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戏诱导 玩瘾转向 沈女士的儿子今年上高一,小学时就非常迷恋电脑游戏,经常半夜起来偷偷玩,她曾为此苦恼过。后来,她发现围堵不是好办法,就和孩子做起了朋友,经常一起谈论游戏。渐渐地,她也废寝忘食地“迷恋”起游戏来。该做晚饭时,她让儿子自己泡面,这使孩子对游戏有了厌恶情绪。甚至最后,她比儿子玩得还棒。儿子很  相似文献   

2.
黄洁 《家庭科技》2013,(2):49-49
家住北京市顺义区的郭大爷一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到了应该尽享天伦的年纪,郭大爷却把两个儿子告上了法庭。原来,1989年,郭大爷两口子与几个子女签订了一份《分别赡养协》,约定大儿子负责赡养母亲,其余两个儿子负责赡养父亲。因为当时女儿已出嫁,分家时没有将财产分给女儿,所以协议中并没有约定女儿应该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3.
雅茹8年前离婚时,儿子尚不满4岁,因此暂随她生活。不过她和前夫有个协定:待儿子12岁时,随父随母,再行定夺。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是8年后。考虑到男孩的成长不能缺失父爱,雅茹尽管心有不舍,但还是主动给前夫打电话。如此,正好随了前夫所愿。离婚后前夫携新欢去了千里之外的城市。经过8年打拼,如今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不但置下了房子、车子,还和现任妻子有了一个6岁的女儿。每当女儿冲他撒娇  相似文献   

4.
他是个平凡的男人,在一个小城市做“棒棒”。 他有个美满的家庭: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应该说,他是幸福的,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们。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心中,她是严格而慈祥的长者;在同事眼里,她是温和而乐助的大姐;在父母身边,她是至孝而操劳的女儿;在儿子面前,她是宽容而尽责的母亲。她就是我国著名行政法学专家———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卓兰教授。对我而言,成为老师入室弟子的时间并不长久,但对老师之名之德却早有耳闻。我的大学生涯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度过的,大一时为我们讲授宪法学课程的是师大政法学院德高望重的王才松教授,故有机会经常向老先生讨教,也从此对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有了最初的体认与喜爱。老先生告之,如欲在此领域深入钻研,可报考吉林大学法学院,至崔卓兰教授…  相似文献   

6.
睡袍     
正我认识一个杰出的女人,在纽约,她是她那一行里出类拔萃的人物。有一个夜晚,她的小女儿抱住她说:"妈妈,我最喜欢你穿这件衣服。"她当时身上穿的是一件简单的睡袍。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时,她是一个极有效率的科学家;穿上晚  相似文献   

7.
婆婆的秘密     
正18岁那年,痛她、爱她的母亲因一场车祸去世,她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23岁时,她依依不舍地告别父亲,嫁到邻村。婆婆视她为亲生女儿,因为婆婆只生育了她丈夫一个孩子,很想能有一个女儿,但未能如愿。第二年,她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人的日子温馨而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她的女儿刚满两周岁,公公便查出了肝癌晚期,顷刻间,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灰暗。不到一年,公公就永别了这个世界。婆婆执意要外出打工,她坚决不依。孩子这么  相似文献   

8.
袁睿 《家庭科技》2008,(3):48-48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儿子去学校出板报。我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我也不知怎么说好.我女儿是你儿子的同学。”一种不安的感觉在我心头涌起。凭着做母亲的直觉,我觉得儿子强强大概是惹事了,而且很可能是感情上的事。果然,这位母亲告诉我。  相似文献   

9.
《家庭科技》2012,(10):14
英国的沃克医生已经退休了,小女儿林妲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凯茜,有事时就会打电话请沃克为她照顾凯茜。向沃克夫妇问起外孙女的教育情况,沃克医生说:"我们很知趣,从不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但会给儿女做育儿参谋。"  相似文献   

10.
正一直觉得女儿活泼开朗,父女亲密无间,如同朋友。可就在女儿读初一下学期时,她好像突然变了个人。沉默、封闭、叛逆,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我们交流。起初我以为是因为学习紧张,慢慢地我发现,并非如此。我主动和她沟通,但没说几句话她就沉默了,也没什么表情,说多了她还烦。我苦恼、迷茫,不知所措。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篇家长写给女儿的信,饱含真情,充满睿智,我备受启发,于是开启了与女儿的书信交流。  相似文献   

11.
畸恋     
燕玲 《家庭科技》2008,(1):42-43
这是一个伤心女士叙述的故事。 5年前,年近四十的牟丽红下岗了。当时她刚和前夫离婚,虽然得到住房和一些存款.但两个孩子跟着她生活.女儿读高中.儿子上小学.这让她感到经济压力很大。她打过工,开过店.最后和妹妹一起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日子才慢慢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12.
带女儿串门     
4岁的女儿与许多其他独生子女一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吝啬,邻居来借东西她护着,来了小朋友不让父母抱,更有甚者,刚上幼儿园时,她竟不许老师照顾别的小朋友,上课时还要和老师并排坐着,说老师是她一个人的。女儿的自私、吝啬显然是  相似文献   

