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卢梭既是启蒙现代性思想的开创者,又是肇始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始祖,其美学思想具有双重现代性内容,是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共同的起点.他一方面站在启蒙的文化立场,用人颠覆了上帝,用科学颠覆了神学,表现出启蒙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后启蒙的文化立场,用感觉颠覆了理性,用审美颠覆了技术,开审美现代性先声.这对现代性矛盾构成卢梭美学思想的独特张力,并不断引发后人的阐释、争议、创新.  相似文献   

2.
卢梭看似矛盾的作品能够提炼出一个整体的逻辑框架,该框架的中心则定位于卢梭所孜孜以求的伦理生活,而对这种伦理生活的样态进行规定的分别是自然状态、个体自由和历史进程。自然状态为这种伦理生活提供了规范性尺度,个体自由确保了个体拥有进行伦理规划的能动性,而历史进程则将这种规划扩展为关乎人类整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在这诸种规定性之间,卢梭提出了针对人类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的规划,并同时试图将这两重规划统一起来——即便困难重重。同时,卢梭作品也可表露出现代伦理——政治实践特征的某一侧面;而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卢梭的规划既表明了一种现代性的态度,又遭遇了关乎现代性的两难;因此,以卢梭的作品为导向依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3.
“自然状态”是卢梭在其著作中反复提及的一个术语,由于卢梭没有严格地定义它,所以学界对它的理解一直未达成一致,对于卢梭“自然状态”指的是何种状态、“纯粹的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等争论较多。实际上,卢梭“自然状态”的涵义非常丰富,内在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同时包括时间上连续的三个阶段。作为卢梭所有政治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自然状态”范畴对于当时代意义重大,“人生而平等自由”成为当时启蒙运动的著名口号,也同时开启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先河,对于后时代最重要的启示莫过于对现代性批判的启蒙。  相似文献   

