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世之道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其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君子”历史演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文献中,道德是作为各级贵族的通称而出现的。后经春秋战国兴起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注解提升,特别是儒家的极力推崇和宣扬,逐步由统治阶级的专称演变为“有才德的人”,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奉的道德人格的化身。考察“君子”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演变的内在逻辑线索,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君子’在历史文化变迁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是非得失,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对其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诠释。一、从“天命君子”到“事业君子”“君子”最早出现在反映夏、商、周三代典制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在后世的文…  相似文献   

3.
涂可国 《东岳论丛》2024,(1):165-173+192
荀子就君子的内涵、构成、形态、特点、表征、地位、准则、境界、情感、工夫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提出了“君子之学”和“君子之道”这两个核心理念,使之贯穿始终。就君子的本质规定而言,荀子言传的“君子”的含义包括三方面,即作为多才广识的君子(才)、作为地位显贵的君子(“位”)和作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德”)。就君子的道德品性而言,荀子主要强调君子从公、君子贵当、君子爱人、君子中庸和君子致诚五种意蕴。就君子的价值追求而言,荀子更为彰显君子以“善”为标志符号的道德价值追求,极力倡导君子尚道、积善和必辩。就君子的地位作用而言,荀子大致从君子治百事、君子理天地两个层面加以阐释。就君子的自我修养而言,荀子着力阐发了君子的为学和修身两种修养之道。  相似文献   

4.
《论语》通过对孔子及其门弟子多方面言行的生动记述,集中展示了原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关怀,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这部经典内部取证,以其中的“君子观”作为主线,探析“君子”一词的概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分别归纳总结孔子所谓“君子”的个人修养与政治美德,借此将原始儒家“个人—社会”的修行法则和高尚关怀加以还原.  相似文献   

5.
君子小人辨:传统政治人格与君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子”、“小人”是传统中国特有的政治认识之一。这种认识既与等级制度相关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具体身份的限定,上升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政治人格理论。关于政治人格的界说,目前尚无定论。简言之,政治人格指的是政治人(角色)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道德特质、政治功能、惯常行为模式等等。君子小人人格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选择倾向,对君子小人的人格认同决定着人们的政治认同与政治行为,进而又关系到君主政治的巩固和加强。本文即对这一问题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 “君子”,寄托了孔子的理想人格,荟萃了历代华夏人民的优良品质,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对于形成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传统道德,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不仅对汉民族,包括对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诸国,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但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今天,实事求是地评价“君子”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利用正确评价孔子,而且对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将是有裨益的。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一点工作,以就教于有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政治法理与道德伦理为分类标准,对君子与公民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它们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既同调又异调。作者由此驳斥了两种论断。接着,文章论证了君子与公民相结合的两种可能路径:一种是“君子的公民化”,塑造的是“公民式君子”;一种是“公民的君子化”,塑造的是“君子式公民”。其中,后者更符合现代中国的实情。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伯讲“和而不同”,晏婴讲“和如羹”,其中的“和”有“和谐”之意,但只是讲先王“和而不同”,要求君王讲“和谐”。汉唐诸儒解《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有以史伯讲“和而不同”,晏婴讲“和如羹”为依据,而将其中的“和”解为“和谐”,实际上消解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立,又有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等突出“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立,讲“君子心和”“小人所嗜好者同”,君子“心和如一”,小人“为恶如一”。朱熹的解读从心性层面讲“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并进一步讲由公私义利而有“和”与“同”的对立。朱熹之后,不少儒者既讲何晏或朱熹的解读,从心性层面强调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上的对立,又讲史伯的“和而不同”、晏婴“和如羹”,引伸出君子与小人在做事上具有“和”与“同”的差异。这些解读对于今天不少学者将“君子和而不同”的“和”仅仅解读为“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君子”一词早期专称统治阶级,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阐扬其精神价值,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尊奉的道德人格化身。在君子人格的培养中,以《诗经》礼乐教化为核心的“诗乐之教”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在西周时期的官学,还是由孔子开创、惠及普通士人的私学,诗乐教育教与学的设置都非常体系化,以提升君子“雅言”和“雅乐”的修养。通过诗乐对身心的培育与修养,最终形成的君子人格,是内在完满道德与外在仪容举止相互统一的美善境界,并希冀通过一乡一地的努力,使得普天之下都在礼乐教化的影响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儒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君子”思想,在周敦颐《爱莲说》及其后裔江头洲的爱莲文化中,对“君子”形象进一步阐发与发扬光大.他们向往“君子”理想,践行“君子”人格,贯彻“君子”标准,家风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2.
荷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比德”之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将荷花抬到了“君子花”的高度 ,成为士大夫人格的完美象征。本文对“君子”人格内涵进行剖析。“出淤泥而不染”不是对佛教典故的简单因袭 ,而是阐明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中通外直”是理学心性修养学说、道德自隆意识与立身处世、伦理责任的有机统一 ,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爱莲说》中其他关于荷花性状的描写也是“君子”人格的物态化展示。  相似文献   

