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搜神记>保留了丰富的中国神话,其中有很多佛教神话.佛教传入中土后,采用中国远古神话的模式,利用自身故事及改编整合中国远古神话与传说来宣传推广其教义,为此诞生了中国佛教神话.佛教神话在中土经过艰难漫长的抗争与努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神话的一部分.佛教神话是时代造就的新神话,它与远古神话、道教神话、民间神话共同发展着繁荣着中国神话.  相似文献   

2.
新疆汉传佛教虽然继承了佛教文化传统,但是在新疆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佛教壁画、建筑的多元文化特色鲜明;佛教信众"皈依"率较高,但活动场所少;佛教文化影响处于上升态势。新疆本土道教虽具有内地道教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受到新疆从古至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疆本土道教呈现出新的特质与品格。新疆本土道教鼓励信众追求死后神界的乐园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新疆本土道教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伦理精神,要求在现实利益的世界里完成自我的完善;新疆本土道教要求信徒采用祈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新疆本土道教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更多地注重民间和世俗家庭的教导,其布道范围倾向于知识水平较低的阶层。  相似文献   

3.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神灵众多,并居相当的主导地位,随时日演变,这些民间信仰神灵大多演变为道教神灵,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神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神灵信仰逐渐为道教神灵所演化,演化之因为国家力量的介入、百姓民间信仰的强烈诉求及道教信仰其本身固有范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赣西北客家佛教道士所从事的度亡醮保留了客家文化的鲜明特色。客家度亡醮有着繁杂规范的超度仪式,具有浓郁的佛教拯救意识,并以之与本籍的道教道士所从事的道教度亡醮形成泾渭分明的民俗文化界别。赣西北客家道士的度亡醮糅合了佛教与民间传统的巫教、当地本籍的道教,形成别具一格的客家民间信仰——普庵香花教信仰。客家佛教道士通过度亡醮来谋生,也同时通过它来传承客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教是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宗教,二者在其历史过程中都受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在佛教传入之时,道本二教同佛教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道教从佛教身上汲取营养发展为与儒佛并立的成熟大教,本教最终被佛教所湮灭,表现出了文化交流的两种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传统人伦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礼崩乐坏后的西汉王朝,将孝文化作为国家体制建构的基础。随着佛教的传入,孝道思想逐渐深入民间,成为魏晋隋唐时期底层社会的核心理念。宋元时期,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使孝道思想成为一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与儒家理念互为依据与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孝文化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来源,而清朝的国家体制与儒家伦理并不呈现完全合一的状态,儒家孝道伦理也并不是整个国家全民的行为规范,呈现一种多元复合型局面。"五四"时期,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思想界对作为传统国体基础的孝道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入,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改变,近年来在学术文化领域更是出现了一股研究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热潮。笔者曾出版《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就道教与中国各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中国民众的文艺生活与宗教生活的联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后又在这项研究工作积累材料的基础上选编了一本《道教的传说》。这是一部有关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传说故事集。我们只有联系道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重要神祗,从先秦到汉魏其形象几经演变。阴阳五行学说在早期西王母形象构成及嬗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道教产生之后,西王母被纳入道教神系成为道教女仙首领。此后,西王母形象嬗变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阴阳五行学说。西王母形象演变与阴阳学说之关联呈现出从密切相关到逐步疏离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传说的文化价值刘守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道教的传说》,是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传说丛书之一选编的。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人,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  相似文献   

10.
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性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它们都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体功夫思想主要存在于宋明时期,所以我们主要把它放在整个宋明道学的范围系统和理论结构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晋东南地区的二仙信仰是研究道教与民间宗教关系演变的有力个案。君主、士人、道士、巫觋与地方民众基于各自利益,共同促成道教与民间宗教等因素的角力与融合。尽管道教对二仙信仰的改造始终不彻底,道士以及道教信徒还是通过重塑二仙形象、赐封道教名号、推行道教仪式等手段影响着二仙信仰。此外,道士影响二仙信徒的手段不止于传播教义,还注重地方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姜守诚 《江淮论坛》2011,(4):60-66,175
"业镜"是冥府地狱中审判亡人的工具,多由特定冥官(如阎罗王或秦广王、泰山王等)来执掌,藉此鉴查众生在世间所行善恶之累计情况。"业镜"之说,始见于六朝佛教典籍,后为宋元道教经书所接受,明清民间宗教宝卷中更屡见此说,士人阶层也援引"业镜"作为文学创作之素材。我们着眼于佛、道经书及民间宗教宝卷中出现的"业镜",讨论其宗教含义,进而分析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佛教与民间宗教在佛教东来之前,中国民间几乎没有共同的、系统完整的宗教信仰。在民间流行的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巫术占卜之类的迷信。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来源——道家学说则主要是一种自然观和社会观。况且其影响也主要在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底层民众中间并没有多少人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类的道理感兴趣。古  相似文献   

14.
结合考古成果和传世文献,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绘制出较为清晰的明代开封城宗教场所分布图,通过分布图对比明代中晚期宗教场所的变化,可以发现明代开封出现了佛教场所减少、道教场所和民间信仰场所增加等现象。明代市民社会的发展、开封周藩群体的意志与朝廷宗教政策的指导实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立 《北方论丛》2001,(2):87-89
<周易>关于"山"的哲学理念,是缘于人们对"山"的感性认识而做出的理性概括.当其融入人们的神话思维之中、参与到对"山"的神性感知和山神形象的塑造时,必然导致传统山神话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演变山神具备水神的神性,身兼农业的保护神和丰收神,还缘于人们对山泽喜成始终、愉悦万物的哲学理念而成为吉祥喜庆之神.  相似文献   

16.
明朝宗教包括传统的佛教、道教以及新传来的伊斯兰教、天主教及新兴的罗教等民间秘密宗教,其传播流衍特点包括:最高统治者采取既提倡和保护又整顿和限制的宗教政策,而以整顿和限制为主;各种宗教多元并存,而以佛教、道教为主;宗教融合思想和现象普遍;传统宗教衰落,新传来及新兴宗教蓬勃发展;各种宗教进一步世俗化,成为庶民的佛教、道教。明朝宗教处于从古代向近代的新旧交替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丧葬,包括丧和葬两个方面,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受到佛教、道教和民间其他迷信习俗的严重影响,又受到正在形成体系中的理学以及周邻少数民族的影响,与前代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吐蕃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的转向过程。文章从转向前佛教在贵族中受到的礼遇和挫折写起,叙述了这一时期佛教在民间的发展情况以及吐蕃政权瓦解后佛教在民间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宗教,它以道家和神仙家的文化哲学为主要价值导向,因此,修真悟道、羽化登仙是其最终目的,亦是其最高境界。道教产生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批很有价值的道教文学作品。一道教形成的历史渊源虽然可以上溯到久远的时代,但它毕竟是汉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的时期。东汉中后期,道教从民间蓬勃兴起,形成了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和张鲁为代表的五斗米道等民间道教…  相似文献   

20.
湟源境内各大宗教及民间信仰和谐通融,宗教文化生态丰富多样。文章通过历史文献的研究和田野调查概述了湟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