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由道家最早提出,但并非为道家所专有。从先秦到汉初,除了道家使用这一哲学范畴外,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也都讲“无为”,只是对“无为”的诠释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
陆贾的无为论与道家的无为论,形同而神异,有本质的区别。道家的无为论,是消极遁世,不作为,是拉历史倒车,妄图把历史倒退回"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六十七章》)的原始社会形态;陆贾的无为论,其实质是有为,是不要过度的作为,而是希望西汉王朝不要象亡秦那样的施行暴政,而要施行仁政,给老百姓一个安定、和谐的适于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使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浅论道家思想的“无为”与“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无为”和“有为”是“道”内涵中的一对基本命题。人处于“道”的规律作用之下,应正确认识“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如果一味地否认“无为”的作用,将是对客观规律的背离,就不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是陷入“有为”的泥淖了。可见,不能用“无为”思想中的消极部分来框限、否定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积极意义,而更应重视它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庄子·盗跖》是保存庄子后学思想资料的重要篇章。是篇从各个方面着力破除“君子”与“小人”、圣人与俗人的区别 ,断定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在遵循“无为”的原则面前都是一致的。是篇的“反徇而天” ,意指返归人的贪婪欲望本性 ,这是庄子后学“情性”观的一个表达。是篇所提出的“无以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盗跖》篇的作者在道家理论的基本思路上实现了“无为”理论的转变 ,替“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李旭东 《北方论丛》2021,(3):158-165
“无为”观念长期受到误解。“无为”观念与欧美的辅助性原则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当重新理解。辅助性原则对于促进地方法制的学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无为”观念也蕴含着丰富的辅助性内涵,同样体现了在地治理原理、上级干预原理与分域治理原理等具体内涵。对它的现代阐释,可以促进地方法制学理的发展,促进地方法治的制度化、规则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治身与治国一体的黄老立场,<淮南子>在大量袭取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同时,又对其施以养生化、政治化的改铸.它所阐发的逍遥旨趣是,君主如何既能拥有恬静适逸的形神生活,又能将其治身要诀转换成无为政术以治平天下.由此,庄子生命哲学中的超越性、批判性和非政治性就被彻底消解掉了.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概念,学界一般认为其有三个主要内涵:不妄为;顺应自然而为;不为己之为。这三种内涵相互联系,紧密相连。“无为”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为“道”的基本属性“自然”提供了社会政治领域的治理标准;“无为”观念体现了老子的现实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希望用“无为”让百姓得到拯救;老子用“无为”观念劝诚世人,要以“无为”达到“为”。  相似文献   

8.
聚焦于民之心性,“因民之心性而化导”,是《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根据现实需要融合百家之长,从对人性的重新阐释出发,影成的独特的“神化”文化思想,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下,淮南王的思想反映,是道家思想在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从“无为”到积极“有为”的内在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陆荣 《学术界》2005,(3):268-272
刘安的"无为"只是他早期遵循的生活态度,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思想上,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淮南子>中,后期则转向"有为".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存在着非常确定的神仙信仰。它没有直接使用神仙一词,但其至人、大丈夫及真人与道合一后所具有的永恒性、无限能力性与超越性的神性特征无疑就是神仙。《淮南子》以神话和阴阳气感应论证明了神仙的实有性,也为其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淮南子》之道秉承于老庄之道,并进一步神秘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明显宗教性的神仙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1.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哲学观变革是高清海先生思想成果的重要主题,他明确提出和阐发了人是哲学的奥秘的新哲学观,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想。在高清海先生关于人的思想中,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他阐发了做人是人优越于动物之处,但没有深入阐释做人也是一件麻烦事的思想。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对高清海先生做人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哲学观意义进行深入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30~ 4 0年代后兴起的复杂性科学 ,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追求简单到正视复杂 ,是科学自身向辩证思维的复归 ,是一次重大的科学范式的革命 ,必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新发展的切入点。王志康论述了现代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有重要启示的十个方面。苗东升则论述了科学系统进入新的转型时期后 ,由工业—机械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的转变为之提供了强劲的环境选择压力 ,科学自身正在孕育其新的形态 ,新型科学大体即复杂性科学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从物质本源论的维度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反映论的向度提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从辩证法的深度指明文艺的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文艺创作需要注意的事项,从群众史观和认识论的高度要求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四个方面相互观照,反映了习近平文艺思想深厚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个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意蕴的字,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丰富和加深它的哲学意义。通过对"中"字元义的考证和梳理中国礼乐文化以及易学、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对"中"的哲学思想的论述,可以得出"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同时"中"哲学对当前基础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忠"字出现较晚,但是其道德内涵却很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忠"与"中"古字相通,表示公中、公正、大公无私;二是"忠"为"尽己"、"尽心";三是"忠"为"诚"、"信"、"敬"等。"忠"在传统伦理思想中,无论与何种德目联系,它都是成立的。"忠"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令德"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邹宇昆 《学术探索》2003,3(5):21-24
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部分 ,形成了既带有传统特色 ,又更具当代特色的人民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中心范畴.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老子"自然"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毓平 《兰州学刊》2011,(11):22-25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以人性平等、人有三等为直接的理论前提,以自我修养和接受圣人教化的方式实现治身、治国的目的。人性不变而且人性平等,人性平等在社会里表现为人有三等。自我修养以养形保神,受教化以成才,人生修养的作用是使人开启智慧,形成去除遮蔽本性的物欲的才能,以致发现、回归本性,至少可以避祸,从而治身、治国。《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具有从现实世界面向内心的内向型特点,可将其概括为行社会之事,成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