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该文本观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阐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性特征,来揭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契合;最后,以<唐律>的翻译实例来印证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对中国古典法律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符号阐释是一种阐释者与设计者共同参与完成的互文性理解与建构的活动,着眼于符号文本的相互关系,从符号内在逻辑的角度,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同时,将互文性探索引向多元视角,探寻着符号意义的互文性痕迹,以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互文性系统。文章从互文之本、双重变奏、历时衍变和动态循环四个维度,论述互文性建构的规律及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与用典有契合之处,用典本身属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古代诗话中又有与互文性相通的论述,这是引入互文性理论阐释古诗用典现象的基础.借鉴热奈特的文本类型分析方法,可以将典故的互文关系分为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这一视角不仅可以扩大典故探索的范围,而且可以深入考察文本网络之间的因袭、变异关系,研究典故意义在不同话语之间的流动、转变及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5.
徐蕾 《南都学坛》2013,33(1):71-7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间互为阐释、相互影响,消解了文本的原创性和作者的权威性,同时,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文本观一样,互文性理论也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重视从文本自身的内部关系来阐释文本。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隐秀》等表达了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似的观点,不仅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论文本以及其自身的其他篇目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明律》英译本融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精准的译文呈现为一体。译者姜永琳注重学术研究,采用深度翻译策略,通过音译补偿、序号划分、互文指引、语义补足、概念阐释等方式丰富主文本译文,通过副文本提供知识铺垫与学术延伸,实现了多维度翻译中国法律典籍、阐释传统法律文化的功能,凸显出译者希冀还原《大明律》原貌,并借此促进中西方人士跨法系、跨文化交流互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译者深而有“度”、研译互促的翻译策略对中国法律典籍的对外译介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每个文本都具有复杂性、异质性和多样性,任何文本的意义都要依赖其他文本的意义才能完全阐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的语篇特征,和主题互文链。热奈特提出了跨文本性概念,并划分了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本文侧重介绍其中的副文本互文性。本文应用上述理论,从主题互文链、再语境化和副文本互文性三个层面分析《北京遇上西雅图》。该电影的主题和它的前文本《金玉盟》、《西雅图夜未眠》等建构了两条清晰的主题互文链。海报、电影片花、剧组的媒体推介和访谈活动构成了该电影最广义的副文本,并最终促成了其五点二亿人民币的票房神话。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彰显着愈来愈强的可行性。不论是从广义的对翻译活动的认识、阐释与批评,还是到具体的对翻译文本互文指涉的探求,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研究都有着启迪性的意义与作用。对此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重点探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译者作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欣赏与批评之中。通过对《菊》的互文性研究,可以发现其与《一块牛排》及当时社会文本的互文关系,为读者理解和赏析该短篇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研究为个案,通过对古汉语诗词互文性翻译的探讨,旨在为古汉语诗词及文学文本的互文性翻译提供有效方法,为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研究标准与方法的建立提供可操作性和可推论性的动态理据。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据.深厚的互文性知识是译者有效发挥其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创而有度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的重要术语。二者虽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对于文本的阐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从“互文”到“互文性”的演进,反映了人们的阐释视野日渐开阔,并进一步认识到文本意义的本源不仅仅在于自身,还取决于他者对自身的映射。这种阐释观念的演进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在文本意义产生问题上对于自我中心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学界对互文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分析了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主旨思想,即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是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通过评析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区别性特征,论述该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占有的理论地位,旨在弥补当前学界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文本理论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方法论 ,反之亦然。本文从中西理论文本比较的角度 ,探讨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意义 ,并以此为批评标准 ,讨论《水浒传》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本文认为 ,文学翻译中原本与译本的交流涉及互文性和互文两个概念 ,分别属于文化和言语层面 ,通过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达到译本与原本两者之间的和谐。译本中的互文指涉越多 ,越能和原本之间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5.
俄国文化符号学代表洛特曼倡导从文化描写的元系统出发,将文化与非文化视为互为制约、相互补充的复调结构。文化符号学不仅作为消解现代性的方案,有效避免了总体化的暴力倾向,揭示了复杂场域的权力关系引发的压制与突围,为地方文化、小型叙事提供了合法化存在的依据,同时促成文学性至文本性、文本性至互文性的转变,助益从文学的角度理解文化,从文化的视野阐释文学,跨学科、多学科的综合型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对“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概念作为重要的文本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方法论。本文从文本批评的角度 ,把互文性理论放在文学翻译中阅读和书写的框架下 ,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讨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界定。本文认为这种讨论有益于对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互文性观点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选段进行个案分析 ,以探讨译者的决定是否受到互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本学研究热点,本文将把实用语篇与语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广告文本的构成要素、创意手法及其与文学文本、神话传说、新闻事件、影视作品等外部文本构成的各类互文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互文性是如何使广告创意打破定势思维、解放视野,帮助广告文本实现语用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及产品推广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选取“自序/前言”“编者按、主持人话语”“阅读札记”等副文本语言形式与著作、论文进行互文性对读,发掘学术事实背后蕴含着的学术关怀。副文本不仅为接受者提供寻找正文本线索,引导阅读路线,也建构了表达者学术身份,思想发展轨迹,理论阐释规则。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副文本,在对正文本澄明历程中,也有可能限定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具有一定的遮蔽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催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互文性视闽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读者——阐释者——作者。在这三重角色的履行和转换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须臾不可或缺。译者应从这三个层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科学地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试运用语篇互文性分析理论,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春香传》。从宏观角度考察《春香传》与前文本的互文关系,发现内源性前文本为春香故事的完成提供了素材来源,是《春香传》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外源性前文本主要来源于中国,起到了充实作品内容和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春香传》存在的具体互文、体裁互文和文化互文等互文现象,力求全面阐释《春香传》的互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