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躁戒怒,清静养神。酷暑盛夏,火气旺盛。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应息其怒,静其心,安其神,使神经处于安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心平气和的性格习惯,常有冰雪在心中之感,切不可烦躁激动。"心静自然凉"之说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2.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季节。此时昼长夜短,暑气灼人。老年人由于耐受力弱,适应性差,要安全度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保健。防躁戒怒,清静养神酷暑盛夏,火气旺盛。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应息其怒,静其心,安其神,使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心平气和的习惯,切不可烦躁激动。因为躁能生热,在民间素有“心静则体凉”之说。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夏日,老年人的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晨起后,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有利于提高体温调节功能,增强对热的耐受力。午饭后,应适当午睡,以…  相似文献   

3.
释"怒"     
古文字"怒"有"()"、"()"、"()"、"()"、"()"、"()"、"()"和"怒"等多种写法.过去研究者除了对秦简"怒"的释读没有异议之外,其余都有不同意见甚至误释.笔者对这些"怒"字作了正确释读,并进一步揭示相关资料丰富而重要的内涵,如结合花东卜辞"丁怒于子"等,分析"丁"和"子"的身份及其地位关系,商王武丁的喜怒性情和权威因而得以清晰展现;结合史叀鼎"蠲化恶怒"等,证明古代史官所记述的史确有"耸善而抑恶"的作用;由"秉之不固,怒为首"、"毋以忿怒决"等,说明古人对"怒"认识之深.此外还就有关文句中一些字词的释读提出自己的意见,如认为""是蠲洁的"蠲"的本字,"訢詻"应读作"昕露","否心"应读作"负弩"等.  相似文献   

4.
李金华 《老友》2013,(6):59-60
夏季,是指我国农历四月至六月,即从立夏到大暑的这段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是火热旺盛季节,"火气主于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神话是旺盛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想象力的产物,其中所讲的技术是当时现实机会技艺和幻想的非现实技术的混合物.有关技术的神话蕴含了希腊悲剧形式下的技术形而上学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技术对于人类产生以及生存的本原意义.技术与人、神共在,技术性生存是神赋予人的本性;神人同性,恰是在自然力面前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证;然而"技术"本身又是具有原始性缺陷的存在,为此,神(话)对于人类拥有技术表示担心,而道德则借助被赋予了神性的自然力成为规范人性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养生学有"天人相应"之说。也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躁",养生保健在于"清"。思想宣清静盛夏酷暑蒸灼,气压低,人容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忌火爆脾气和情绪激动。因为烦躁能生熟,要防止心火内生。此外,可采用"想象疗法",即闭目端坐或躺在床上,抛开一切杂念,想象自己置身于寒冷的西北风或铺天盖地的雪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在翻译中发现中国旧诗的"神"在于"姿",只有"纯姿"方能越出国界,成为一个民族的存在价值的标志。"姿",作为旧诗之神,成为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的新发现,也成为其诗歌的独特质素,具体呈现为静、禅、空、圆等"姿",其实是卞之琳对虚静观念、色空观念、相对观念、圆融精神等传统质素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8.
《老友》2013,(8):69-69
一招:保持良好的情绪《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要"使志无怒",就是要人注意不要因为心情烦躁而乱发脾气,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很重要。因此,不管天气如何炎热,我们都需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唯有如此,方可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二招饮食可以祛除心火  相似文献   

9.
代表日本傀儡戏发展最高形式的"人形净琉璃"大成于17世纪初,与能乐、歌舞伎并列为日本三大剧种之一,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太夫"是日本傀儡戏神,其诸多神格与中国戏神完全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百太夫祠一般不单独建立,而是作为八幡神、夷神等异国神的附属神受到祭拜,暗示了其与域外文化间的亲缘关系,亦表明中国傀儡戏是日本傀儡戏最为重要的母胎之一.  相似文献   

10.
阳林 《老友》2009,(8):65-65
时下,在不少证券交易所大厅,"银发一族"所占的比例均居高不下,足以反映出老年人理财的旺盛需求。理财专家提醒,老年人投资理财更要讲究科学方法。老年人理财更应该按照比例组合投资。因此,理财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文人"巫山神女情结"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多角度的透视,并对两千多年纷繁复杂的"巫山神女情结现象"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初步分析,认为"巫山神女情结"是宋玉的复杂心态与大礼教文化语境碰撞的产物,其心理实质是"后俄狄浦斯情结";"巫山神女情结现象"则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话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男性文人潜意识中对受礼教压抑的本色人性的深深眷恋,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显现.  相似文献   

12.
对弗兰克的核心观点"神人性"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将之与中国的传统儒学中的中庸作了对比,肯定了其"中庸"的特性.还就人类历史上对待"神"、"人"的态度及其结果作了简明的分析,从而否定了偏向"神"或"人"的某一边的片面的人格乃至文明模式,肯定了弗兰克"神人性"作为人格及文明模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基层乡治组织中,"都"、"保"、"团"等组织名目各自具有多种不同的实际含义.以福建地区为例,它们既是保甲制度中的一种组织单位,又是乡里组织和里甲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名目,其中,都"、"保"同时还是明中后期鱼鳞图册系统中的一种管理单位,"团"则另具有灶户组织单位和防倭乡兵团练名目之含义.其不同含义所对应的是不同的组织系统,其具体的编制方式、乡治职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也都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形神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是中国本土文化固有的"形"、"神"概念与佛教文化交糅、融合的结果.佛教"形神"观、"空"观的渗入以及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顿悟"思维是助其形成与发展的异质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的"神"意象范畴具有鲜明的叛逆意义,其叛逆意义生成的内在动力是统制哲学--儒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压迫,哲学根源则是道家和佛家哲学思想.富于叛逆意义的文学"神"意象体系的创造和形成,为封建文人们解脱精神的痛苦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6.
印度诗学阐释方法和印度诗学一样充满异质性,很具研究价值."神谕天启"和"析例相随"是其两大基本形式.二者互相作用,形成了印度诗学阐释方法的"尊神重析"的风格特征.印度诗学阐释方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生成和发展的,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向人们昭示其生成和发展充满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王焱 《北京纪事》2009,(7):38-40
神保町的现在与过去或许对于偶然路过的旅行者而言,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的神田神保町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对于慕名来访者而言,这里却是淘书的圣地。这片外表略显陈旧的旧书街地处神田川的南面。三条并行的南北向大道以"川"字穿过街区,东边的是明治  相似文献   

18.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静",统一"有无"与"虚静"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静"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静"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相似文献   

19.
"神感说"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相感的一种范畴学说,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原始思维之上的一种认知学说,涉及人的主体精神的诸多功能,对于艺术思维的激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的"神思说"明显地受到"神感说"与佛教重神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精神意蕴的廓大,以及对文艺创作中想象和灵感诸范畴的启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全面搜寻古代典籍相关记载入手,考察了战国楚墓出土文物"镇墓兽"的真实名称与身份,认为"镇墓兽"即"坟羊",应为"幽都"主宰,即死亡和毁灭之神,其巫术神话衍生物有"夷羊"、"土伯"等,其原型应为麋鹿,其产生年代不会晚于殷商,为上古墓葬中的厌抑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