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丽楣 《中国藏学》2007,(2):110-112
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趁入京觐见的机会向中央政府提出直接向皇帝奏事权的请求,清朝政府依照惯例未予同意。本文据所掌握的历史档案史料,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过程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西藏藏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和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在这两个阶段,藏医学无论在藏医典籍的著述刊行、藏医学教育、藏医药物学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笔者所译托马斯·莱尔德<西藏的历史:达赖喇嘛访谈录>一书中的资料,对十四世达赖喇嘛在该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进行了系统、深入和较为全面的探讨,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历史观是他在1959年流亡印度、建立"流亡政府",从事"西藏独立"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宗教神学史观、分裂史观、主观主义史观.研究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历史观,对于深刻认识其言行及思想本质,揭露其分裂阴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沙俄于彼得一世时期以攫取黄金为目的图谋占领西藏,继而从19世界后半叶到20世纪初,以"科学考察"和宗教渗透等手段,刺探西藏军事、政治情报,拉拢西藏内部上层,煽动民族分裂情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俄努力与西藏保持联系,直至斯大林时期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赫鲁晓夫对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表示不满;自中苏关系非正常到苏联解体,苏联多次邀请达赖喇嘛访苏;90年代,俄罗斯在正式外交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与西藏问题保持距离,在非正式外交方面利用佛教徒及其相关组织努力加紧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与西藏流亡政府上层、特别是达赖喇嘛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5.
夏扎是清末民初噶厦即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其对英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及其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关系随着时局变化而变化.在1890至1903年里,他从反对与英国通商到主张通过和平谈判以处理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他在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权力冲突中被革去噶伦职务.在1904至1913年里,他转而成为十三世达赖喇嘛处理与中央政府冲突的得力助手,他竭力寻求英国的支持,并成为与英人打交道的”亲英派”.在1913至1919年里,他虽然反对中央政府恢复治藏权力,但也反对分裂西藏.他虽然为首席司伦,但是并无实权,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政治关系变得冷淡.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资料载,达赖和班禅作为藏传佛教两大活佛系统,在清朝治理西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敌入侵;加强地方团结,维护西藏稳定;拥护朝廷决策,维护中央权威等三个方面对班禅系统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亚溪"家庭是达赖喇嘛的血亲家庭,是西藏社会中新的元素."亚溪"始于七世达赖喇嘛.西藏历史上共出现6个"亚溪"家庭,他们享有清朝中央政府封赐的"辅国公"爵位和西藏地方政府赠送的庄园和大量财富,有优裕的生活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但不能干预西藏的政事."亚溪"贵族名分的起源不仅仅限于血统体系,也采取收养养子,或入赘的方式来承袭.这个特殊家庭的产生和延续,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贵族社会的隐秘和西藏僧俗世界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8.
处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艰难地推进其"新政"过程中,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策略,如重用中小贵族和普能平民,推行"冈顿平均支应法",成立"征粮收税检查局"等.本文认为.在其诸多策略中,类似于上述这种对原有制度进行修补和调整,削弱传统上层势力特权是一项重要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
清廷明确规定西藏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轮流遣使于腊月进京朝觐皇帝,贺元旦,献丹舒克附贡,行请安、谢恩之礼,定立了前后藏年班制度。清延则在朝觐人数、时间、贡道、沿途支应、贡品、赏赐、筵宴、朝礼等方面都颁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国家管理西藏上层人士的重要行政措施,一直延续到清末。  相似文献   

