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信息公开民事救济手段稀薄且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信息公开民事救济效能的发挥,应进一步完善。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立法实际,宜建构法定民事责任制度,主要依据行为人主观过错和行为不同,将企业违法公开信息行为划分为公开瑕疵信息、公开缺陷信息和欺诈公开信息三种情形,并据此分别设置撤销交易并返还对价、赔偿损失和支付惩罚性赔偿金三种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反破产欺诈法律制度,对破产欺诈方面的规定及处理只是散见于相关法律之中,这些规定无论是从内容本身还是从具体操作上来说,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实践中"假破产,真逃债"等一系列破产欺诈行为比较突出。为避免破产案件中欺诈行为,有必要汲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逐步完善企业破产法律法规,尤其是完善反破产欺诈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以有效制止破产欺诈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3.
强制性信息披露对债权人保护的法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获取不均衡是市场内投资者所面对的常态,由此造成了投资者利益可能受损.事实上,资本市场内部因信息获取失衡而引发的投机与欺诈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如何用法律的手段将证券欺诈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而言,通过信息披露及时提示投资风险,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将间接的增强债权人利益的保障.不同种类的债权人获取信息的"实力"不同,不同种类的信息供给者提供信息的"能力"不同,以此为信息披露规则效用的出发基点来考量其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会发现只有高效的强制性信息传递才能使公司资产与高管责任真正的发挥"增信"的作用,为债权人利益提供保护.可见,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则发挥着多种功能,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资本市场内欺诈发生的几率,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层级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三人欺诈问题理应适用于所有有相对人的法律行为。这里"第三人"范围要有所限制,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在考虑公平性和利益归属基础上加以确定。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照我国法律行为中的错误制度无法对受欺诈人提供充分救济。未来民法典应借鉴《德国民法典》所采纳的效力模式,在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第三人欺诈事由情形下,赋予受欺诈人意思表示撤销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商业企业的价格欺诈行为愈演愈烈。产生价格欺诈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法律制裁的不力。政府部门应制定严格的价格制度,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在于商家主动地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否则就要承担虚假信息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证券欺诈是发生在证券活动之中的、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其行为人大多为特殊主体。证券欺诈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地下信用交易、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情形。为防范证券欺诈,应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证券欺诈监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及投资者自我保护教育。  相似文献   

7.
信用证欺诈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广泛运用的支付手段 ,有关信用证欺诈的行为也愈演愈烈。本文对信用证欺诈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阐述 ,并提出了防治信用证欺诈的一些措施。尽可能地防范信用证使用过程中欺诈行为的产生 ,充分发挥信用证的优越性 ,对稳定国际贸易秩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地履行财务信息披露责任,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稳定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0年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异质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显著抑制了公司财务重述行为,实地调研则强化了上述抑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稳定型机构投资者通过改善公司信息环境、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技术问题型和非技术问题型财务重述行为、欺诈型和非欺诈型财务重述行为均有抑制作用,但实地调研仅强化了对非技术问题型和非欺诈型财务重述行为的抑制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入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完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相关制度,从而形成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9.
法律规避与法律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国际私法理论认为,法律规避是欺诈行为。本文认为法律规避是择法行为 ,不仅国家可以作为法律选择的主体 ,个人也可以成为法律选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操纵市场行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操纵市场行为的定义、法律性质与分类等基本问题是充分监管、有力处罚和有效预防操纵市场行为的基础性问题。操纵市场行为应当定义为以欺诈致使他人从事证券交易为目的,制造虚假的证券交易或者其他虚假现象的行为。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性质不是垄断、恶意投机,而是证券欺诈。操纵市场行为可分为交易型和非交易型两大类,合同型和行动型操纵市场行为不应成为独立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我国经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的基础.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会计人员素质低,道德观念淡薄,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不健全,计算机记账存在问题.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内、外部控制制度,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制定与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诈骗犯罪不是一个独立罪名,而是传统诈骗犯罪依托网络技术而衍生出的新型犯罪形式。在我国当前的刑法体系中,网络诈骗犯罪只能依靠传统的诈骗罪条款予以规制。然而,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不同于传统诈骗犯罪的新特点。尽管我国当前的刑事治理已经呈现出刑法保护前置化的趋势,但受制于保守的刑事立法体系以及处罚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治理与社会现实和犯罪发展相脱节。针对这一现状,应立足于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需要,从构建开放性刑事立法体系、把握网络诈骗犯罪新特点、规范完善刑事处罚机制、完善刑事治理配套措施方面对现行刑法规制体系予以完善,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网络诈骗犯罪刑事治理。  相似文献   

13.
组织结构扁平化是信息社会、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组织结构扁平化对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特别是对组织员工的激励方面产生多重影响,在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过程中,重建员工激励机制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社会活动至关重要,但会计信息不实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传统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不实存在困境,为全面有效控制会计信息不实,需要寻求新的能弥补传统法律治理会计信息不实的手段——经济法手段。在论述经济法手段治理会计信息不实的必要性、现实性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法治理会计信息不实的路径选择和具体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会计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危害较大.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探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企业成长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家族企业沿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路径变迁,同时,现代经济条件对企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企业要改革治理结构。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变迁的障碍,并着重于构建易于企业治理结构演变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其本质是企业依法生产经营,遵循商业道德,完善经营机制,规范经营运作。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才能更好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企业的规范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提单欺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海事欺诈,在国际贸易中,尤其是涉及货物运输、保险的贸易中,单证交易已经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利用单证进行欺诈也就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海事欺诈手段。海事欺诈使提单信誉大大受损并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体系,日益成为航运界比较重要的危害,我国成为海事欺诈的主要对象。对提单制度的完善正是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讨论证券市场违规表现 ,分析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如下 :部分领导者的素质不高 ;国有企业政策性包袱过于沉重 ;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 ;社会监督不到位。提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铲除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社会根源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加大对会计作假行为的惩治力度 ;修改完善现行会计法律法规 ,使会计工作法制化 ;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实行会计人员职业化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又要体现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 ,科学的方法是基因重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