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下东北文化与文学的回思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语境已成为探讨东北文化与文学建构的现实的和必然的学术背景。以文化为审美基点,坚持在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透视文学,注重文学的人文性,葆有多维的文化视野,是当下文学的大体选择。东北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息息相关,多民族文化凝聚成东北文学的源流,伴生在现代转型之中的对殖民文化的抗争使之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景观,质实雄健、长于吸纳融合的文化取向更生成、铸制着文学风格。在全球化语境中,捍卫东北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固有特性,在变革与创新中激发其生命活力则是我们的要务。  相似文献   

2.
与先锋作家布满人性恶的小说文本不同 ,迟子建以母性情怀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煦、充满人情人性的文学世界。她对温情的力量和人性善的信奉 ,让我们对人类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 ,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期待。同时 ,也开拓了女性写作的文化视域  相似文献   

3.
注重各地域文化的发掘 ,寻找各种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以此展现中国文学独有的审美观照方式 ,亦是张扬民族本土化文学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 ,中国文学既要思索全球化文学可能的共有审美价值尺度———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用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来说 ,就是“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文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关照” ,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和在这种语境中对中国独有传统的创造性认同 ,这要求既师法西方经验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国” ,以便在“全球性”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北极村"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以其为中心的叙事与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使迟子建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代文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正是迟子建坚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给全球化时代焦躁疲惫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北极村.执着甚至执拗地坚守.她把许许多多文学的根系深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使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一时一地之人,也使她创造的文学走出一个民族,走入"人类"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茅盾根据中国的实情,并深刻反思“五四”以来“旧形式”没有被新文学否定,更没有被大众否定的事实,在提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积极提倡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在使抗战文学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从而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与中国面临的文化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广泛交融 ,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迅猛发展 ,为我国吸收、融化外国文化长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扩大文化对外开放 ,以博大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7.
谈全球化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当今世界,无论是多偏僻的地方,都无可避免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交流、冲击。地球在快速运输以及信息高速网络的包裹中变成村落。面对汹涌澎湃的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过程,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并使得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相互促进发展,使我们这个世界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在创新中创造出更加优秀灿烂的人类文明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断裂"的困惑--关于"五四与传统文化"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文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否定五四的议论,引人深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保守体系的批判是猛烈而果断的,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路程,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也也不等于"全盘西化",而是极力地提倡文化拿来主义.五四精神不仅涉及文化选择,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人性的改造、人的解放问题.五四精神不仅同现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大计不抵触,而且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9.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2,22(3):84-87
随着全球文化共识的达成 ,世界通用语言符号的形成和电子传媒在文学上的广泛应用 ,文学全球化的进程就会加快。文学全球化对中国文学而言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文学应理性地审视把握 ,通过与外民族文学自觉的交流和借鉴 ,坚持文学个性 ,创造文学精品 ,增强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学竞争能力 ,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使中国文学及早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本原问题是人类不断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而文学的本原问题也一直被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纳入到讨论和研究视野中.文学在联系的前提之上,凸现出自我本质,即文学的多重话语性,同时它必然含概了多种声音和多重话语,因此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学不会简单地依赖某个具体时代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判断.对于文学自我规律的把握必须建立在文学于多种关系中蕴涵了多种话语的本质特性的基础之上,决定文学本原具有多重话语性的本质特征的重要原因是文化整体的多样性和文化主题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人类认知能力和想像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淤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先秦灾难文学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展示,这些特点成为后世灾难文学的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文学最重要的意象与主题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魅力所在。