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首先是出于寻求经济利益,其次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乌桓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朝贡活动以辽西、辽东乌桓为主;第二阶段从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朝贡活动以乞降为主;第三阶段从灵帝中平五年(188)至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朝贡活动以三郡乌桓为主。乌桓对东汉朝贡活动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边疆民族势力消长过程中乌桓朝贡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古代吐鲁番地区与中原王朝的朝贡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述了古代吐鲁番地区向中原王朝的朝贡贸易,并对贡品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夫余族创建了夫余国,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自主跨入文明时代的古民族之一,在东北民族史乃至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夫余国都城及夫余国汉文化影响程度问题,历代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不仅是夫余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学术界全面了解和认识夫余族的起源、发展、演变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对探讨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华夏边缘地带历史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互动关系、汉文化东传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对特定对象的影响、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古代民族政治结构特征等,均具有深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扶南对华朝贡的历史始于三国,在唐前各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特点.三国时期,扶南对东吴朝贡至少3次,朝贡物品包括琉璃、乐人以及其他方物,其朝贡记录还被栽入东吴宫廷雅乐.西晋时期,扶南频繁来华,进献物品更为丰富,其朝贡面貌也以雅乐歌词、史传等方式载入了中国历史.南齐时期,扶南对华朝贡的目的增加了军事援助的新内容.梁武帝时期是扶南对华朝贡的高潮,此期扶南的朝贡具有政治外交、经济贸易与宗教交流多重功能.唐前扶南朝贡历史所体现的朝贡特点以及对中柬两国所产生的影响,在中柬两国的发展历史上都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夫余灭国的原因,慕容鲜卑政权的崛起及其对夫余的攻伐无疑是夫余灭国的催化剂。其中,前燕国力的不断增强,使相对弱小的夫余成为慕容鲜卑不断进军的对象,迫使夫余屡次西迁并使夫余势力日趋衰落。在这一过程中,西晋初期实力足以帮助夫余复国,尚可维系"华夷秩序";东晋势力衰弱,慕容皝时期前燕走向强盛,夫余失去了保护伞。最终勿吉崛起,灭掉夫余。  相似文献   

6.
夫余原居住地与乌桓相邻,在今大兴安岭中段东麓,可能在南起绰尔河流域、北达甘河流域、东至嫩江河谷的范围内。约于公元前188年至公元前128年之间,夫余人东迁进入原减人居住区立国。朝鲜史书《三国遗事》称北夫余于公元前59年东迁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7.
属部朝贡制度是在西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所确立的原则和模式,对后世历代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论述了西汉属部的不同类型和承担的政治义务;探讨了属部“朝正月”制度的源起、发展和具体内容;考察了西汉对属部朝贡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  相似文献   

8.
海禁与朝贡贸易是明初对外关系的两件大事。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倭寇,它对于加强海防、维护新生的明王朝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海禁相辅相成的朝贡贸易包含着相当大的商业成分,它首先考虑的是贸易,其次才是政治。因其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引起地方官员和民众的不满,加剧了朝廷与地方的矛盾,因此难以长期维持下去。  相似文献   

9.
古代占婆是位于东南亚的国家之一,它竭力谋求对华朝贡,其动因是依靠中国的强大实力,保障本国的安全;以朝贡活动为幌子,追求巨大的物质利益;以朝贡关系为外衣,蚕食中国的领土并不断侵略他国。  相似文献   

