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哈桑Hasan提出的实现语境配置的语义资源构型一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框架,以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30篇英语经济新闻为语料,分析其语境配置及语篇结构,总结出英语经济新闻的语类结构潜势.  相似文献   

2.
尝试从语篇体裁的角度,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来分析新闻英语的宏观结构。通过划分新闻语篇的结构成份,确定了各结构成份功能。对30篇英语新闻样本语料进行分析后,总结出该类语篇体裁的必要成份与可选成份,并推导出一个可以描述其语类结构潜势的程式,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阅读分析英语新闻的一个新视角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语篇体裁的宏观结构的探讨有助于从更深的层面上对语言进行阐释。采用哈桑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理论,从语篇体裁的角度对随机抽取的30篇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推导出一个可以描述语料中所有新闻报道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程式,为读者和新闻记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的语篇模式。  相似文献   

4.
衔接作为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在词汇衔接领域成果最为突出者当属侯易.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衔接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词汇衔接,却相对描述较少.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以侯易关于词汇衔接的发展为框架,对比了英语及其汉语翻译对应语料(Hartmann称之为A类语料)的词汇衔接,探讨两种语言所采用的具体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以及在运用不同衔接手段时的数量差别.本研究把词汇衔接手段划分为九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类似九九乘法表的重复矩阵,然后又用衔接数目代替矩阵内的具体词汇,并以此建立各句之间的联结网络.本文尝试将所选取的英语原文同汉语译文进行对比,从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阐述同一语篇内容时在词汇衔接模式方面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对中国学生双语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是跨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语篇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本通过分析英汉语使用思维方式的异质特征,探讨了英汉语篇组织形式与之密切相关的特点,以提高英语学习对英汉两种语言语篇结构差异的意识,从而培养学习的英语语篇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基于评价理论介入系统,对比分析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的使用异同,以期为英汉科技语篇的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对60 篇英汉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表明,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在论文各部分的分布不均衡,在两类语篇中的分布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同时,各类介入资源在英汉科技论文中的使用频次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专门用途语言,法律英语令很多非法律界人士和广大英语学习者望而生畏.而作为法律语篇中最复杂、最难理解的一种语篇形式(Yon Maley,1994),英语国家立法条文更因为其专业的词汇表达、复杂的句子结构和独特的语篇构建形式等特点而成为难中之难.本文拟以英国、加拿大和美国三个普通法系国家的十多条立法条文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san的语类研究理论为框架,对普通法系国家的立法条文的语类结构潜势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英语国家立法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语篇衔接手段中,省略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省略大体上可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省略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形合为主的语言,所以英汉语言的省略现象依然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了省略的定义、功能、分类,以及在英汉语篇中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9.
语篇的形合与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最明显的区别特征,是语篇语言学和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英语注重显性接应,结构完整,以形制意;汉语则注重隐性连贯,讲究功能和意义,以意驭形。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两种语言的形态上,而且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思维观。英语语篇的形合特征则与西方民族形式逻辑思维法密切相关;汉语语篇的意合与汉民族的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模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式,话语标记在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类属丰富,功能多样。依据语言类型学理论,结合话语标记语料,以语用意义为切入点自上而下的考察了英汉话语标记的类属划分及其功能特征。研究表明,宏观上英汉话语标记可分为语篇、人际和互动标记三个大类,承载着语篇建构、人际评价和互动指示等典型功能特征,两类话语标记存在类属和功能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对英汉话语标记的类型学解释有利于挖掘蕴涵共性,深化对话语标记的本质认知。  相似文献   

