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进化论思想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文化因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论思想自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传入中国后,迅速在中国思想文化界获得一种普遍性的地位,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不仅引起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变革,而且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大跃进。西方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智慧之树,何以能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土地上得到如此迅速、广泛地播衍,并产生出如此深刻的影响?过去,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多从政治或经济的角度来阐述,而忽视了文化方面的原因。本文即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剖析进化论思想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五四”知识分子否定和批判了性伦偏向、性伦本能、性伦禁忌、性伦杀人等方面的封建性伦文化 ,提倡和主张高尚合理的两性状态、新式道德观和贞操观、进行性教育和生育节制教育等新式性伦文化 ,并开始了初步的实践活动。尽管五四时期性伦文化的变革还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尤其在婚俗变革过程中呈现出曲折性与复杂性 ,但它仍是开启现代文明性伦生活的先导 ,促进了社会解放、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存在着浓厚的民粹主义倾向,并在五四时期得到集中体现。五四时期的民粹主义,除了揭露资本主义罪恶并主张中国走非资本主义前途外,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劳动主义的兴起及对劳动、劳工的推崇;二是平民主义思潮兴起及对民众力量的重视;三是呼吁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民间去;四是对知识及知识分子的贬低,反智主义萌动。民粹主义倾向与启蒙主义的内在冲突,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其逐渐偏离了启蒙轨道,走向了后五四时代的平民主义激进之路。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文化论争,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五四”的激进反传统与80年代的文化热,“五四”的新儒学思潮与90年代的国学热,儒学的历史定位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此加以揭示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公民观念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实践,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认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启发民众思想,塑造新型人格国民,达到“人的解放”,而启蒙知识精英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个人价值未被发现与承认。于是,五四启蒙知识分子以近代公民精神为诉求,从独立人格、个人权利、法治契约、功利取向、理性思维等方面输入西方公民意识,力图塑造新型人格的国民,承担起变革社会的重任,以达到国强民富的民族主义目标,但近代中国社会无法为公民观念的发育提供有效土壤,启蒙思潮面临外在困境与内在价值矛盾。 相似文献
7.
8.
“五四”以前,学习西方、效法西方的文化发展道路模式是中国思想界对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主流。“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对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情况,出现了多种文化发展道路的主张。对于文化发展道路,瞿秋白的选择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新文明。这一选择在当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获得传播,这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文化环境的变化促使五四前期高扬德赛精神,德赛精神凝聚着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作为德国乃至整个西欧思想和学术的高度结晶,天然蕴含科学与民主两大主旨,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除了它自身真理强大这一内因,外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表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相似性;二是在国际形势上,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苏俄向中国展示了成功范例和友好姿态.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先驱的文化心理探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心理的视野角度,探寻剖析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先驱从评孔批孔,张扬民主、科学的旗帜,启动思想启蒙,到在纷繁杂呈的社会思潮中,选择、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所建树的功绩,存在的缺失,呈现了先驱者们丰富复杂的心理体验和思想认知过程,显露出中国思想文化中封建因素的强固顽劣性,促人警觉,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1.
程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94-96
新时期以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之一的胡适成为学术界评论研究的热点人物。胡适文学思想的研究是"胡适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适文学思想是他的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和创作方法构成的。胡适认为文学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他还认为文学是自然进化的。胡适的治学方法是怀疑主义与文献考证。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他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燕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74-176
中国历来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而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其各个时期的媒介传播技术发展特点是不经相同的,本文将以五四时期的历史面貌及其社会革命的发展等特点作为讨论研究对象,探讨关于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媒介技术的传播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所谓东西方文化论战,是“五四”前后,在文化战线上发生的一场规模不大的论争。开始阶段,革命民主主义者参加了论战;但在它的后期主要成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内部的一场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现在研究这次论争,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以更好地贯彻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的起点。传统文化、科学民主启蒙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汇聚论战,深刻地影响了其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陈独秀在这次复杂纷纭的思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 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是五四时期的两大主题。但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者是具有现代素质的一批知识分子率先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以独立的品格在旧文化的废墟上草创 相似文献
15.
童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2):86-88
1912年到1913年,泰戈尔的欧美之旅以及1913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使得他把独特的东方文化带给世界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诗人。1924年,泰戈尔应邀来中国讲学,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泰戈尔热"的现象。这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尤其是新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诗歌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泰戈尔诗歌在五四时期的传播以及由此在中国新诗上产生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国文学自清末开始输入中国.早在1903年,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的优秀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就被译介到中国.此后,契河夫、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安特来夫、迦尔洵、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也陆续译成中文.但当时翻译家们关注的主要是英、法等西欧国家的文学,对俄罗斯文学还不甚注意.直到“五四”时期,我国译介外国文学的重点才转到俄国方面,大量俄国文学作品涌入中国,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张国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4):64-68
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独身论是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废婚毁家"主张的延续,并受到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是在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氛围中形成的对当时知识女性产生极大影响的一股思潮。知识女性的独身论主要表现为感情受挫型、求学求事业型,以及以独身为高洁型,高倡独身论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女性面临着把握自身命运的机遇,以及因时代局限而产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差异和前后变化以及与整理国故的关系、多种派别对五四文学史的共同参与等方面展开论述 ,认为反传统只是新文学前驱者的重要特征 ,而非本质特征 ,不能用以概括多元复合的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 ,“全盘反传统主义”更是后人强加于历史的想象 ,而非历史的真相。五四传统文学观的准确表述应该是 :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陈炯明的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特点及其实现途径的设想.陈炯明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他当时采取联俄联共的进步行动,有助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还推动了孙中山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论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反帝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尚是一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戴季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深刻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并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正的批判,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较为进步的思想与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