4.
赵静蓉 《人文杂志》2004,(4):115-119
卢梭和席勒的现代性批判有一个共同的中心 :即工业文明对自然人性的侵犯。不同的是 ,卢梭的批判理论核心是“回归人类的善本性” ,席勒则是“游戏冲动对人性分裂的弥合” ,前者是向善的 ,后者是向美的。从向善到向美的传承反映出审美现代性以感性和谐反思、抗衡启蒙现代性的另类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卢梭的政治哲学内含着三个理论悖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悖论,个体自由与群体自由之间的悖论,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的悖论。卢梭对它们的解决,不仅塑造了其政治哲学的方向和基本特征,也体现出了政治现代性本身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6.
康德伦理学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回应卢梭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为启蒙辩护.通过回应卢梭对资产者的批判和建构"公意"的努力,康德伦理学第一次无矛盾地表达出启蒙的核心价值观:善并非自然,它是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则要取法于普遍性,人借助于普遍性摆脱了自然的监护,从而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赞扬启蒙是社会和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启蒙思想以其批判的激进立场而著称。他不仅是启蒙运动的赞扬者和辩护者,而且也是启蒙观念的批评者和检讨者。他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的道德败坏联系起来,将私有制的产生与人类不平等的发生联系起来,由此提出了他的异化观及其文化批判。根据他的思想逻辑,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社会的进程,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为文明发展带来了异化的后果,这就是人为的替换了自然的,不平等取代了平等,不自由压倒了自由。他以一种道德主义的激情将异化问题与文化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启了西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先河。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思潮演变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和小觑的现象,即启蒙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遭遇与碰撞。启蒙和现代性有着近乎天然的同质性,启蒙是强调一种经由自己的理性或对真理的追求,来达到自由境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启蒙:康德与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和福柯对“什么是启蒙”的回答和认识,试图揭示启蒙在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下的遭遇、意义以及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启蒙的精神就是批判精神,启蒙不但塑造了现代性,也塑造了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态度和气质,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一样,都是启蒙精神的时代表征。现代性运用先验分析的方法、理性的批判,确立了启蒙批判的否定性意义;后现代性运用考古学的方法、系谱学的批判,突显启蒙批判的肯定性意义。启蒙是一项伟大而未竟的事业,现代性有终结启蒙的危险,后现代性继续着启蒙的事业。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对启蒙的再启蒙,它推进了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启蒙”在开启了教育现代性的同时,也开启了教育从“奴化教育”、“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的人学传统,即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并指向“人”的启蒙教化。在进步意义上,启蒙所促成的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教育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使命,而教育的人性化转向,正体现了教育的“启蒙”面向与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1.
启蒙与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带来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深刻的社会转型,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样式,与依靠经验和自然的传统社会不同,它依靠的是理性,信靠的是人。现代性的生成与启蒙直接相关,是启蒙的精神品格成就了现代性的精神品格,并因此使得现代性堂而皇之地登上世俗的历史舞台。启蒙的精神品格可以简约表达为:启蒙是一种与过去告别的断裂意识,启蒙是一种朝向未来的进化意识。启蒙的这种精神品格对现代性的生成产生了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启蒙精神造就了现代性的气质、态度,即形成了现代性独特的精神内涵;第二,启蒙规定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外显形态,即现代性生活方式的特定历史——现实内涵源自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2.
启蒙现代性与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于五四文学思潮本质上不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的观点,并从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创作和五四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考察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本文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手段而发生和发展的,显示五四新文学实绩的鲁迅白话小说,就是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而五四新文化人建构的文学理论,也是以文学工具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理论。现代性包含两种不同的内容,一为启蒙现代性,一为审美现代性;前者表现为启蒙精神及其展开,后者表现为艺术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确立。五四文学所追求的是启蒙现代性,而不是审美现代性。五四文学的这一历史规定性,决定了五四文学思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3.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主义当下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审美性和主体感性之间的同源与本质性联系是在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因而和现代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其极端发展呈现出了弊端,审美主义的出现反映了现代性的自反和反思的内在能力,它的感性纬度被用于对抗理性的控制,然而感性过分扩张,往往也存在危机。通过分析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之间多重矛盾复杂的关系对审美主义进行现代定位,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后现代发展逻辑,后现代社会呈现了许多审美扩张的极端表现形式。可见,必须集合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才能最终完成现代性事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宋全成 《文史哲》2001,7(2):67-74
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 ,但是在自由、平等及其政治保障的问题上 ,明显区分为对立的两派 :伏尔泰、孟德斯鸠主张私有制的永恒性 ,而卢梭主张其历史性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重视人的自由权利 ,而卢梭更重视人的平等权利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并不主张政治上的平等 ,特别是经济上的相对平等 ,而卢梭则不仅主张政治意义上的平等 ,而且主张社会成员经济的相对平等 ;伏尔泰、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 ,而卢梭主张人民民主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张代议制度 ,而卢梭主张直接的、极端的人民民主制度。卢梭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感觉结构”是英国新左派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该概念是对“个体-社会”二元对立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理论回应,但也同样体现出它自身作为一个现代性框架之下的解决方案的固有困难.换言之,威廉斯试图用感觉结构来回答启蒙叙事的一个核心问题:人何以自由以及基于其上的人之交流何以可能?然而,现代性的叙事使他无法真正摆脱“个体-社会”视野.从而,感觉结构力图建立的共同体只能是威廉斯的一种调解性的理想构型.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现代性的批判常常导向对理性和启蒙的批判,认为启蒙运动就是理性运动。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康德的启蒙概念不仅与理性、而且与责任有关,既指理性的启蒙,又指责任的启蒙。启蒙理性是负责任的理性。康德和“五四”思想家分别代表了两种启蒙观,即形式性的启蒙观和实质性的启蒙观,前者注重理性的负责任地运用,后者注重理性运用的责任目的,即为民族国家负责。在现代中国,实质性的启蒙观念与救亡观念具有某种共生性,责任是连接启蒙与救亡的中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现代性任务已经从救国救亡向富国强民转移,与此相应,当代启蒙事业的方向也应该发生转换从实质性启蒙转向形式性启蒙。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性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尽管在现代性批判的喧嚣声中,承认"现代性"似乎就与"齐一化""对立化""本质化"画上了等号,现代性似乎已成为过去,但事实上,现代性从未远走,不但身居于生活现实之中,也始终扎根于思想的洪流之中。难怪一些思想家始终认为捍卫现代性与批判现代性始终是思想界的主流。"一边是哈贝马斯指责那些批判启蒙的普遍主义理想的人是保守主义,一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的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刻的根源就是启蒙理性二元对立的逻辑,也就是以主体性原则为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要在深层解决现代性与启蒙理性的纠缠关系,一方面启蒙理性导致了现代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启蒙理性为现代性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出路.  相似文献   

20.
在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的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家的行列中,高高举起自由与平等这两面鲜艳的旗帜,对现存封建的专制极权评击最为激烈的当属卢梭。马克思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作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①然而,在对卢梭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