11.
全祖望为清代浙东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题跋文涉猎广博,内容丰富,涉及时间、地点、背景、版本、考证等方面,贯通经史,治学平实,覃思深究,勇于决断,贵专家之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全祖望题跋文既传达了经史文三位一体的学术主张,又展示了全祖望的文献学成就与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受到期刊规范性制约,但跨文化特征、学科差异和研究领域会影响作者对语篇修辞手段的选择。对国内外120篇语言学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和情态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类结构潜势存在跨文化差异,国外期刊基本遵守 IPMFC 模式,国内摘要语步数量较少,常做减法,但存在共核语步,国内作者语类功能标记意识较薄弱;在认知情态词汇使用频率、分布、高频词(情态助词和认知词汇动词)等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相似性,无人称情态策略更受重视,其中,被动句使用最多,其次是抽象修辞词和形式主语结构,但国内学者情态意识更趋两极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语篇的语用目标及其语类限制,对判断并指导此类语篇写作的得体性及准确性从而融入国际学术社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研读余英时先生关于“序跋之于学术有推波助澜之功”宏论的基础上,就人才学家王通讯的序跋之于人才学的学术繁荣、学科构建、薪火相传的推波助澜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就其全部序跋之特色和其所蕴涵的激情、思想、文采,包括其浸润着的理论素养、智慧力量、诗之意境和诗情语言进行逐一评点,揭示了序跋对意境的参悟是靠之“平时的理论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文学修养以及对写作技巧的驾驭”而“登上巅峰,才把一路山色,尽收眼界”的真谛。几多风雨跋涉路,几多圆梦心血苦,当新世纪全国人才工作迎来山花烂漫春天之时,王通讯序跋的圆梦之境已是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4.
译者序言是翻译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译者的翻译理念、译者的翻译实践过程以及翻译生产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翻译的关系。在《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序言中,James 与Goldblatt的序言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James“百科全书”式的译者序与 Goldblatt“作者本位”式的译者序折射出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序言中呈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分别代表了受学术研究和个人兴趣所驱动的两种翻译实践活动,James的翻译实践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倾向,重点关注原作的思想性,注重挖掘原作的学术研究价值,并对原作反映的社会问题与现象做了诸多价值性的评判;而Goldblatt的翻译实践则更注重通过提供创作者的背景信息来引发读者思考,并把更多的文本解读空间留给读者。两位译者的主体性差异也展现出译者的“历史性”和“合法偏见”对丰富原著生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1981年到2008年,傅璇琮先生为各类学术著作撰序达七十三篇,现汇为一辑,题名《学林清话》。阅读是编,不仅可以体会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能了解傅先生在学术转型时期所做的思考及其意见,而多篇序言中所体现出的对后学的提携之意,也将成为学林佳话。综合全书观之,这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新时期学术史。  相似文献   

16.
陆远 《东方论坛》2008,(3):9-14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藉此也可更深入地理解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并呈现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夏志清是海外著名的华人学者,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在国内外学界颇有影响,且都属于中国小说研究,值得综合考察。围绕“历史眼光”、“美学构想”和“现代阐释”三个方面,探讨夏志清中国小说史论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有望为中国本土的小说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小规模定量和定性语料研究.我们收集了本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语料,在美国普渡大学征集到了65位英语母语志愿者,请他们对语料中的隐喻表达式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汉语和英语共享的概念隐喻在语言表征层面上有差异,即:共享的隐喻内核与异化的语言表征外壳之间存在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母语者对这一差异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提出概念隐喻的跨语言表征异化这一概念,基于根隐喻的跨语言表征异化与基于复杂隐喻的相比所造成的交际阻碍较小.我们探究了异化的原因以及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纾翻译作品中大量的副文本,包括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有助于研究林译翻译动机。林纾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在其翻译作品的副文本中清晰可见。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是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甘做警醒同胞的"叫旦之鸡"、倡导学习西方的"备盗之方"、承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张振兴民族实业,是林纾翻译爱国动机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汉、英成语的研究都走过了一条相似的路:从本体论研究向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转向。由于认知语言学的历史不长,用该理论专门研究成语的学术论著仍然不多。文章对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成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作了粗略的盘点,比较客观地评价和肯定了传统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