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佛教作为异族宗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于民间,而佛教要想立足和发展,必须面向世俗、面向民众。于是,佛教以戏剧作为载体,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把佛教带进了民众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与戏剧的结合,无形中也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仪服文化及其与戏剧赛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对于仪服非常注意。其制度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先后以攻破武昌省城、定都天京作为时段界线。根据时人的点滴印象,可知天朝的服饰出于戏剧道具、而仪仗则借鉴了民间祀神赛会的排场,尽管天朝对于戏剧、赛会多次明令悬禁。笔者认为,以天朝的文化环境而论,戏剧、赛会是其仪服文化的唯一渊源。  相似文献   

3.
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是广州市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宗教界不能置身度外,宗教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文明发展的载体,其历史沉淀和现实作为,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作用。广州宗教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浓郁的广州特色和鲜明的文化品格以及高度的创新精神,在当今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中发挥着独特和积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世俗文化不可企及的。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以宗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是一个突出的部类.这些作品多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却在总体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精神.剧作中神佛常用引诱和逼迫的方式来度脱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们却极端留恋于世俗的享受和情感,对于宗教有强烈的拒绝态度.在这些宗教戏剧中,玄妙的彼岸世界往往不过是一袭华美的包裹,而真正涌动其间的则是百味杂糅的世俗情感,世俗社会的势力、影响和作用显得格外分明,宗教职能则为审美职能所排挤,它们在传扬教叉的框架之内,莫不加演着一幕幕情味各异的人间活剧.元代宗教戏剧世俗化形成的原因,既与宋元宗教本身掺杂的世俗因素相关,亦受到元杂剧的作者心理、观众好恶和演出环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神圣与世俗是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每一个人都可视作是宗教的人,穿梭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体验不同的经验。庙会是宗教活动、民间信仰活动与民间物资交流、娱乐活动相融合的一种民俗形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客乡木兰庙会的考察,旨在为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洞开一扇透视之窗、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个案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唐僧师徒西行朝圣与民间世俗宗教朝圣的动因一脉相承,他们的朝圣历程更集中体现了民间世俗宗教的多元化信仰,实用主义意识与行为,特有的"义利观"与实践原则,独特的实践形态以及世俗化了的神灵观念等诸种典型特征.唐僧师徒西行的圆满结局也堪称是民间世俗宗教朝圣的圆满结局.因此,<西游记>是一部体现民间世俗宗教西行朝圣的小说,每一个读完<西游记>且进入故事的人,都会随着唐僧师徒走完属于自己的西行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族音乐图像不同程度地表现宗教主题、世俗生活、象征性、联觉效应和文人意识。它们以反映宗教主题为主,但也不乏反映世俗生活的部分。宗教主题的云南民族音乐图像大多蕴含宗教的象征性和文化艺术意蕴,并引发联觉效应。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音乐图像显现强盛生命力和独特风采,起步好、表现手法好、艺术效果好是其主要特征。它们具有传统延续性与时代鲜活性、宗教主题多元化、群体参与性及多样交融性、载体多样性及艺术价值多元性。独特的人文生境孕育滋生的云南民族音乐图像为世界民族音乐图像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范本。  相似文献   

8.
辰河高腔目连戏将宗教与世俗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戏中所蕴含的巫傩文化、灵魂信仰以及民俗生活都是民众的世俗精神的展演,因为它的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来自于民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化的世俗生活。辰河高腔目连戏已演变为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是湘西辰沅流域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9.
“勃”是流行在青海互助等地的一种原始的民间宗教活动,是土族富有敬畏和崇拜意识的世俗节日,展示了土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姚马村的“勃”为例,对土族民间宗教的民俗功能进行探索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土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祭祀风俗与民间信仰,是宗教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固原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亚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典籍记载了早期固原祭祀与民俗文化的经历和表现形式,包括秦汉风俗文化对历代的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祭祀载体是朝那湫渊祠和六盘山;地方宗教文化的变迁,体现在龙王信仰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传承;当代意义上的东岳山、须弥山宗教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文化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简单地把宗教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不能解释宗教的曾经和正在国家的经济、政治 ,文化生活中所发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宗教与国家世俗政治的分离 ,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超越世俗政治、正如它不能超越世俗生活一样。世俗政治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目前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都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柳永及其词是北宋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词浓缩着一种人生形式的恋都情结,这种情结的丰富内涵,不仅表现了向往世俗享乐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而且透露出重功名与倡个性的矛盾冲突.本文详尽剖析了柳永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尼采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进化思想。他的“精神三变” ,既是文化的三个形态 ,又是文化进化的三个阶段 ,并在辩证否定中催生出“超人”。在尼采的文化进化论里 ,充满着生命、强力意志、自我超越和永恒循环的思想 ,尼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界定“人”的。“超人”就是在抗拒世俗的悲剧中自我超越 ,而一般的人则在世俗文化的滥觞中沉沦。  相似文献   

14.
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整个社会越来越世俗化,讲求实效、事功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弥散于整个社会,成为占主流的社会文化心理。这种社会价值导向、文化心理必然地反映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文艺消费方面,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文艺的消遣性、娱乐性需求大大地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世俗化成为市民文化的本色是一种逻辑必然.对于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创作主体来说,消解崇高,以俗为本,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世俗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主题上的反崇高性和题材上的日常琐屑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这些作家具有的平民化的叙事立场和叙事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散文的文化精神具有两方面的内涵,在其散文作品中以入世的精神交融着出世的情怀。一、以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及对世俗生活满腔的热情写出了吟咏世相、富有生活情趣的入世之作,体现出作者的儒家文化精神。二、散文包蕴着浓郁的禅意,在佛理的观照下追寻人生的意义,表达作者强烈的出世情怀,体现出佛家教义的深刻影响。作者对童心、童趣倾心描摹,以儿童世界寄寓作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文化精神的角度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取向。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造就了二者不同的理论品格,共同的世俗压抑和社会不公又给他们注入了相似的叛逆因子。在他们的性格和理论中,“孤独”与“旷达”并存,“出世”与“入世”对待,“狂欢”与“逍遥”辉映。二者异曲同工,各具千秋。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俗人生的表现是文学传统中不容置疑的存在 ,然而 ,共和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只因激进话语的霸主地位而被强权扫地出门 ,消失于文学地平线。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文学多元格局的逐渐形成 ,对普通百姓世俗生存境遇的书写已经成为了几代中国作家 ,特别是年轻作家群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 ,成为了文坛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