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化和制度是企业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它们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地位不同,但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作者认为:制度与文化永远是并存的,文化优劣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着制度的成本,中国企业管理需要制度与文化的"双向突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四个阶段的考察 ,发现了在各个不同阶段 ,虽然选择翻译什么并不相同 ,但是它们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都起着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当前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 ,而现代翻译能促进全球化文化的发展。但是 ,由于全球化的现代文化是以科学和源出于科学的技术为主体 ,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以科技为核心 ,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的精神 ,以满足全球化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文化系统和乡村教育系统虽然具有不同的结构构成,在乡村发展功能上各有侧重,但是它们都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结构上的互相嵌入性、功能上的相互整合促进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共生性。开展乡村文化教育综合体建设,可实现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异构嵌入、功能整合、发展共生,进而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相似文献   

4.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社会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文化差异会导致人们无法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现探讨中美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分析它们的成因,提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公民文化是传统臣民和村民政治文化与现代理性参与政治文化的一种混合,尽管不同少数民族公民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多样性,但是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参与的被动性、公民文化的局限性、重视文化的象征性、政治情感认同的双重性等。这些特点体现了少数民族公民文化村民价值取向色彩比较浓厚,少数民族公民文化处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相互整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邓俊淼 《南都学坛》2008,28(2):125-126
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因此需要建立基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结构。这就需要对城市文化结构进行重构,在文化重构过程中,一方面调节城市不同文化层次发展的方向,保障不同层次的文化结构发展方向与文化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一致;另一方面调节不同文化层次发展速度,使不同文化层次发展相互协调,保障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结构的动态均衡。通过文化结构的重构,城市不同文化层次之间相互协调,均衡发展,共同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试析社会文化心态理论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文化心态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重划分。本文根据社会文化生活的不同领域,将社会文化心态的构成区分为五大基本类型,即价值文化心态、利益文化心态、道德文化心态、审美文化心态和人生文化心态,这五种基本类型结合构成了社会文化心态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发挥着特有的意识功能。  相似文献   

10.
据科学考古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动植物有关的词汇。并依据动植物的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涵义,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使用人数众多、跨文化交流的频繁、思维方式的相互渗透,必然会对同一种动植物产生某种相似的涵义联想。另外,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表达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也赋予同一种动植物不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正是汉英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给予同一种动植物不同的情感和语义联想,因此,有必要从分析动植物词汇汉英的差异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深刻阐释其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的翻译技巧与原则。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日趋紧密 ,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依存性和互动性加强。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 ,各种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我们要防止那种强调和夸大文化上的冲突忽视融合的片面性观点 ,也要避免那种强调和夸大文化上的融合忽视冲突的形而上学理解。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 ,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 ,在文化冲突中看到它们相互融合的一面 ,在文化融合中看到它们相互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中韩两国企业文化都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两者有许多共同的要素。但由于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背景上有很大差异,导致两国企业文化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要素。这种不同要素成为中韩合资和韩资独资企业中发生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文化冲突就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解决企业中文化冲突的主要途径是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3.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水洞沟遗址,是宁夏也是我国远古人类文明进程的活化石。各类尖状石器和刮削器是其代表性的器物;驼鸟蛋壳制成的装饰品,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体现了农业文明在宁夏的延伸,是仰韶文化西进过程中黄土高原化的产物。在文化内涵上,它们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同样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又各具文化背景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4.
叙事与抒情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质素,无疑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却会形成、发展为不同的文学传统,这就是中西文学一长于抒情、一擅于叙事的事实。当然,这种对比是就其总体趋向而言的。中国文化其实并不缺少自身的叙事传统,只不过这种叙事传统主要体现在史传形态而非文学形态上,尤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早期。由于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历史意识在早期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根据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不同翻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源语文化为中心的采用异化法 ;以本族语文化为中心的采用归化法。两者都有其文化成因 ,它们相互存在 ,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6.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深刻地影响了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浪潮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文化也相互共融。这种共融主要表现为相互包容、相互吸收和相互促进。由此形成的审美倾向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观。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本着"和而不同"的立场来发展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处于音乐文化鼎盛时期的唐朝与新罗,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促进两国音乐文化思想的相互融进。在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它们主动吸收,相互影响,由此积极推动了两国间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两大亲缘学科,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很大的迭交领域,语言—文化是这个迭交区的核心部分。文章在论述两学科理论联系和迭交领域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它们的交叉途径与动力。  相似文献   

19.
森林文化产品不仅是自然的创作,也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认识和利用的必然产物和智慧结晶。其分类依路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依抽象程度深浅分为森林理论、森林文艺、森林工艺、森林博物馆、森林旅游、自然保护区等6类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森林文化产品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相互协同,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们提供绿色、理性、健康的文化项目和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文化间哲学引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间哲学似乎是成问题的,这是由于哲学和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性质.每一种哲学都声称在每一个主题上都没有出乎其批判性反思之外的领地.而文化,依作者的定义,是一个集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特定时刻无所不包的神话;换言之,它给予我们以可理解性的视域.为了开启文化间哲学的可能性,作者引入了神话的功能,并以此与逻各斯的功能互补.而不同哲学和文化之所以不可通约,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神话之内.但事实上神话本身具有流动性,这为不同哲学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以及它们各自的"去神话化"和"文化间化"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文化间哲学也因此成为可能,作为单一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之间的中道,为我们在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