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是现阶段高等学校的历史性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 更是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取得了很好成效。 诸如:改革教学管理,初步构建了规范化教学管理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新的教学计划框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进一 步完善了多层次分段式实践教学新体系;整合调整各种资源,适应时代发展,实施了课程内容改革;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强化了教 学建设等等。尽管如此,教学研究与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今后还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适应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进一步突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 体系;形成有利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教育思维和水准的师资队伍;建立确保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结合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分析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角色要求,提出了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主动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由体育教师向健康教育者转变、由体育教师向体育专家转变、由指挥和管理者向学生的合作者转变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 ,都要求广大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让未来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举措。面对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新要求 ,必须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根本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其教学不适应时代需要、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及计算机网络普及的挑战等困境 ;其改革途径主要有 5个方面 :开放高校德育、着眼于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塑造、加强德育课程改革、适应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注重隐性的德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大学课程与教学是按照单一的知识授受逻辑设计的,无法反映进入大众化后的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从复杂视阈出发,大学课程与教学设计必须兼顾多方利益主体的需求,并且要以促进大学生发展为中心达成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以此为指导,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多样性:政治课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学术性、外语课与计算机课教学改革应加强实用性、选修课教学改革应注重前沿性、专业课教学改革应突出实践性。多样化的改革道路正反映出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走出了线性逻辑模式,进入了复杂性视阈。  相似文献   

6.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产物,大学募款制度是大学为促进学术发展、追求教育卓越而在长期的募款实践中逐步生成发展并加以遵循的一系列信念、体系、规则、惯例、程序和行为规范系统。大学募款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建构大学内外部治理结构、增强财政稳定性、追求教育卓越、维护学术自由和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着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提供了发展大学募款制度的理性逻辑,即现代大学功能的实现对发展大学募款制度提出了现实要求,高等教育属性的转变提供了内在依据,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演变创设了有利环境。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发展大学募款制度任务紧迫,政府和大学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各负其责,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空前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远远无法跟上这种发展的态势。这就给高等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课题,即大学的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关键,归结为一点,就是改革高等学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学校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教师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进行培训。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以大学或其他培训机构为基地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有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通过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反思,提出了教师职后教育的新模式———校本培训,并就校本师资培训与传统教师培训的区别进行了分析,突出了校本师资培训的优越性,并提出实施校本培训的策略和方式。校本培训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政治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党的理论创新相比,仍存在某些不适应,只有继续改革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大众化、立体化,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工科院校教与学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科学的人才标准和高等教育的任务出发,结合社会对人才要求和工科教学实践,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成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大学工科专业教与学存在的不足,并从教育的根本目标必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这个角度,进一步探讨大学工科专业教与学方面的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的德育工作将面临着新时期诸如网络教育的纵深发展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教育等许多全新的课题。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把握机遇 ,主动迎接挑战 ,改革和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拓展德育的内涵 ,净化高校的德育环境 ,建构现代科技型的高校德育模式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促进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努力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高校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这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强调教师传统素质要求的同时,注重教师现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现代教育研究理论,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并就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中应突出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在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许多专家呼吁,要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制约学生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的原因有很多:如学习动力不足,价值观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等。应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学生价值面趋向,培养其良好品质;并关爱学生,发挥教师的人格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既关系着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也关系着现代化建设者们的整体素质提升。因而,从泛在学习的视域切入,通过解析泛在学习的基本理念,探讨泛在学习有效植入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指出了泛在学习理念有效植入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大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大学理想,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模式。近代以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带来大学精神的失落。面向21世纪大学的理想应当以新人文主义为内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实行素质教育,探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管理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现代管理理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强调以人为本,实施尊重的教育。阐述了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为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必须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确保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要求为指南,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指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包括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真善美的内在品质。要通过深化主渠道的教育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19.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阐述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及其时代的创新性、学习的探究性、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等特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探讨了现代远程教育与高校图书馆互为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应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积极追求专业素养与通识素养的和谐,能力素养与道德素养的辉映,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交融、智力素养与非智力素养的契合,立足于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平台、学生发展动因、学校教育资源等的调谐,使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