10.
夫余与貊族有着极其密切的族源关系。与朱蒙有关的夫余,虽冠以北、东、南等冠词,但实与吉林、农安之夫余无关。而靺鞨族进入长白山地区,也决非始于高句丽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东汉庇护者与托庇者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世纪上层阶级大多数成员的社会政治活动,皆以上下级隶属的私人关系为基础。这些庇护者与托庇者之关系,产生于士子每次拜师受业于经师、接受辟为僚佐之任命、抑或选拔见用于官吏。托庇者应忠诚于庇护者,如其故去则服丧送葬,并在政治纠纷中党同伐异。庇护者亦具有相应的职责,并在托庇者不能展现其恭敬和援助时,解除庇护关系。尽管大多数庇护者与托庇者的关系以地域为纽带,但身居庙堂的高官时常从全国各地网罗门生。庇护者与托庇者之关系,亦可超越两人关系,拓展至隶属于同一举主的门生故吏以及庇护者之庇护者所共同建立的网络。这种网络的组织方式独立于常规的政府体制之外。89年以降,各家外戚顾命大臣轮番执掌朝政,便首次利用这种网络。140名官僚奋起反对外戚阉宦专权,也依赖其庇护者和托庇者网络,他们深信其托庇者必将施以援手和护翼,这也激励地方官僚着手进攻其政敌的托庇者。170—180年党锢之祸后,由于许多被朝廷免黜官爵的人物相继加入,庇护者与托庇者的网络依然强劲有力。但是,随着汉帝国的崩溃,对于上层阶级的人物而言,卷入庇护者与托庇者网络的私人主从关系业已失去吸引力,个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为以共同的身份和宗族为基石。  相似文献   

12.
宋朝与高丽通交的时期堪称中朝两国历史上最为和睦的阶段。双方外交往来政治属性较弱,其中一个阶段基本上完全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高丽对宋频繁开展了朝贡贸易。丽宋朝贡贸易的航路和基本方式及交流的物种等,归纳了高丽共68次来宋朝朝贡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在东亚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朝贡体系,这是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的基本国际关系形态。日本曾经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成员。与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相比,日本独具特点,是反复无常的朝贡国,也是这一体系的终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3,12(5):116-117
东汉青铜器分官营和私营两类,它不但体现了其制作系统的多元化,而且成为铜器铭文书法风格多元化的成因。东汉铜器铭文处在西汉与魏晋之间,是中国文字形态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在书法的形态上:一是比较严谨的小篆体;二是字形方正端稳的"谬篆";三是篆隶相参的铭文;四是结体恣放的草篆。  相似文献   

15.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涉及的26条夫余史料,对夫余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利用这些史料研究相关的夫余王,如大致推测带素的在位时间、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等;二是《三国史记》采自朝鲜古籍的相关史料,可与中国正史中的一些史料互为补充,它对夫余王系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三是这些史料对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程尼娜 《文史哲》2015,(2):90-109,166,167
明代女真朝贡制度一经建立便很快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先后经历了建构、发展、整顿、破坏,以及由女真羁縻卫所朝贡制度演变为敕书朝贡制度的不同阶段。明朝将女真朝贡制度纳入王朝政治体系,由中央礼部、兵部和地方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明前期)共同管理女真朝贡制度。其全力经营女真朝贡制度的主要目的:一是为营建"大一统"的国家规模;二是将女真朝贡制度纳入东北边疆的防御体系,防范和牵制北方蒙古部。从女真朝贡制度运作过程看,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经济活动居次要地位,因此将女真朝贡活动简单地定位为女真朝贡贸易活动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香料朝贡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宗教祭祀、医药薰香、饮食调味过程中,香料必不可缺。明代是继宋代之后又一域外香料朝贡的高峰期,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郑和出使西洋,在明代香料朝贡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政治、文化与经济交流史上不可忽略。宫廷和民间对香料的旺盛需求,以及朝廷"四海归顺"的政治目的和寻找海外香料,是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它使海外国家认识到中国的强盛,促进了中外香料贸易的积极发展。香料朝贡贸易带来的民间香料贸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长期沿用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特殊对外政策。在促进古代中国与海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代立国后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又有新的发展。作者从朝贡贸易的实行措施、鼎盛表现和历史意义等三个方面对明代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明帝时就设立了“四姓小侯学”,但人们对小侯之所指颇不一致。综合相关史料,小侯是一种对外戚所封的关内侯,也可以说是对外戚关内侯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相似文献   

20.
夫余、马韩、邪马台分别为中国、朝鲜、日本古代国家,并皆受中原朝廷的册封,向中原朝廷称臣纳贡,其"下户"这一阶层就是在中原先进文化影响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但由于其自身社会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因而"下户"所包含的阶级、阶层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