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抗战建国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科学技术的对抗战建国的重大意义。并据此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团结、优待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既贯彻了党在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又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抗战积极性,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抗战建国的大业中。对于由王实味问题引发的审干运动及抢救失足者运动中共及时进行了纠正,基本上保持了自身发展政策的连续性。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解读中共后来的知识分子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了婚姻制度改革,其中军婚不同于普通婚姻,处理军婚问题时既要考虑到保证前线战士的抗战积极性又要照顾到因丈夫长期不在而产生不安情绪的抗属,若处理不当极易影响边区政权稳定。边区政府为解决军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时期的军婚改革实践推动了边区民主建设进程,为现代军婚的确立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老弱残民设立多种救济机构,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稳定后方社会秩序,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张一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4):101-104
在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力量的总后方。当时陕甘宁边区处于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包围封锁之下 ,物资匮乏。边区政府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大力发展生产 ,尤其是合作经济 ,不仅促进了边区农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在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对我们当前的农村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初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难民的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难民的源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陕甘宁边区移难民产生的原因。边区大量移民难民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战争、灾荒和人民身上所担负沉重的苛捐杂税和抽抓壮丁所造成的。无论是沦陷区、国统区,还是边区人民,与和平时期相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负担加重的问题,这些都成为边区移难民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民族战争的严峻形势和支部在乡村政权中的领导作用,在陕甘宁边区非常重视乡村支部建设。在思想上认识支部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注意创建模范支部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以推动整个边区支部工作向前发展;加强支部的组织建设和教育工作,使支部成为党在乡村的坚强堡垒,党员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支部领导乡村政权的过程中,在加强支部领导的同时,注意避免党政不分的弊端。中国共产党通过支部作用的发挥,使边区广大人民更加了解共产党。并对其政权产生了认同,使共产党政权很顺利地深入到广大乡村中。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深入家庭"的工作方法为指导,将家庭作为妇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家庭为依托引导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发展经济,逐步摆脱对男子的经济依附,同时进行政治启蒙和文化教育,进而创建了边区民主和睦的新式家庭,实现了妇女的家庭角色、社会价值和自身解放三者的相互统一。总结历史,妇女工作始终与家庭密不可分,充分发挥家庭对社会建设和妇女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监督制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制度,但因其散见于边区参议会历次会议所通过的大量的法律文件和相关的会议文献之中,故而未被学界重视,鲜见系统概括。依据世界各国代议机构监督制度建设的一般理论,考诸大量的历史文献,我们不难发现,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所制定的一系列监督制度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制度体系:选民(人民)对边区各级参议会参议员监督制度,边区各级参议会对边区各级政府司法机关监督制度,边区参议会内部监督制度。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定的一系列监督制度,无论较之于国民党的国民参政会和省市参议会,还是与同时代的西方议会的监督制度相比,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六十多年前,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在一个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地区,建立起基本符合现代议会监督理念的监督制度体系,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政治文明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是中共在根据地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作为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标是扫除文盲,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场政治社会化的运动.用政治社会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不难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在政治社会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中共意识形态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其结果也达到了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0.
“延安道路”已成为当今历史学界从中国内部来探求社会发展线索、凝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验的重要领域。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面对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依靠薄弱的经济基础,打破日伪与国民党当局的进攻与封锁,实施“对外调剂、对内自由”贸易政策,实现了“经济突围”。这一历史实践对于当前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处理市场与政府、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重要辩证关系,可形成较为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实践以及联合少数民族上层一致抗日建立统一战线,促进了边区的民族团结;通过帮助少数民族恢复经济、扶持保护少数民族商业、积极鼓励少数民族人民勤劳致富和开垦荒地,发展了边区的民族经济;通过促进边区民族教育发展、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开展了边区的民族教育;通过尊重教徒信仰自由、保护正当宗教活动、保障教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以及保护民族文物古迹,尊重和保护了边区的民族文化。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思想基础,推进了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增强了边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工业建设中,从边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发,对边区建立在私有基础上的私营工业采取保护和扶持其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边区私营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争取实现边区工业日用品的自给自足做出了贡献.边区对私营工业的政策及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进行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商业实行扶持和帮助的政策,使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保障边区军民日用品的供给,改善群众生活,繁荣和发展边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不仅是公营商业的重要补充,而且也是边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生问题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陕甘宁边区据此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探索.以改善民生来促进社会和谐,是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难童救济教养工作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百万儿童沦为难童.大规模的难童潮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民政府行政院振济委员会及社会部等部门组织人力抢救了大量难童,并在后方广设难童教养院实施教养.其难童保育工作虽因种种原因未达到理想效果,但这一工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新生政权扭转了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局面,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均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与国统区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形成了鲜明对比。全面分析并总结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均衡的成因,对当前维护农村稳定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边区土匪祸害社会一度比较猖獗,严重影响了边区社会秩序的安定。这不仅仅是由于匪患这一沉疴难治,也与国民党的利诱、地方政府的工作失误等原因密切相关。针对边区土匪本身具有的顽强性、持续性、战斗力强等特点,边区党委和政府制定了综合治匪方略,坚持军事围剿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卫军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的灾后救济体系,祸乱民众达八年之久终被根治和安抚。其治匪经验对建国后顺利平定西南等地民变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同时,对时下全国打黑除恶、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必将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抗战时期(1937-1945)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是针对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政策。边区民族政策尽管只具纲领性,没有形成专门、系统的文本,但其模范的实践性和强有力的工作机构提供的保障性仍使边区民族政策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解放的灯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