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叙述文本,讲述了庄公兄弟二人为王位而反目成仇的过程。《左传》评价"兄不友、弟不恭"的伦常失序是事件的起因。后世评论多以此为据,而忽视兄弟二人的母亲武姜的政治力量。清华简第六辑《郑武夫人规孺子》,塑造出颇具政治谋略的武姜,综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借助历史重演解释理论分析可知,她与庄公多年秘而不宣的政治角力,是郑伯克段叙述中的内隐的政治背景。庄公借助边父、祭仲等人的长久筹谋,因势利导,驱逐共叔段、拘禁武姜,避免郑国内乱,为国家兴盛谋求发展空间,但他养骄长恶,一贯以满足个体私欲来豢养王室及其近属,为郑国埋下内乱的祸根。  相似文献   

2.
郑庄公新论     
根据《郑伯克段于鄢》,人们一致认为郑庄公阴险、虚伪、狡诈。其实在《左传》有关他的全部记载中,他尊王重礼,具有较强传统道德意识,把握了他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再以辨证观点分析“克段于鄢“,得出结论:郑庄公驱逐共叔段是为势之所迫,撵出姜氏乃一时之气,所以说郑庄分即不阴险狡诈,也不虚伪,他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以此可见,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全部史实出发,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才会得出科学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诗经·郑风·将仲子》篇的诗旨历来多有争论,汉儒谓之为“刺庄公”之作,宋儒以“淫诗”视之,当代学者则多以“人民性”解读此诗。上博简《诗论》17号简对于此诗的评析,证实了《将仲子》篇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史事的影射,简文中的“言”即指庄公之言,“不可不畏”表明孔子对于庄公这种心口不一的“巧言”的畏惧。《诗论》所评代表了孔子时代的道德评判取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庄公形象的评价,传统的观点以及现行教材均持否定态度。我以为这种评价是非科学非历史的,拟作如下商讨。  相似文献   

5.
“多行不义,必自毙”,此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依靠母亲姜氏,阴谋篡位。他在封地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引起郑国大臣的严重不安。郑大夫祭仲劝庄公及早下手,以除后患。庄公认为共叔段暴露的还不够,时机不成熟。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让共叔段再暴露暴露,不要着急,再等等。不久,共叔段准备好了,打算向郑都城进攻,姜氏也准备从内部策应,推翻郑庄公。庄公认为时机到了,派人率二百辆战车讨伐共叔段;京邑百姓也乘势起来反对共叔段。最后,共叔段只好逃到共国去了。“义”:正确合宜的道…  相似文献   

6.
刘会山同志《<郑伯克段于鄢>》解歧》一文(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批评肖泰劳、马麦贞老师和我合写的《古代汉语教学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肖文”)中关于“郑伯克段于鄢”部分的注释,认为八条注释中有七条都解释错了。我们仔细地读了刘会山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提出再商榷。受肖、马两师之托,我执笔来答复刘文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一则中"郑武公娶于申"中的"中"应指西申,而非邑谢之中.中戎与中国有别.西申与谢中和西周之亡都有关系.又"郑伯克段于鄢"的"鄢"应为"邬"之误.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当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难掌握。为了同志们在学习上的方便,这里收集,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例句七十条,供大家学习、参考(大部分例句是从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如: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例句,省略了主语“庄公”,而谓语“惊”这个动作,不是前面省略的主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的评注为考察对象,看看评注中对语境的多层次分析,由此思考语境分析的目的、传统评注的是与非、理想的读者角度。惜此希望对古代文化的现代转换这个大课题作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0.
释“完聚”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庄公战胜其弟公叔段于鄢一事。文中有这么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讲了公叔段为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做了一些战前准备。按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解释,这些战前准备即修城和聚集百姓  相似文献   

11.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相似文献   

12.
省文考略     
省文,是指古代汉语里在词语中省去本当使用的字眼的语言现象。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清代刘淇之《助字辨略》。例如:于又《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汉书·成帝纪》作“于蕃时雍。”应劭云:“言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愚案:训“于”为“于是”者,以“于”为省文也。如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公羊春秋·隐公五年》:“郑伯克段于鄢。”《传》云:“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愚案:“如”之训“不如”,犹“可”之训“不可”,省文也。  相似文献   

13.
寤生《左传》隐元年:“[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此为《左传》千年不发之秘。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择要述之。 (1)睡醒而生说 [晋]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论的《屈原列传》,有如明清时期人金圣叹选编到《才子古文》一书中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艺术性之高 ,着实堪称旷世之作文范本。本文尝试从中心确立 ,材料选择 ,人物塑造 ,手法运用 ,结尾安排五个方面对它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目的在于借此探求出一些切合实用而又特别的写作规律来 ,以供爱好传记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与其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如说语言就是文学的美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学与语言不可分离和割裂,人们理解和欣赏文学要靠语言,对文学进行分析要通过语言,领会文学的思想内容要借助语言。《郑伯克段于鄢》的语言运用充分体现了语言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王力教授主编之《古代汉语》于海内外颇具影响。笔者使用此书于训释异同略有所及,兹不揣谫陋,借学报一隅,求正于诸家。一、《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课本p.10.下省“课本”二字)注[1](p.11):“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案:完聚、缮甲兵、具卒乘,皆为动  相似文献   

17.
一、《郑风·将仲子》篇今按:《将仲子》述一女子遇一男子之相挑诱,婉言而严拒之.当采自里巷歌谣,无甚要旨,诗义自明.《毛序》盖用采诗之义,以为诗刺郑庄公不能禁制其弟之骄横,以致其叛乱而作.《郑笺》云:"庄公之母谓武姜,生庄公及弟叔段,段好勇而无礼,公不早为之所,而使骄慢.""祭仲骤谏,庄公不能用其言,故言请,固距之.无踰我里,喻言无干我亲戚也.无折我树杞,喻言无伤害我兄弟也.仲初谏日君将与之,臣请事之;君若不与,臣请  相似文献   

18.
历来认为,春秋时楚人‘北进中原的时间’,始于《左传》庄公六年所记“楚文王伐申”。但在《春秋》、《左传》中楚国还未出场的时候,《左传》桓公二年却有这样一条记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事来得极为突兀,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按桓公二年为郑庄公三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年。从《史记·楚世家》所记来看,截至此年,楚国基本上是僻在汉水以西、以南的荆山一隅,楚势尚未超出汉东、汉北,更无楚军涉足中土的事实。楚人凭什么构成了对蔡、郑的威胁呢?而且,郑庄公  相似文献   

19.
《左传》“君子曰”是表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但全书属于“君子曰”这样的称谓有几种。 (一) 在《左传》中,“君子曰”共四十八见,如首例隐公元年“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来是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偏爱其弟叔段,就向他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为了谏诫庄公,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庄)公”,使得“公赐之食”,才“食舍肉,公  相似文献   

20.
正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伯父教我读《古文观止》,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不知道为什么,我读着读着就哭起来。别人都有母亲,我的母亲在哪里呢?我是1949年离开母亲的,那年我七岁。一阵狂暴的"龙卷风"把国和家都撕成两半。我那时太小,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