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林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143-150,180
《新青年》开创的启蒙立场,在思想革命和文学启蒙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丝》在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领域生成文体自觉意识,同后来改版后的《申报·自由谈》,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杂文文体确立的期刊序列。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秉承以下的思想品格:以文学推动启蒙的坚定性;创作和批评队伍的团结性;言说空间建构中的进取性。应当说,启蒙立场是中国现代杂文文体得以确立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虽然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虽然梁启超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为“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黄晖 《东南学术》2008,13(3):99-107
应用对实践具有浓厚兴趣就像理论对思辨充满兴味一样.背负沉重的启蒙与救亡使命,中国现代小说批评操持实用主义立场,其价值尺度的选择与确定因此全部指向现实实践:同时面向启蒙的现实、救亡的现实、小说现代性生成的现实,随之展开了它启蒙的文化实践;救亡的政治斗争实践;发展小说自身特性的文学实践;逐步建立了现代小说批评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80年代的后政向批评(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90年代的“饭碗”批评(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80年代走向活跃;90年代基本边缘;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知识分子批评,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一、理性与感性的夹缝:批评的位置困窘 批评是回答作者是谁、他的作品怎么样、读者对作品解读的途径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但当批评自问批评是什么时,批评就会显出一种困窘,一方面它是站在理论的立场来评说文学现象的,这使得它具有理性的面孔;另一方面它又是站在切近文学现象的立场来感悟其魅力与价值的,这并不能靠说理的方式来体会并传达给他人,因此批评又有感性的一面。 批评处在理性与感性二者的夹缝中,这或许就可安定了批评的位置。但是这种安定在理论的分类上显得有些悖理。这就暴露出一种位置的困窘。事实上,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划分是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或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假苏格拉底之口所撰写的一系列对话录中,首开  相似文献   

7.
后启蒙与文化批判理论的危机——兼论批评合法性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批评大众文化的诸种理论当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锋芒最为尖锐,影响最为深广.法兰克福学派在缺乏文本研究的情况下,依据哲学推演的方法,对大众文化作出了独断式的过度批评.因而,其理论早已暗藏危机.当今西方社会已经步入后启蒙时代,我国社会也已呈现出明显的后启蒙特征.在后启蒙的社会状况与理论话语的挑战下,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危机:"现代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危机、"被动受众"观的危机和批评家作为文化"立法者"的身份危机.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为避免合法性危机,必须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范式,谋求哲学批判与文本阐释的结合,树立文化多元主义观念,走向批评的个人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并不乏对古代希腊文学的研究和借鉴,但由于文化历史的隔膜,现代中国作家对古希腊文学保持着少有的冷静和距离。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希腊文学之间无论在理论观念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存在着某些联系,这是一种文化影响和文学承传中的不自觉的通合,这种通合从译介与接受、理论批评与建构以及创作趋向诸方面显示着古代希腊"神话"与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之间潜在的对话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反思并重建中国启蒙,当下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与思路,即“新启蒙”立场与“后启蒙”立场。其争论的焦点问题有:其一,面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传统,是建构还是解构?新启蒙论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蕴含着一个自成体系的思想系统,并试图挖掘和再现这一体系;后启蒙论者则否定这一体系的存在,着力批判其理性缺陷。其二是关于当前启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新启蒙论者主张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的“剥离”,并强调对前者内在逻辑的“整合”;后启蒙论者则反其道而行之。其三是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启蒙,新启蒙论者认为必须在继承现代启蒙传统的基础上整合西方启蒙思想资源;后启蒙论者强调要通过反思现代启蒙传统的理性阙如,耐心打造启蒙的底盘。二者的争论有望使论题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启蒙主要是知识和思想的普及.自洋务运动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经过启蒙,中国在输入和接受西方现代知识并融合中国传统知识精华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知识谱系,从而整体性地置换了传统的四部之学.在启蒙作为知识谱系建构的意义上,中国近现代启蒙具有强烈的知识性,在知识性的意义上具有理性.启蒙从根本上是一种话语,作为话语,它是思想形态,但这并不是说启蒙与社会实践无关,恰恰相反,启蒙话语与一般哲学思想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是玄思性的,不是抽象问题的抽象思考,而是指向实践,始终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从而具有实践意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福柯对康德《答何谓启蒙》一文的分析入手 ,详细考察了福柯对启蒙的独特理解。福柯把启蒙看作是一种不断对“现在”进行批判的态度或气质 ,拯救了启蒙精神的积极性一面。他并没有抛弃启蒙 ,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坚持了启蒙 ,从而使启蒙精神在当代哲学中仍然具有活力。  相似文献   