13.
《论语》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君子”文化尤为典型,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绵延产生了深远影响.“君子”既是一个文化象征的符号,承栽了丰厚的文化精神,又是一种文化情怀,被赋予了完备的文化品格,它是孔子人格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学创作领域“小人”文化泛滥成灾,甚而出现文化品格缺失,文学使命游离,从而导致文学的世俗化、侏儒化和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要改变这种现状,当代作家必须加强文化品格涵养,而《论语》“君子”情怀对此具有重要的现实参照性.  相似文献   

14.
李湘云 《理论界》2008,(1):120-121
孔子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赋予君子之德以夫妇关系的法定性、至真至纯的情感性、责任和无我的道德性,阴阳交合的和谐性,使君子之道成为激情的道德而不是教化的道德。孔子以夫妇之爱代替人人之仁,将君子之道区别于普泛伦理,这是他对儒学的又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许宁 《东岳论丛》2022,(9):146-151
《论语》一书以“君子”始,以“君子”终,是一部以“君子”为主题的著作。其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若干文化意象,值得深入梳理和阐释。“松柏”之操,旨在提示“君子”如何经受公私、存亡、生死等考验,践行和成就儒家的超越精神;“瑚琏”之器,旨在要求“君子”具备担当使命的能力素质,彰显儒家的经世意识;“山水”之乐,旨在论说“君子”人格的审美特征,强调“孔颜乐处”,涵摄儒家的境界追求;“日月”之食,旨在说明“君子”如何面对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不迁怒,不贰过,突出儒家的自新品质。  相似文献   

16.
张涅 《船山学刊》2012,(4):92-96
孔子所界定的“君子”,一部份是与“小人”相对的泛称,一部份则是低于“圣人”、“仁人”层面的特称,指那些既有道德理想、又有生活理性的人。后者顾及个人和家庭的物质生活,不同于为道德信仰而牺牲一切的“仁人”。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文雅、博学,有才艺,懂礼仪,在社会上讲友情,行孝悌,敬重职业,参与政事,而且内在具备省思、忠信、仁爱、道德的品质。建国以来宣传的人物都相当于“圣人”、“仁人”,普通人难以企及,因此孔子界定的另一种“君子”意义给予我们特别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在义利关系上,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坚持"和为贵",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在人生态度上,君子崇尚自强不息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在道德品质上,君子奉行"忠恕"之道,实现"仁"德;在道德实践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德行的完美;在道德境界上,君子注重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君子人格的现实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李振纲  陈鹏 《河北学刊》2012,32(1):30-33
君子“三达德”中的“知”、“仁”、“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即理智,“仁”属于情感,两者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品格(“勇”)来实现.“勇”不同于“好勇”.君子之“勇”,以“义”为质,以“礼”为节,统摄于“仁”,行已有“耻”,是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内涵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19.
道德价值的冲突是当今中西方文化撞击的核心。中西方道德各有其深厚的源头活水,这就是“中国四德”与“希腊四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就必须追踪到中西方道德价值的源头,在比较、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中国道德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主体”是讨论儒家现代价值的基础。福柯认为,以“笛卡尔时刻”为标志,真理与主体的关系断裂了,现代自我既受到规训权力的制约和生产,又发展出自我关怀的技术试图逃离权力,这指向了“重回道德性”的命题。对该命题,儒家可做出有效的回应:儒家教化体系生产出君子,他们由“天道”获得道德义务和伦理勇气,运用“仁”“义”等自我技术,将自我真理的获得与伦理自我的转化结合起来,成为反抗权力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