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易经》最早使用小人一词。古经爻辞指出小人具有见识浅陋,没有主见,不知进退,恃壮凌人,革面顺上等特点。《易传》则上升到道德层面,提出小人是不守礼法、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据此,《易经》告诫人们要小人勿用,远离小人,对小人保持不恶而严的态度,在必要的时刻,还要果敢地去除小人,这样才能天自佑之,吉无不利。  相似文献   

2.
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西方“鬼”的文字释义,寓意挖掘,价值评判,结合中西方文学中“鬼”的形象的探讨.人鬼关系的比较,揭示东西方“鬼”文学中的宗教情结,并透过中西方“鬼”的民俗和仪式的比较,探讨中西方“鬼”的异同,从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法门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08,(15):11-11
吴崇魁的母亲郝昭霞远在宿迁,“他真是一个特懂事,特孝顺的孩子,要不是为了我,他也不会成为运动员,吃那么多的苦”。说起孩子,她的言语中充满了不舍。  相似文献   

4.
易经》早期译介者既有传教士如利玛窦、金尼阁和白晋等, 也有非传教士人物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认为《易经》的六十四卦图类似 于他所发现的算术二进制,尽管二者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但在传播目的 和策略上却跟其他传教士一脉相承。《易经》在西方的早期传播,客观 上影响和改变了西方人对东方的看法,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 开始在欧洲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5.
除了那些迷信传说或者灵异作品中出现的幽灵之外,“鬼”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专指人的行为,那些未必光明正大、未必坦然自若的举动和心计。  相似文献   

6.
“鬼”有本义和各种各样的引申义,是个贬义词,具有文化(宗教、迷信)、语体、形象等附加色彩。它在词语中常常出现在主语、宾语、状语的位置,也可以充当修饰语或被修饰的中心语,在言语交际时是凸显的信息焦点。“鬼”族词有指称某种形体、性格、习惯和嗜好的人,以及描写人的某些不良行为等表意功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道”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并通过分析试着将“道”还原到它的原始含义的层面。通过对《周易》古经中的“道”和《易传》中的“道”的考察,以及对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者”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比较,试图对作为“道路”的“道”向形而上的“道”的转化过程提供若干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9.
周作人在1930年写作《水里的东西》一文,不仅着力从民俗学的角度解读河水鬼的迷信传说,探究富含人性、人情的传说之后隐伏投射的俗世人心,以厘清河水鬼这一迷信文化沉潜流传的内在机微。同时还有意引入希腊精神中的美化思想,倡导祛除鬼神传说中的恐怖分子,美化神话传说,以使得人心有所凭依,从而逐步壮健且充满活力。最后他提出以河水鬼来做个先锋,引发社会人类学与民俗学调查研究的兴趣,以此建构健全科学的思想,探求一种最适合人性发展的生活方式。全文意绪清新,展现出特有的艺术价值,文思广博,呈示其融贯一生的思想探寻。  相似文献   

10.
冬娜 《社区》2009,(15):50-51
“这些人怎么这么没素质!” “他就不能真正关心我一下?” “为什么我总这么倒霉!”你总爱这么抱怨?久而久之,没人再愿意听你的唠叨。爱抱怨的人,可怜又可恨,比小气鬼更让人避之不及,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你变成这样。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中蕴含了不少关于语言理论的见解,关于语言运用的理论更为丰富。《周易》重视语言运用问题,是由于它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高度的认识。在它的字里行间,提示人们言语要注重诚信、要谦逊礼让、要谨慎有度、要讲究修辞,特别是阐发了心态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今天的语言研究、语言运用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古诗意境美英译的角度,通过译例分析,论证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关于意美的翻译方法论尚未能完全实现古诗意境美的传递。由于一些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只有加深文化渗透和交流才能使古诗意境美的传递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经典阐释与现实历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活动联系在一起:物质生产的永恒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是生产劳动;基于物质生产之上的精神生产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劳动活动.前者即物质性劳动,后者则意味着精神性活动.就共时性而言,二者通过交互作用实现着统一;就历时性而言,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是由生产性劳动向活动性劳动、由物质性劳动向精神性活动转变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开始了由生产劳动向劳动活动的现实转换.这体现为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升华人的生命品性,然而当前教育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失去了自我,沦为一种"规训"的工具,导致了人的异化。价值重建中教育的使命在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其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在于建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如宗教、科学、艺术等等都产生于人类的需要,是人们生理、心理、精神等层面的需要的外现,"文化"是人类面临自身和外部环境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时候,它会起作用,但是在有些时候,它不一定起作用。经济条件好了,不一定道德就高尚了。只有把精神原则运用到经济领域,才能使人的道德摆脱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朝向崇高。在这方面巴哈伊信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巴哈伊教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而不是经济体制,而且,巴哈伊教的创始人也都不是经济专家,没有什么经济学专著。因此,巴哈伊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贡献,都是间接的。与上帝独一论、宗教同源论、人类一体论相一致,巴哈伊教提倡一种平等的经济思想,主张把精神准则应用到经济体制中,形成了以消除极端贫富为核心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10年第16届男子篮球世界锦标赛对世界篮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世界男子篮球运动发展呈美国与欧洲诸强争霸局面,美洲球队实力日益下滑,亚非澳球队和欧美诸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职业联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篮球文化底蕴是欧美强队长期占据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庭审着手,结合爱尔兰英语发展的历史语境和文本语料,本文对《尤利西斯》里频繁使用的爱尔兰英语语料进行文学文体学阐释,探讨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爱尔兰语的生存危机以及它与民族身份认同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历史的维度看,爱尔兰英语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长期博弈的产物,体现着二者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从文本的角度看,爱尔兰英语对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话语权及民族身份认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乔伊斯和他的同胞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主流话语关于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只强调"因此"而忽略"也".笔者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要遵循许多规律,如自然规律,美的规律等.所以,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不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而是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那些政治意识色彩浓重的“革命文学”的“人学”意蕴也可以洞察和概括。故“人的文学”观念能够作为科学把握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维 ,也能作为贯通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