12.
思想启蒙与民族认同和文化反思的思潮相互交错,使不同时代的思想者产生异质的认识逻辑。以启蒙为导向的现代性追求自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中曾产生过强烈而持久的激励作用,并被转化为革命的动力。启蒙话语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启蒙话语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教育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交融语境中教育主题的独特书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取得了许多成果,却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围绕其坎坷曲折的历史,近年来,学术界展开过多次争论和反思。其中,启蒙与传统的关系、启蒙的本土化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汪晖就对“五四”启蒙运动疏离传统的缺陷进行过精辟的批评。①在此期间,包括王元化、李泽厚在内的许多学者曾做出过种种努力,启迪和拓展了人们的思路②。然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青年学者张光芒在近几年提出的“新启蒙主义”思想,从最根本的启蒙资源和哲学层面反思中国的启蒙运动,重建启蒙的形…  相似文献   

14.
汪杨 《学术界》2008,(1):299-301
"启蒙"一词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的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西方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黑暗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15.
罗蒂哲学有两个基本承诺,一个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一个是对自由主义的承诺。但是这两种承诺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作为后现代主义者,罗蒂对启蒙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又在极力地维护启蒙。罗蒂的后现代自由主义实质上是以非理性主义来解释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6.
黄修己 《学术研究》2007,25(8):124-13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貌在不长的时间里不断被改变着。历史面貌的改变,或由于新史实的发现,或由于对史实阐释的变化。现代文学史面貌的改变属后一种。对现代文学史的阐释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论。本文分析这几种阐释体系出现的背景、局限,用现代文学史实例证明"史无定论"。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中国学界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启蒙话语叙事,这种叙事内含冲突与分歧。现代西方思想家托多罗夫关于启蒙运动的反思已经指明了启蒙精神的普遍性,与康德的“普遍启蒙”观念相呼应。接续这一启蒙精神的论述,以理学为媒介,可以揭明儒学内涵的启蒙精神。程朱理学对师道和启蒙精神的阐发,阳明心学提出的“蒙体”观念,展现了儒家启蒙精神的内在丰富性。尤其是“蒙体”观念揭示出了“启蒙”还应当包括对文明本身的反思和批判,这是西方启蒙观念比较欠缺的维度。由此可见,中国自身的文明传统本就富有启蒙这一“精神气质”,儒学也是我们可以用来观察和反思现代世界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18.
李侠  邢润川 《东南学术》2003,(4):145-156
文章分析了科学主义与现代性认同产生危机的根源、表现形式 ,以及科学主义在认同危机中所发生的作用 ,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观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指出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只有恢复启蒙的精神 ,削弱极端的科学主义的做法 ,才能消除危机并使中国的经济秩序处于有序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首作帝 《社会科学》2012,(5):186-192
"五四"文学审美批评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批评模式,纵向视野与横向视野构成批评活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历时形态与空间共时形态交叉互渗。与此同时,"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体现为诚挚性、独创性和宽容性的复合内涵,彼此之间互为补充、渗透和制约,共同建构了整体性的批评氛围。"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作为一种话语诉求,在不同作家和批评家之间保持了良好对话与争辩,也就保持了相对自由与独立,在启蒙背景下彰显出全面的审美阐释,为新文学的自由与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情感与理性的矛盾构成了启蒙主义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体现为情与理相互激荡、彼此促进的统一关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彼此冲突与干预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或对立或统一,以及相互作用的矛盾方式,在中、西启蒙文学史上有着从浅入深,纷纭复杂的变化.但以往对启蒙主义的研究,或囿于理性--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或将启蒙主义与理性主义等同,既影响了从理论上对启蒙主义深层结构的充分挖掘,更造成了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启蒙主义文化思潮评判上的混乱.启蒙主义表现为一个持久的人性解放与人格追求、情感觉醒与理性探求的过程,它为人类精神的解放所提供的是一种借以发展的内在张力或动力系统,重新建构新世纪新的启蒙思想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