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前的南非社会是长期相交和相融的产物,来自不同文化地区的人杂然相处,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三百多年的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遗留下种种表述,在这些表述中,南非由不同的人群组成,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然而这些表述都没有看到人群之间的交流,交流产生了如今理不清的混合。本文试图梳理在分析南美和西印度群岛社会时提出的混杂和克里奥尔化理论,看看这些理论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南非的历史。爱德华·格里桑关于混杂和克里奥尔化的理论强调过程和关联,将克里奥尔化视为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有可能适用于南非。不过,巴西的经验表明,重新想象过去不足以抚平暴力和隔离的伤痕;如果没有经济和社会政策来纠正历史遗留的不平等,重新想象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2.
一、鏖战在燃烧的天空 1937年,远东的紧张局势吸引了太平洋西岸美国著名空军战术家陈纳德,他不惜丢掉自己的安逸生活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安危与共,战斗在燃烧的天空。陈纳德,1890年9月6日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康麦斯,童年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田纳河流域度过的。他喜欢在家乡的原野上狩猎,热衷于阅读英雄传记,崇拜书中的英雄人物,富  相似文献   

3.
中美称赞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美国的跨文化交际中,称赞语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美的称赞语在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了中国“含蓄”、“尊人卑己”和美国“张扬”、“尊人”但不“卑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西方国家的一员 ,美国的外交政策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富有理想主义和使命感。究其原因 ,主要源自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 ,即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 ,生活在“山巅之城” ,其自由价值和民主制度应当推广到全世界。这一使命感在当代的表现就是在全球追求民主和人权。在如何使美国的价值观普遍化方面 ,美国传统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树立榜样和实行干预。自 2 0世纪初起 ,随着美国实力的增长 ,其使命感日益同取得世界领导权的驱动力结合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无退路婚约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牧师们有感于世风日下,婚姻越来越被人们当成儿戏,他们最近发起成立一个组织,大力提倡“无退路婚约”。新娘新郎一旦承认这一婚约,就永世不得离婚,要想分开,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双双自杀。这个组织的负责人说:“我们父辈婚姻是牢不可破的,但到了下一代,婚约越来越被当成一纸空文,说离就离,司空见惯。我们提倡‘无退路婚  相似文献   

6.
一、美日两国文化环境差异对审计实务的影响尽管美国和日本有相似的审计和会计的正式法规和准则,但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不同的审计实务。日美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可能就在于交流方式。很多美国人习惯清楚、直接的交流,认为日本含蓄、间接的交流方式很难理解。尽管日本人和美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都注重实效,美国人习惯用逻辑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日本人则趋向墨守成规。在会计报表的编制者与阅读者的关系中,美国的阅读者需要与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审计师希望了解公司财务清晰真实的状况,但这在日本就与其文化环境相抵触,日本的阅读者都习惯于从…  相似文献   

7.
华人作家哈金与汤亭亭的创作均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在国内接受上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与汤亭亭等人的英文创作不同.亦与聂华苓等作家的中文创作相异,以哈金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书写着边缘人的"美国经验",他们的创作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又不同于华文文学,这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及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跨越传统研究疆界,拓宽研究视域,走向批评的对话.不仅能够为这一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促进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理论向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进运动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 ,发展了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民主意识 ,培植了“美国式的自由、平等和竞争” ,造就了美国人勇敢与冒险的精神 ,锻炼了美国人乐观进取的性格 ,强化了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 ,催生了实用主义哲学观。西进运动中培育出的许多精神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浅草 《家庭科技》2014,(9):49-49
很多人都听说过,人的思维方式分为"左脑型"和"右脑型",因而人就可以据此分成"左脑人"和"右脑人"。"左脑人"和"右脑人"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思维。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字、推理等能力,右脑主要负责音乐、颜色、图像、经验等认识。在一个人身上,一种类型的思维比另一种类型的更占优势。在心理学上,这种流行说法来自于大脑科学上关于左右脑分工的理论,该理论源自1960年代美国医生罗格·斯佩瑞的研究,他因此项研究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与美国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有深远的社会和世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其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美国精神和美国制度,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中国梦与美国梦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内涵和意蕴有着国家之梦与个人之梦、国家基点与个人基点、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国家建设与个人奋斗之别,两者实现的主体和条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较告诉我们:个人国家都要有梦想,要追求成功。美国梦有不少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人更要超越美国梦,追求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后,数千名中国学人被迫滞留在美国,形成滞美学人群体。针对这一群体,美国政府不同机构根据中美关系发展的形势,在不同阶段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政策。中国抗美援朝前,中美关系尚未“尘埃落定”,美国国会和国务院为宣扬美式“民主”和“人道主义”,通过中国学生紧急援助项目对滞美学人进行资助,并鼓励其回国。中国抗美援朝后,美国开始全面遏制中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纷纷阻挠、刁难并最终禁止自然科学类学人回国,同时国会也出台一系列移民法和难民法,旨在变更滞美学人政治身份。日内瓦会议前后,中美关系暂时缓和,美国国务院和移民局转而将滞美学人作为谈判筹码,胁迫新中国交换被其依法扣留的美国人。1948—1955年美国政府对中国滞美学人政策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复杂性,亦折射出美国对华教育活动的政治化倾向和美式“人道主义”的虚伪。  相似文献   

