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中基层权力主体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后,有些村没有集体经济组织,需要由村民委员会来行使与土地相关的经济职能。土地事实上是乡村干部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一种非市场资源。在明确农地所有权、稳定农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强调对农户农地流转过程的规范和监督。在基层权力主体中,充分发挥与农户联系最为紧密的村民委员会的基础性作用,并努力实现村民委员会协调其他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共同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保护农户农地流转权益。 相似文献
2.
张一鸣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52-53
农村土地制度的生存保障价值理念已经逐渐被追求效率的价值理念所代替,建立自由交易的土地市场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利益调节机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导土地要素的流转方向进而避免追求利益而产生粮食危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益调节机制建立有效的外部保障,使农民在具有社会保障的前提下放心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3.
研究农地流转的主体-农民及其利益相关方政府、集体的角色特征,以调节政府、集体、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行为偏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户行为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农户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农地流转中农户与其相关方相互关系及其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维哲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5-27
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利益受损表现的分析,提出了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模型:明晰土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分享合理收益、探索补偿标准、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笔者认为,农地转非后的自然增值,应按要素贡献进行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5.
破解农地流转困境及其对策:构建农地流转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帅晓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5-10
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地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解决“三农”问题将产生重大作用。当前我国农地流转面临诸多困境:多带有趋利性、低效性、被动性、无序性;大部分地区流转速度慢,比重较小。如何通过规范和引导,推进农地流转,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障碍因素。找出破解我国农地流转困境的相关措施,有的放矢,构建市场、政府、农户三者协调一致且高效、规范、有序运行的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越来越快,但是流转还不规范,缺乏秩序。本文分析了当前农地流转的特征、动因以及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和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试图探讨如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7.
陈明蔚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53-54
高速公路公共危机处理系统的利益补偿机制是保障危机处理系统最大效用发挥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是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保障社会安定团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董迎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350-352
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大方向.而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和行为选择是农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确保农民利益,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地发展权作为国家对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弹性手段,在保护耕地、协调用地矛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论述了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配置与流转。从我国社会经济性质和土地制度角度考虑,农地发展权应由国家、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共同所有;在农地发展权的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下,农地发展权流转包括一级流转、二级流转和三级流转;并可通过建立农民基本生存保障体系以落实农民对农地发展权的分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对失地农民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其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构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应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明确产权关系,是构建农用土地流转机制的前提;规范流转行为是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张健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近年来,我国大量非农建设用地都在自发流转,在城郊(城乡结合部)尤为普遍,由此,集体土地市场客观上已经形成。由于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致使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保护受到严重威胁,国家、集体以及农民个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构建城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当前土地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农地征用过程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利益必须受到保护。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很不合理,这是导致被征地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根本原因。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农地征用制度,即严格控制土地征用的范围;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完善征地程序,赋予被征地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起诉权;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和谐的前提是不同社会主体间实现利益平衡,社会主体的物质利益与精神文明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必须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把公众的利益诉求纳入公共决策中,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创新政府服务机制,完善公众利益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周春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37-43
农户土地流转是区域农地市场发育的基础。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从土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社会保障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均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村保障水平,是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完善流转市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刍议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元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75-77
生态补偿机制是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必然反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对生态补偿法理的分析,探讨了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战略思路以及在具体的补偿方式方法中应当着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净现值估价理论,为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设计了一个估算模型,认为依据土地年产值的一定倍数估算征地补偿是科学的,但补偿倍数应根据土地的投入产出比、年产值增长率和失地农民使用征地补偿款能够获得的年收益率等指标进行测算。运用近9年实际资料估算,我国征地补偿标准应为土地年产值的24.28倍左右,现行"30倍"的最低补偿标准对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总体上是充分的。当前,失地农民实际补偿不足的根源,一是法定最低补偿标准没有得到执行,二是征地补偿款被乡村截留,分配不合理。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关键在于严格征地补偿估算方法,理顺征地补偿款的分配,使法定的征地补偿能真正足额地落到失地农民的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净现值估价理论,为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设计了一个估算模型,认为依据土地年产值的一定倍数估算征地补偿是科学的,但补偿倍数应根据土地的投入产出比、年产值增长率和失地农民使用征地补偿款能够获得的年收益率等指标进行测算。运用近9年实际资料估算,我国征地补偿标准应为土地年产值的24.28倍左右,现行"30倍"的最低补偿标准对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总体上是充分的。当前,失地农民实际补偿不足的根源,一是法定最低补偿标准没有得到执行,二是征地补偿款被乡村截留,分配不合理。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关键在于严格征地补偿估算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归纳比较法,依照土地管理法中征地补偿制度,结合西北地区地方性法规及文件中的具体规定,全面介绍西北地区有关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具体规定,归纳出该地区立法的一致性及不同的模式,旨在为西北地区乃至国家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面临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两难困境,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目标的实现、使水源区和受水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补偿原理应向水源保护区进行经济利益补偿。主张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导模式水源保护区利益补偿机制,提出了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法规问题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经济补偿规定、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三部分构成。从国家的方针政策、森林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论述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法律依据 ,分析了现有公益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实施现状 ,并结合具体国情探讨了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