爱情文学和文学中的爱情描写在本能与人性、人性与神性的交叉地带,真实细腻地呈现了人类可能具有的性与爱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心理、社会元素纠葛冲突的状态,进而思考人类自然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能具有的关联方式和跃迁潜能,因此,在塑造人性、创造人们对可能生活的想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国际范围内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人类正面临着如何摆脱当下境遇的历史抉择。必须正视全球化带来的诸多两难问题,认清反全球化的本质,在两者的博弈中实现新的超越,即让中华"和合"文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主旋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产业的缘起与发展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盛兴的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对文化产业的价值判断和文化消费的社会价值取向不同.近年来我们更多地强调文化产业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上,文化产业发挥了其作用,但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干预,也给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阻力.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起源于人文主义思潮洗礼下的对人性合理需求的满足,着重于对人性特征的无止境地探寻和对人类未来美好精神世界的求索与憧憬,更重视文化产品创造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和更大程度上获取世界各国民众的喜欢,在资源开发上更突出对全人类优秀的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应当转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站在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理性探索我们的文化产业理念、产业目标、产业动力以及产业发展模式,重 构我们的文化产业价值判断体系,使得我们的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可持续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时期文学显示了自己"独质"的特征,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镜相的一部分既有传统文化、道德、政治的多重负荷,又有外来话语、本土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压抑印痕;创作主体的审美走势既有对抗又有认同,既有消解又有重构,既有妥协屈从又有沉默抵抗.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程序化、模式化和数字化,物质上享受的范畴越宽,精神上的空间却越来越窄.文学艺术作为对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反映,其深层的指归则是精神的核质,是人类的灵魂.基于此,中国作家在输入全球普遍性视野的同时,竭力从事本土性和区域性的建构,既思索"世界文学"可能共有的审美价值尺度,又着力发掘和创造处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个性--这其实是一个更为博大的"民族寓言".因此,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灵魂的颤动",如何使民族寓言的精神传播更加深入文学的核质,应该成为每个不甘平庸的中国作家努力思考和自觉行动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6.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原动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的异化和人类精神的枯竭、人类寻求自我的失败和丧失自我的悲剧;世界是一片荒谬,充满着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题。尽管德莱塞被看作是美国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我们从《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等作品中看到了美国梦的幻灭以及被美国梦所异化的荒原般的世界等现代主义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 ,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进行客观思考。将曹禺和莎士比亚作对比 ,以人性的时代探求为切入点 ,解读《原野》和《哈姆雷特》的人文意义 ,并从曹禺创作时达到的内在悲剧与外在悲剧的完美融合 ,诠释他在关怀人生、思考命运时对本土与世界文学所进行的破立融合及激扬创新 ,以期能对当今我国的文化思考和人文重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因为只有这个主题最能表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正直、诚实、英勇、善良,同样地,也许也只有这个主题最能刻画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虚伪、自私、背叛、狡诈。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正是紧扣爱情这一人文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将人类的甜美幸福与悲欢离合充分融入自己的剧作中,给人以启迪,给人性以震撼。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前途怎样?其研究路在何方?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已呈出的大众化趋势冲击着原来的大学人文精英格局,知识经济与高科技的全球化浪潮也消解着原有的人文理性热情,这样,包含古典文学在内的大学文化如何影响社会文化?如何重建人文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就此,本刊邀请了三位教授谈了各自的看法。胡晓明教授从大学文化的界定立言,认为古典文学在现代大学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社会文化有特定的普及传播意义,应采取具体的操作方式加以落实。栾栋教授从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现状和科教文发展的态势立言,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至少有三个大的向度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精心守望古代文学的家园;二是努力营建开放的文学绿洲;三是自觉推动传统研究的更新。赵逵夫教授更鲜明地提出:当今之世,研究、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传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重要,要抱着坚定的信心。这是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灵魂、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前途怎样?其研究路在何方?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已呈出的大众化趋势冲击着原来的大学人文精英格局,知识经济与高科技的全球化浪潮也消解着原有的人文理性热情,这样,包含古典文学在内的大学文化如何影响社会文化?如何重建人文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就此,本刊邀请了三位教授谈了各自的看法。胡晓明教授从大学文化的界定立言,认为古典文学在现代大学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社会文化有特定的普及传播意义,应采取具体的操作方式加以落实。栾栋教授从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现状和科教文发展的态势立言,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至少有三个大的向度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精心守望古代文学的家园;二是努力营建开放的文学绿洲;三是自觉推动传统研究的更新。赵逵夫教授更鲜明地提出:当今之世,研究、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传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重要,要抱着坚定的信心。这是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灵魂、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