12.
孤立主义的思想在美国历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度成为其主导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孤立主义的形成以及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时至今日,孤立主义已经有了新的演变形式,并将继续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引导美国外交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节假日里,中国人尤其是妇女喜欢盛装,更喜欢时装甚至礼服,而当今美国妇女则完全不同。她们认为节假日是休息日,完全可以放松点、自在点,所以都着便装、休闲装、夹克衫、运动服、牛仔服,更多的人穿着棉织的、针织的各类圆领套头衫。年轻人大都喜素色,老年人喜艳色。美国妇女都喜欢穿宽松、自在的衣服。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媒介对美国总统选举的重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在美国选举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左右美国总统竞选的重要力量.大众传媒本身凭自己拥有的大量读者和观众主动介人大选进程,对大选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它甚至可以使一个竞选者成为白宫未来的主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徘徊在白宫门口.  相似文献   

15.
张军 《齐鲁学刊》2007,(6):112-115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些移民在不同的移民阶段经历着不同的生存困境。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店员》显示出,美国第一代犹太移民的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对第一代犹太移民的深刻影响;美国以及欧洲的排犹主义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危机、自由竟争制度,以及犹太移民之间缺乏协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日本的企业集团发展至今,已分别占据着美国和日本经济、社会力量的重要地位。然而,两个国家的企业集团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沿着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本文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作一比较,希望从中寻找出对成长中的中国企业集团有益的成...  相似文献   

17.
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讽刺话语中的孔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人所知晓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名字之一。时值排华浪潮兴起,针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泛滥,孔子必然承受着日渐猛烈的嘲讽攻击。美国报刊杂志讽刺孔子之举是美国人排华情绪的反映和延伸,同时也为美国完全禁止华人移民法案的通过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排华运动走向极端营造了必要而适宜的舆论氛围。美国社会的排华行为从媒体的讽刺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符岛 《广西社会科学》2005,(11):192-192,F0003
经常看当代的美国电影,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反映美国少数族群文化的作品,笔者姑且称之为黑人电影或拉美人电影。这两类电影在内容上往往彼此交叉,其核心都是围绕着多元文化主义这一争论颇广的议题。此类电影题材内容只涉及美国黑人或拉美裔人的生活与文化,夹杂着大量的街舞与说唱,多采用黑人英语及其俚语。近年来,这类电影的泛滥似乎证实了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的观点:美国正在丧失其国家认同和核心文化,走向文化分杈,分化为“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在中国人眼中,美国应该是一个移民之国,正是众多的移…  相似文献   

19.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为着自身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和创价活动。在进行着创价活动的人们周围,是否存在着一种客观价值环境?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过去,我们虽然指出了不同阶级对同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却忽视了客观价值环境对人们的社会认识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价值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而且还突出地影响着不同群体人格的形成,特别是社会价值的环境“失度”,还将成为塑造“矛盾人”、“畸形人”、“异化人”等群体人格的重要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20.
董进  宋思宇 《学术论坛》2012,35(4):142-149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职业社会学的观点对美国律师职业领域的发展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美国律师职业与社会公益法律援助存在着实践矛盾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对于中国法律职业化发展有着借鉴作用。如何在我国法律职业化进程中实现律师职业在技术性与公益性并重应该受到目前学术界的重视,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通过借鉴美国律师执业在这个问题上的发展历程来规避美国曾经出现的问题,以实现律师职业的基本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