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良秀 《家庭科技》2014,(10):15-15
一日我正在看书,母亲轻轻走过来,问我:"手机的短信,是不是有数量限制?"我一愣,没明白老人家的意思。母亲把她的手机递向我:"我刚才看到一个提示,说我的手机信息空间即将用完,让我删除一些。"母亲的手机是最普通的那一种,存储空间不大。听她这么一说,我回应道:"那就删啊,来,我帮您。"  相似文献   

2.
父母的婚姻景象:争吵!暴力!留在孩子心中的印迹:厌恶暴力,却又只会用暴力包裹自己。在父母摔摔打打、大呼小叫、争吵不停的一个个不眠之夜,我不知蒙着被子偷偷流过多少眼泪,因为积到耳朵里的泪水太多,甚至得了中耳炎。7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一蹶不振,开始酗酒,每天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母亲一向是个性格强势、脾气暴躁的人,于是打架、争吵成了他们夫妻俩每天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自己的母亲有时候都不见得好相处,更何况婆婆?可不管怎么说,丈夫的妈妈也是妈妈。我谨献上几点与婆婆"过招"的宝贵心得,供万分"委屈"的媳妇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谁好脾气     
那天,参加一个聚会,告别时,几位朋友都对我说:你这人十几年没变,还是那样的好性格、好脾气,和你聊天真是愉快有意思!我微笑。 我的脾气真的好吗?我想起了母亲曾对我说的话:"你这孩子,人能干,心地也善良,就是脾气不好。"老公也说我:"你这人,一辈子全是脾气害了你。"  相似文献   

5.
嘉倩 《家庭科技》2014,(12):17-17
还记得幼儿园开学第一天,我被外婆和母亲送进学校。看着她们离开的身影,我从教室里奔了出来,一路哭喊着,结果又被她俩送了回去。 长大后,去欧洲留学。在机场,就算千百万个不愿意,还是笑着洒脱地和父母挥挥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因为一旦多说哪怕一句话,鼻子就会酸,眼泪根本止不住。 刚恋爱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选择距离远的男/女朋友,因为总觉得,恋爱的意义就在于花前月下,两个人甜甜蜜蜜地"在一起"。我肚子饿了,你在楼下一喊,带我去吃牛肉面;远距离的那位,连道一声"晚安"都很悲凉。  相似文献   

6.
孙道荣 《家庭科技》2013,(11):10-10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总是很匆忙:我还有事,挂了啊。每次道别后,便毫不犹豫地将电话挂掉。回家探望父母,男友的电话打来,说了几句情话,他说再见,我说好。还想说一句什么,那边电话已经挂掉了。于是叹息一声,每次都不等人把话说完就挂。母亲笑笑说,或许这个男孩还是不够爱你吧。母亲认真地说,爱你的人,总是最后一个挂电话的。我不信。可是最终,我与男友分手了。  相似文献   

7.
案例"我女儿今年考上大学了,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但是学校在外地,我们很不放心。"一位母亲跟心理医生说。"您不放心什么?还有什么让您担心的事情吗?"医生问。那位母亲沉吟片刻后说:"我最担心她谈恋爱。她就要一个人去外地上大学了,现在好多年轻人一谈恋爱就住在一起。要是不成,女孩子不就被白占便宜了吗?""看得出来,您是一位细心的母亲。您女儿对谈恋爱是什么态度?""她表示不会谈恋爱,但谁知道呢?她拍毕业照时,还和几个男生单独合影呢。  相似文献   

8.
父母的婚姻景象: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留在孩子心中的印迹:爱是恐惧,爱是负累,爱是一旦开始就注定悲剧的结局父母在我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法院把我判给了妈妈。听说他们离婚的原因是"性格不合",而性格不合的解释总可以有很多。在妈妈的概念里,以爸爸为代表的爷爷奶奶以及姑姑被统称为"他们家"。而我们之间也总是比较自然地回避与之相关的话题,不去回忆、不去讨论也不必期待什么。  相似文献   