13.
在剧团做舞美工作的樊女士个头与女儿一样高,体重也仅比女儿重3.5公斤,按她这个年纪,身材保持得算是好的。这两年,樊女士有了一个新习惯,就是不停地捡女儿不要的衣服穿——这也怪大学毕业不久的女儿追从时尚,衣裳的淘汰率太高,那些牛仔裤、针织衫、  相似文献   

14.
女儿小的时候,是我和她娘的掌上明珠。那时候,我们还在老家的小镇上住。每次外出开会,我总要为女儿捎回些时髦的衣服,让她的穿着一直领导着家乡小镇的童装“潮流”。妻子每天都为女儿梳妆打扮。七八岁时,女儿的大辫儿已是又粗又黑又长,素有“小铁梅”之称。那时候,无论谁家办喜事请她娘“受头”,她的母亲总是带着她,真可谓是“女儿是娘的罗裙带,走一走,拽一拽”。 女儿上初中那年,我们家搬到了城里。正值“碧玉年华”的女儿,身上仍萦绕着农家少女朴实的气息,极少讲究吃穿。那阵子,她一心把劲儿使在了学习上,目光盯的是全班第一和全校前五名,校园里的橱窗内常贴着她的照片。后来,女儿上了重点高中,像是一夜间彻底长大了,身影开始在穿衣镜前扭来扭去;床头处开始有了《女友》、《怎样化妆》、《减肥妙法》之类的杂志和书籍;化妆品开始从一般走向高档。而且品种越来越多;进商店买衣服也开始向名牌和前卫  相似文献   

15.
选择快乐     
刘宏 《快乐青春》2009,(1):23-25
她一生下来就缺少左前臂,助产士看到她时,简直惊呆了。她小心翼翼、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母亲说:“你生了个漂亮的女儿,她有两条腿、一个漂亮的脸蛋,可是,却少了一段手臂……”  相似文献   

16.
父母优秀,子女往往更容易出色,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章名世;《剪辑错了的故事》的作者茹志娟,是上个世纪很有影响的小说家,她的女儿王安忆小说同样写得漂亮;李苦禅的国画在国内久负盛名,他的儿子李英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画家;傅雷是大翻译家,他的儿子傅聪则是杰出的钢琴家……父母优秀,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进取。  相似文献   

17.
女儿学医乐     
王琴 《家庭科技》2014,(3):18-18
正寒假最后一天,我们开家庭会议,要女儿总结这个假期玩了什么、学了什么,有什么事让她记忆深刻。女儿听说要讲自己的事情,兴奋地站起来,像模像样地开讲了。她侃侃而谈,从读书的快乐到学唱歌的快乐,再到钢琴通过十级考试的兴奋,越讲越来劲儿,听得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正当我们沉浸在为她越来越懂事而欣慰时,她猛然停住,双手往腿上一拍,脆声喊道:"我还学会了当医生,及时给妈妈治好了身体!"  相似文献   

18.
Yulia Brodskaya现在和丈夫住在伦敦,他们有一个2岁多的女儿和一个9个月大的儿子.Yulia喜欢纸,至今对小时候个朋友送的中国剪纸印象深刻.在折腾纸这件事上,她尝试过很多方法和技巧,直到发现褶裥纸艺时,她心里明白:"就是它了!" Yulia开始这样玩纸大概是在五年前.那时她本打算给自己手绘一个自荐小册子,以便于发给一些潜在客户,最后却在封面设计上发愁了.她想给自己的名字"Yulia"设计一个吸引眼球的图案,可画的无数个手绘稿最终都给扔进了垃圾桶."后来我突然想起自己曾在某个地方看到的一幅画,画面上展示了很多用边缘站立起来的纸条,而我曾经也用这种方式为一个学校项目做过设计,当时竟然完全忘了这种纸艺."当然,那个小册子封面上的"Yulia"最后采用了这种工艺,那也是Yulia第一个正式的褶裥作品,也成为未来事业的起点."有趣的是,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这种玩法还有名字,直到我的作品被别人发现,并在网上流行起来后,才有人告诉我这是褶裥插画."  相似文献   

19.
心怡 《家庭科技》2013,(3):20-21
现代生活中,成年人都很忙,在参加有质量又能让孩子长见识的聚会时,家长应带上孩子。在儿子的成长中,我和先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和"谈笑有鸿儒"的人聚会时,一定要带上儿子。在儿子上小学前,我们就已带着他参加了不少聚谈,所以他的视野比同年纪的孩子要开阔得多。上学后,学校的作业很多,儿子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聚会聊天。我和先生都认为不能放弃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
去年盛夏的一天,正值中午,酷暑难当。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到家里,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正要吃,这时我发现有个人站在我家门外的走廊上。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个老年妇女来乞讨。当时我想,这么热的天,年岁那么大还爬了三楼,说明真的是迫不得已,于是叫女儿拿出一块钱给她。老妇接钱后转过身子,贴着墙根小心地挪着脚步,不敢抬头,更不敢朝走廊外面看一眼。她一边摸着墙,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很少上楼,一上来就怕高。”就在她快要走到楼梯口时,我叫住她,让女儿从冰箱里拿一根价格最贵的雪糕,递到她手上。老妇下楼后,女儿不高兴地问我:“爸爸,你怎么对她这么大方?给一块钱,再加上一根雪糕四块钱,一下子给了她五块钱!”我问女儿:“你知道她为什么那么穷吗?”女儿说:“也许她家发大水了吧。”我摸着女儿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