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即通过对世界的认识来理解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也可以说,哲学怎样理解世界,同样就会怎样理解人本身,亦将以同样的方式理解惟有人才有的自由。本文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种不同的思维范式,审视了思想史上对待人的两种不同的理论态度,认为实践哲学思维范式代替理论哲学思维范式的同时,关于自由理念的思考进路也发生了转换,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成为思考自由理念的出发点,而不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世界理性、客观理性,也不是源自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的主观理性。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范式转换的角度 ,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进行了考察 ,认为在马克思那里 ,自由概念存在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即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和改变资本作为生产的社会关系之后实现的自主劳动 ;马克思的自由理念也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在后期已经不再充满积极精神而出现了悲观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国坛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劳动自由 ,启蒙的自由观是理性自由。劳动自由强调的是现实的感性自由 ,是劳动者的自由劳动。理性自由强调的是纯粹的抽象自由 ,是不受感性经验制约的自由。理性自由超越了理性独断论 ,是反宗教反封建的武器 ,但仍然不是劳动者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从客观理性向交往理性的嬗变——论哈贝马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重建了理性概念,他试图通过对交往理性的诉求,把理论理性、道德实践观以及审美判断统一起来.生活世界是理论理性、道德实践观以及审美判断三者有效统一的背景,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则是三者有效统一的中介.哈贝马斯使法兰克福学派从客观理性向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型,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发生了两次重要的事件:一是20世纪初由不发达的市场体制和半封建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转型;二是20世纪末期由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过程,但在转型中如何定位人类理性的作用和把握转型的演进逻辑却不是容易回答的重要问题。人类在有限理性基础上的有选择的理性建构模式是一种科学和可行的行为模式;而转型中的演进逻辑应是自发演进和人类理性作用相结合的一种互动逻辑,这是转型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6.
"理性经济人"作为现代经济分析的常用术语,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核心与起点,更是其内在矛盾的根源所在.通过在哲学层面上对其方法论基础的系统回顾与反思,本文得出结论--该假设在实践应用中所产生之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体性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7.
自由开始于人对自身的寻找,这就是人的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自由的本质。由于理性自由追求一种普遍规律,因而把自由规定为认识论自由和德性自由;同时,由于理性自身局限,理性和个体自由的内在分裂和冲突日益明显,普遍理性成为压抑个体自由的力量,自由之路转向了生存论自由。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自由是人的自由的真正之路。 相似文献
8.
肖福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30-34
康德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基础,并通过理性存在展示人作为主体存在的自由本质。作为人的主体存在,时空则为人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这样的纯粹形式,思辨理性便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或者说,一个自由的理念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古代希腊的理性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上述思想也同样反映在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中。本文主要阐述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上重问题探讨、轻理论构建;研究体系上重学术自生、轻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上重定性思辨、轻实证分析。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应实现范式转换:由经验总结转向理论创新、由注解论证转向批判反思、由学术独创转向学术开放、由“一种语言”转向“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堪称儒家法政思想在晚期传统中国发展的最高峰。晚清以来对黄宗羲法政思想的研究,自其开始就走向了困境重重的"民主"范式。本文尝试提出黄宗羲法政思想研究的"自由"范式,并对之予以初步论证,以努力在新的视阈和参照中,更深入地理解黄宗羲法政思想乃至整个传统中国法政思想内在的丰富性,及其在现代世界所可能具有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于林龙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
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在阐释意义理解问题上与哈贝马斯定位于后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中的交往理性概念不无相似之处,但后者无论是就其范式转换的意义,还是就其反思的范围而言,都堪称是超越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哈氏的后形而上学交往理性概念作为诠释意义理论的重要原则,是经验语用学视域中的合作原则所无法企及的。透过交往理性深入阐发哈贝马斯的形式语用学与以往的经验语用学的关系问题,可谓是进一步反思哈氏语言哲学意义理论的一条有效路径。交往理性的超越性也恰好体现了其意义理论研究中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人的"存在"过程一定是一个行为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必然条件.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和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体,其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意愿和自由.自由的理念将自然的人引向了自身作为智性的存在,从而呈现出人作为"存在"的真正意义.自由或自由意志所提供的是关于纯粹原则的本体理念,自由的原则或道德律不仅是纯粹的,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体现在人的行为中,从而使得理性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存在"的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纯粹理性王国的真实引领到自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面对传统理性选择范式难以克服的缺陷,社会资本日益得到更多关注和认同,因其更具包容性、实践性等优势,对传统范式形成一种有力的挑战。社会资本通过促进信任与合作、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效率、推动决策优化等对企业理性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而需要从加强信任与参与、建立互惠规范与文化、创造企业内部和外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加快企业社会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6.
库恩用“范式”理论分析了科学的常规时期与革命时期,而比较文学也符合这种范式.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之内,运用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将比较文学精确化、规范化,基本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但也因此出现了范式内不能解决的“反常”现象.后来美国学派又在“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之内暂时地解决了法国学派的“反常”现象,确立起了平行研究模式,但与法国学派一样再次将比较文学置入危机的深渊.结合李凯尔特对现实的哲学分析,不仅论证了“自然科学的元范式”追求同质化的本质,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学派所提倡的“异质性”的合理性.因此中国学派的探索完全能够摆脱法美学派的范式束缚,将比较文学引向一条健康规范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范式演进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进程,概括了不同历史阶段学术主导范式的更替,勾画了从进化论范式的勃兴、到进化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范式并存、再到历史唯物论的范式独擅和今天重建范式的基本线索。同时特别指出,对科学理性作为真理或作为方法的两种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范式的形成、学术的发展道路和科学理性自身的遭际。论文还在这一长时段的视野中,对新时期以来的“方法热”、“国学热”、“人文精神”讨论、自由主义思潮和百年学术史研究等现象作了简要评估。 相似文献
18.
范式问题与问题范式:“中国问题”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处于初创阶段,研究范式的讨论对于该学科沿着规范轨道生长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哲学的实践使命与学科特质决定了范式问题的真正解决有赖于问题范式的形成。关注、解读中国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所以可能和得以建构的基本学术路径。解读中国问题,可以从哲学高度认知,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境遇定位,从当代中国人性的发展状态观照,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揭示。中国问题在于现代性的缺乏的根本特质决定了打通问题进入范式并形成问题范式之通道,以理性多元、立宪民主和公民理性为基本维度的公共理性成为极为重要而有效的理念诉求。以此为范导,立足中国语境,可以也应该构建起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20.
关于创造力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传统的创造力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进行“范式”转换的问题,亦即应将人性化的视角或眼光溶入当前的创造力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