9.
"陪读部落"故事多 这天我接待了一对母女的来访。母亲虽然来访需求很强烈,却怎么也说不清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只是反复说:为了孩子在这里上学,我放弃了工作来陪读。每天孩子上学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只能孤独地看日出日落,太寂寞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George.Lakoff对"母亲"这一称谓的群集模式(cluster mode)l的分析为依据,选择"生育模式"、"养育模式"、"婚姻模式"这样三组模式来对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态下母亲类的称谓进行分类。将[±生育]、[±养育]、[±婚姻]作为"母亲"类称谓的三组语义特征,分析了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态下母亲类称谓的典型范畴、层级性。  相似文献   

11.
我知道,你是这世上唯一不会生我气的人,唯一肯永远等着我的人,也就是仗着这份宠爱,我才敢让你等了那么久。可是,我真的有那么忙吗?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且不说相隔千里路,要转3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乏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有了耐心,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她终于听明白,默默挂了电话。  相似文献   

12.
安妮 《快乐青春》2005,(3):81-85
山东济南王小灿:我是高三学生,虽然在市重点高中,可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父母着急,我心里更烦.尤其是母亲的关注.母亲每天晚上会几次走进我的房间,送上一杯奶茶、一个水果,过一会又会问我饿不饿,需不需要夜宵……我心里真是烦透了,觉得母亲是借机在监视我、不信任我.可有时看到父母亲切鼓励的目光,我又恨自己猥琐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我已在外漂泊了8个年头,但父母那颗惦念的心却始终未减,因为在他们心中,我始终是个长不大、时刻需要他们照顾的孩子。元旦前的一个周末,平日里极少主动来电话的父母一大早就打来电话。电话中,母亲支支吾吾地说道:"你爸想问你过年能回来吗,想要什么礼物?"听完母亲的话我沉默了。是啊,新年到了,我都没有想过要为父母购置礼物,他们却早早地为我打算。"妈,我什么都不缺,倒是我应该给你们准备新年礼物  相似文献   

14.
正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我平时用电话跟她联系。每天晚上给母亲打个电话,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母亲最怕给我添麻烦,她最大的心愿是我能安心工作和学习。我每次跟母亲通电话都感觉得出她很开心,所以我尽可能地多跟母亲聊几句。母亲跟所有的父母一样,只报喜不报忧,每天都说过得很好,不用我担心。母亲他们这代人不善于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15.
那天晚上正准备吃饭时,电话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弟弟说:"姐,快来吧!妈突然口齿不清,可能病了!"妈病了?顷刻间,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排山倒海般袭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赶紧穿好衣服,出门打的来到母亲的家里。  相似文献   

16.
白雪松 《家庭科技》2014,(12):16-16
严寒的冬季来临了,我不免想起母亲那条灰不溜丢的肥棉裤。从我记事起,每到冬季母亲便从箱底翻出那条灰棉裤。只要穿上身,母亲立刻变成了半截缸,显得那么臃肿,那么笨重。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巴,母亲没有能力准备薄厚不等的棉裤御寒,只有那一条肥棉裤由始至终陪伴着她度过整个冬天。 母亲的棉裤是典型的"高腰缅裆绑裤腿"传统棉裤。旧时棉裤的裤腰不像现在刚刚压住肚脐,那时的裤腰高到胸部,这样保暖挡风,整个上身也暖和。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相似文献   

18.
蒋平 《家庭科技》2010,(11):1-1
一位学者对"幸福"的概念作了如是诠释:所谓幸福,其一是做喜欢做的事;其二是与喜欢的人在一起。自己喜欢的人,有时候竟然很难界定。喜欢父母?答案:不是。作为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我们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但同时,从内心上讲,父母只是喜欢自己的人,而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19.
小莉(化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初一女生,她家境优越,父母对她非常宠爱,学习压力也不是很大。然而,最近她很烦恼,因为自己一直没有真心朋友。看着身边的同学在一起结伴玩耍,她很失落。咨询交流中,我发现小莉很喜欢用一些这样的字眼:"我就是想怎样?"  相似文献   

20.
母亲打来电话。说修建高速路占用土地的赔偿款下来了,15万多元。我有些奇怪,母亲像说别人家事儿似的,淡淡的语气,但我还是抑不住地兴奋。小时候,家里就靠几亩薄田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我读大学那几年,地里一年的收入还不够我一年的学费、书费,那日子的紧巴,不用想也能感受得到。这下好了,父母成有钱人了!我说:“好啊,现在没地种了,你们就四处走走,想吃就吃,想穿就穿,别节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