示了文化学的理论对其文化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 ,反映了近代思想与学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观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评述韩国和朝鲜学者不同的韩国语语言史观的基础上,就韩国语语言史观研究中的学术态度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认为: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阐述韩国语语系说和韩国语形成史,以保证它的科学性;应当尊重历史,克服实用主义学风;不能从自己的意识形态出发,解释语言史问题;语言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民大众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4.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辩证关系中建构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他的文学批评观念深化了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批评史观,对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是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有着浓厚的"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过分倚重影响了他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兼具多种身份的学者,许明的学术经历经历了从北京到上海两个重要阶段,他的学术起步是从美学研究开始的,<美的认知结构>是从理论思辨角度展开美学研究的反思,审美风尚史的研究强化了许明美学研究兴趣的转向:从抽象的美学思辨转向实证的审美考古.在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正是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密切关注,使得许明从90年代开始在文艺批评领域提出建设新意识形态批评.进入新世纪以来,许明的学术研究逐渐凝聚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并形成"大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6.
从文明的角度理解、阐释人类历史,已在史学界获得广泛的共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以其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了自构体系的区域文化圈.任何一位历史学或文化学研究者,都不能忽略这一事实,多数学者称其为"远东文明"或"东亚文明".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的文学史观尚未引起重视;从"系谱学"角度看,何其芳总是摇摆于"政治正确"与"文学正义"之间,其立场与观点显出诸多罅隙与断裂;透过这些罅隙,我们发现一只由政治形势、意识形态、个人身份、宗派斗争等多种力量纠缠、聚合而成的权力之手;这只手不仅型塑了何其芳文学史观的基本面貌,而且还使身居学界与官场高位的他,为避免跌入学术与政治权力的深谷,只得竭力保持一种异常"精致"的平衡"姿态"。  相似文献   

8.
在李敖的论著《大江大海骗了你》一书中,对龙应台的报告文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批评,不仅揭示出中国现代史中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而且展示出一种不唯党派利益和政治意识形态的现代史观。这种独特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研究方法,正是李敖历史观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荣 《学术研究》2001,(11):24-27
2001年9月21-22日,“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全球化的源起、实质和特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了意见和看法。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随着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成为当务之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与会学者探讨了《形态》的版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1.文…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即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辩证"式阐释基础之上的。所谓的"辩证"阐释模式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理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维度——在本体论维度,主要讨论的是启蒙理性或工具理性是否为一种本体论的存在问题;在认识论维度,主要讨论的是主客体二分法与"辩证法"或"否定"性认识方法问题;在方法论维度,则主要讨论的是"音乐拜物教"与"商品、资本和货币拜物教"问题。在以上三个领域中,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都存在着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戴季陶在孙中山逝世后,马上对三民主义提出了新的阐释,被时人称为“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出现,不仅为国民党反共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使得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特点更加突出,为日后国民党实权派构建官方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互惠利他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解决"利他主义难题"的基础上,学者们分别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等视角对互惠利他行为做出阐释,呈现出不同理论内容、理论特征及研究走向。在互惠利他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个人发展、企业盈利和国际合作等问题上,为理解社会现实生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参考维度。  相似文献   

13.
张富祥 《文史哲》2013,(1):22-38,165
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滥觞于史前,历经夏、商、西周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至春秋战国之际已充分具备后来所习称的汉民族持续发展的各种内在要素和机制。与此相适应的是,以部族史观为基础的华夏史观亦逐渐整合而上升为先秦历史学术的主导意识。"华夏"概念源起于"虞夏",为先秦学者追述和重构华夏史的变称;《尚书》是华夏史观成熟的标志,其核心价值集中指向政治上、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和华夷两分的"天下观",为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支柱。略具雏型的通史著作《世本》和《竹书纪年》,综合反映出华夏史观的展开与早期华夏史学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同样的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分别作为"意识形态概念"和作为"学术关键词"时往往存有较大差距。在学术领域中滥用"意识形态概念"诚不足取;但意识形态概念对学术领域的渗透并不一定只产生负面影响。20世纪"民族"这个词语从意识形态概念到学术关键词的旅行历程表明,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为学术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思想资源,产生积极的拓伸意义,推动学术生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实质上更是一种以历史主义(而非逻辑主义)为价值系统的学术史观。它直接继承着中国传统的历史主义、特别是“五四”时期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而来,同时又是对这一传统学术方式的超越。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最注重材料的鉴别与使用不同,文学人类学更重视对于主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不同,文学人类学采取的是一种更为客观的价值中立策略;从历史观念的角度看,旧历史主义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基于一种“文化利用”态度,而文学人类学则以对历史本身的还原为旨归。作为一种学术史观的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其唯物史观依据可以归结为“原始的存在如何决定了原始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哲学界的不少学者对哲学理论的评价,是以哲学理论对社会政治进程的影响为标准的,而不是以哲学理论本身的学理根据为标准。这样的情况说明中国哲学界的很多学者都犯了"诉诸后果"的错误。"诉诸后果"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一种推理错误,就是以某命题为真或我们相信某一命题为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的好与坏来判决命题是否为真。过去把哲学等同于意识形态留下的习惯可能是这种谬误的根源之一,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理论环境也有可能是造成哲学学术还没步入正轨的因素,将"价值"混同于"意识形态"则是导致相关概念混乱的一个理念性根源。  相似文献   

17.
《陈东有文史论稿》《陈东有〈金瓶梅〉论稿》两册文集,充分反映出作者学术发展的轨迹与特点:由"河"入"海"的学术轨迹,即学术兴趣与领域从更多倾向于文学艺术本体理论研究到跨入社会、经济、文化学的研究,从运河文化史的研究到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文史互证的学术方法,即文史互证,虚实结合,人文阐释与社会科学方法并重,注重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文学发展的关联性研究;释古鉴今的学术追求,即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探究体现出作者浓郁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一词诞生有两百多年,虽非马克思首创,却因其阐释而得深刻含义,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鉴于后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争论颇多,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理解,并廓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4,(5)
内藤湖南是日本京都大学中国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从文化史观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发表了蜚声史坛的"唐宋变革论"。在内藤湖南的影响下,以宫崎市定、谷川道雄为代表的几代京大学者,在继承与发展内藤史学的基础上,在中国史相关研究领域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贡献,共同构建了京都学派的辉煌。了解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与视角,对促进中国史学的科学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左联时期接受党派政治思想的现代左翼小说家,在小说中以独特的经济视角来剖析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经济及其性质,其经济叙事在真实层面与社会经济事实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现代左翼小说中的经济题材作品,不论是以都市动荡为背景还是以农村破败为母题,其经济叙事的偏至特征明显.这一特征与中国共产党所开辟的文化战线性质、意识形态批评、左翼作家群体形成模式以及存在的阐释有效度与倾向性问题等皆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