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美国军事改革述评陈海宏1812一1815年的美英战争,使美国刚刚通过《联邦宪法》所确立的军事体制遇到了战火的洗礼,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战争初期军事上的失利暴露了这一体制自身所存在的许多弊端。美国及时对军事体制作了进一步的改革;从而...  相似文献   

2.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期间,毛泽东等领导人应对国际舆论的决策是其政治军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以打促谈、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既定目标,为取得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其中,始终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印边界冲突的政策引导了国际舆论走向,有理有力有节的外交宣传攻势壮大了支持中国的国际舆论声势,主动停火后撤的决策及实际行动扭转了国际舆论局势。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期间毛泽东等领导人应对国际舆论的政治智慧和高超斗争艺术,对当今复杂国际环境下有效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塑造客观公正的中国形象、坚决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1840-60年的二十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清政府在这两次战争中由被迫应战到妥协投降,最后更与侵略者进行无耻的结合;和这相反,中国人民自始至终都坚持了英勇的斗争.二十年间,全国各地凡是侵略者足迹所到的地方,无不发生人民的反抗斗争,其中尤以广东沿海地区为突出.广东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面,在鸦片战争前它是中外政治关系和贸易来往的交接地,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则是全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最前线,因而,广东人民遭受到外来的侵略最为直接.资本主义侵略者那些穷兇极恶的暴行,可耻的鸦片贸  相似文献   

4.
中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中的斗争与让步何增光斗争和让步是谈判的两个策略。在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国共双方为了共同抗日举行了多次谈判。在谈判中,中共中央及其代表从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既坚持了原则,又作了必要的让步,经过斗争一...  相似文献   

5.
对第二次美英战争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八一二——一八一四年的第二次美英战争是北美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的结果不仅初步确立了美国在北美大陆与英国争霸的地位,而且还标志着加拿大人民的觉醒,为以后加拿大人民的独立革命打下了基础。这次战争以美国入侵加拿大开始,以英国侵略美国失败告终。连续两年多的战争至少有一年半是在加拿大境内进行的。北美史学界对这场战争的看  相似文献   

6.
沙皇俄国是一个具有强烈扩张欲望的帝国,用武力争夺水域成为俄国的传统国策。但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的三次重要战争中,沙俄均以失败告终。为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本文从地缘环境对俄国海上扩张的影响,俄国外交战略两个方面说明了侵略者的本性决定了其自身无法调和战略目标过大与战争手段效能低下的矛盾,注定要归于灭亡。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的外交活动从3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便是中共最主要的外交家,并已显示出他作为外交家的实力和气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兼外交部长,担当起了把新中国带人国际政治舞台的历史使命。而周恩来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外交实践,则首次全面展示了他的高超的外交艺术,并使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本文拟从朝鲜战争期间周恩来的外交实践,来探讨这位杰出外交家的外交艺术。、周恩来的外交艺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1包括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而不论在哪方面,都会作为成功外交家的…  相似文献   

8.
危机边界指区隔公共危机中利益、权利与权力关系的隐形规定,产生于风险社会情境下群体或组织的互动与博弈。现代化进程中风险的多元与异化是主体间互动与博弈失衡的重要诱因,其导致焦点事件爆发,推动政策窗口出现。而焦点事件爆发引发的社会秩序与规范的紊乱并非毫无逻辑,群体、组织或结构之间围绕利益、权利与权力展开的对抗常常借助制度、舆论实现诉求表达,从而引发边界的不断动荡、分化与重构,导致利益、权利与权力边界内涵处于混沌或失序状态。我们可以基于利益边界、权利边界和权力边界构建公共危机边界模型,并应依据焦点事件中抗争主体涉及的边界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策略。其中牵涉的边界类型越多元,风险等级越高,越需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政策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先后实行了蚕食战略、鲸吞战略、诱降战略和“总体战”战略。它逐次实施的侵华战略都是围绕着灭亡中国这一总目标的。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特别是由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决死抗战,不管日本实行怎样的侵华战略,都不能改变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不甘使自己的领土被人永久分裂的信息,中国于1958年8月23日又开始炮击金门。金门炮声又一次把美国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美台之间的矛盾又因此走向尖锐化和公开化。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终于完成了自己对台湾的政策目标,即迫使蒋介石答应不以武力进攻中国大陆,使之能够推行“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取代瑞典在北欧的霸权地位而蓄意挑起的一场战争,它历时21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被卷入,而且关系复杂。期间,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为其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是以波兰为主要对象,不仅把波兰拖入战争的泥潭,而且把波兰变为主要战场,使波兰遭到极大的削弱;第二阶段,俄国则以英国为主要外交对象,不仅成功地阻止了英国的干涉,而且迫使瑞典签定了对俄国极为有利的尼什塔特条约。  相似文献   

12.
13.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震动了全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派遣十余万军队前来中国,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它们在攻陷北京之前,内部便已经矛盾重重,但由于当时它们把镇压义和团作为共同的目标,所以表面上还勉强维持协调一致的局面。随着联军攻占北京,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日益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本文准备揭露和分析帝国主义列强从矛盾、斗争到暂时妥协的经过。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二战期间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进行分析,通过具体剖析中英双方在九龙租借地的归还问题和香港日军受降权问题上的矛盾,论述了中英双方的立场,并对中国未能收回香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英国为争夺殖民地明争暗斗,文章分三阶段分析了美英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叙述了双方的斗争策略和手段,揭露了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中英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几次斗争赵文静作者:赵文静,焦作454150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的条约,逐渐把香港地区(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它的殖民地。英国的...  相似文献   

17.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前的最后几个月里,德国飞机无耻地闯进苏联领空,记录了我们的机场、军队和军事装备的分布情况。关于德军往我们的边境线集结、积极地准备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越来越多地从各种渠道汇集到莫斯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朱可夫于1941年6月13日和14日建议让我们西部的几个军区投入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了对日不抵抗,将事变投诉国联解决的方针。中日两国遂在国联的“调处”下,围绕着事变展开一场外交斗争。这场斗争影响着事变的发展。本文略述斗争的梗概及经验教训。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和第二天,即9月19日,中日驻国联的代表即分别向国联第65届行政院会议通报了事变发生的情况。中日两国在国联的斗争由此开始。当时,中日两国都是国联的理事国。中国由于实行不抵抗政策,将制止日军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国联的“调处”。而日本则出于独占中国东北的目的,不愿国联介入。 9月21日,中国代表施肇基正式照会国联秘书长杜吕蒙:要求国联行政院根据盟约第十一条所赋予的权力,“立即采取步骤,阻止事情之扩大而危害各国间之和平,并恢复事变前原状,决定中国应得赔偿的性质与数额”。9月22日,施肇基又在行政院会议上报告日军继续占领各地的情况,并公开提出上述照会中的要求。根据盟约第十一条的规定,如发生战争或有发生战争之虞时,联盟应当采取相宜行动,以保证各国安全。按此条无对侵略国制裁的规定,当时日军的行动已属侵略战争行为,中国应援引相应条款要求对日实行制裁,但抱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美国对越政策演变的分析,揭示其与日后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关系.文章认为,同日后卷入越南战争一样,美国之所以袒护法国、漠视越南人民的独立要求并随后卷入在越南的战争干涉,乃是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文章尤其强调,美国1954年主导联合行动的努力和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所为直接为其日后卷入越南战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张国焘问题研究之三马建离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是他在该苏区任职时所犯诸多错误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从五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当敌人加紧部署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