10.
冯智 《中国藏学》2006,(2):130-137
本文据《八世达赖喇嘛传》等藏汉文原始史料,阐述和评价了八世达赖喇嘛一生主要的政教业绩,论述了他在清朝治藏中的历史作用。他一生务识大局,服从和支持清朝在西藏推行的各项改革制度。他与驻藏大臣关系良好,与几任摄政活佛相处融洽,为增进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抗击廓尔喀的战争中表现十分突出,具有远见卓识,贯彻圣旨、支持清军、征集粮饷、参与章程制定并积极贯彻执行,得到乾隆首肯。他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郑丽梅 《西藏研究》2012,136(6):15-22
十三世达赖喇嘛一生生活于祖国多难之秋,其政治道路十分艰难而复杂,分为四个阶段,即坚决抗击英军入侵,在摇摆不定中争取清中央政府支持;名号再次被革除后,转变立场,企图背离清中央;自印度返回后,在左右不定中逐渐改善与中央关系;幡然醒悟,积极改善与中央关系回到正确道路。纵观十三世达赖喇嘛走过的政治道路,他既不是叛国者,也不能算是坚定的爱国者,而是多次摇摆,最终幡然醒悟的西藏地方政教人士。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十三世达赖喇嘛对"亲英军官事件的处置"、对"西姆拉会议"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他在政治上始终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图谋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作出任何让步,这既是他推行"新政"的主要策略之一,也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成为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角逐的重要对象.西藏在1888、1904年的两次抗英斗争中均以失败告终,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的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两度出走.在两次出走内地和印度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内地和英国在印度的近代化设施,再加之受"教育救国"思潮和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为改变西藏传统教育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利用汉蒙文史料,对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的缘起,清朝和西藏双方第一次联系的细节、使者等作了补充论述,对有些论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异议.认为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主要是为招抚喀尔喀,清朝第一次遣使中止是由于清朝与喀尔喀之间关系恶化所致,顾实车臣绰尔济即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作为一个香客沟通了清朝与西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梁忠翠 《民族学刊》2014,5(4):47-52,115-117
晚清政府的藏务实施令西藏地方上下丧失信心,十三世达赖喇嘛对此亦感不满,精明的英国人则借机拉拢、引诱十三世达赖。1910年十三世达赖离境出走印度,至1912年5月,前后在印度境内停留两年。此事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十三世达赖喇嘛产生了依托英国的思想;第二,英国笼络扶持西藏上层势力的模式取得了成功,之后西藏宗教领袖出走印度成为其政治诉求道路的选择之一。当然,人们不能过分苛求生逢乱世、面对乱象的十三世达赖会超越历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合编的《清内阁蒙古堂档》中选译了从康熙十年到三十一年间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文书档案目录。文书档案包括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呼图克图等与清朝往来文书,以及准噶尔部、青海和硕特部、喀尔喀部汗、台吉和喇嘛等与清朝往来的文书。原档案目录(蒙古文)只有发文和收文者,没有摘录事由,文章将其中与西藏历史相关的回鹘式蒙古、托忒文蒙古和满文档案文书摘编事由拟题,共编为196条目录,后附收发日期,以便于读者了解和利用《清内阁蒙古堂档》中有关西藏历史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自元代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管理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在主权管辖上一脉相承,中华民国时期亦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为改善与发展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制定过许多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主权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十四世达赖喇嘛主张"大西藏"疆域,宣示青海、四川、云南与西藏自治区内藏族分布区域,皆纳入其历史领土范畴。本文从三方面逐一讨论其陈述是否为真。首先,藏人治史,首重教法史,对碑铭金文与正史典籍鲜少引用对照,并使用《西藏王臣记》等对唐代吐蕃史事记载非常不可靠的教法史料,致使彼等所宣称之"大西藏",在史实上站不住脚。其次,众所周知,政治统驭的疆域,随着王朝势力而变迁,固定疆域界线的主张,显与历史事实常识不符。其三,青海、四川与云南省等多民族聚居且镶嵌的情形在所多有,尤其,藏族在该多民族区域呈现少数弱势状态,一律划入藏区,不易治理,难以服众。作者认为西藏疆域的区划,应尊重历史事实与民族现况  相似文献   

19.
三世章嘉入藏主持认定七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是清代西藏政教关系方面的重大事项,《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对此有简略的记载。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认同该书的观点。本文依据档案资料发现,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认定过程远比《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的记载复杂与曲折。  相似文献   

20.
允礼系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后因疾而终,享年41岁.允礼一生不但位高权重,而且笃信藏传佛教,尤其是宁玛派,将许多藏传佛教典籍,特别是伏藏,组织整理并翻译为蒙文和满文.从允礼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统治上层对藏传佛教既推崇信奉,又充分利用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