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和肇庆的历史一样古老的民俗共生的八音班,约产生于清中叶。它综合了众多的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虽然它与民间曲艺有些相似的特征,但归入民间器乐乐种更为恰当。自从它产生以来,就与民间节庆风俗、信仰风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相随。正是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它在没有任何外来的经济支持的情况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音乐体现了它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围绕民俗为当地人提供的服务中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1986年7月,北京民族文化宫曾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乐器展览》,首次向国内外介绍了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乐器。数百件乐器实物,形制古朴,音色独特而优美,把观众带入一个民族音乐艺术之宫;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各兄弟民族对祖国音乐文化所作出的辉煌贡献,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乐器与日常生产、生活、民间乐舞技艺、体育、宗教等诸项活动的密切关系;使观者受到一次十分生动的乐器发展史及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史的教育,增长了音乐、民俗、地理、民族等诸多学科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日崇拜是人类在童年时期的现象,是北方游牧各民族的共同习俗。由崇拜天空中的实物太阳进而上升为对太阳神的崇拜,是日崇拜的发展与扩大,更进而发展到对抽象的太阳——镜崇拜。铜镜成为萨满法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产生于原始时代的日崇拜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民俗习惯。日崇拜作为萨满教的有机组成,曾在北方民间产生了极为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歌舞和游戏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在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研究多郎麦西莱甫,不仅可以体察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借以考察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方式,考察其在该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及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剪纸是流行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及美术品。这类艺术作品反映了云南民族的生活情趣、宗教理念、思想情感,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寄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云南民族剪纸实质就是云南的民间剪纸,它如同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一样具有民俗性、实用性以及变异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麦西莱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集歌唱、音乐、舞蹈、游戏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民间,已成为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它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一样,是维吾尔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宝,具有多重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集歌舞音乐、舞蹈和各种民间游戏、民间世俗于一身的,具有曲艺杂剧特点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维吾尔族古代先民的晚会或冬天轮值宴会习俗。麦西莱甫由歌舞艺术和一系列的游戏组成,潜藏于游戏背后的,是维吾尔人的信义、廉耻、忠诚、人际关系、道德品质等社会价值观念,因而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作为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麦西莱甫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民俗学校,在保存和延续维吾尔族文化传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溇水(澧水支流,源出鄂西州鹤峰县)放排所表示的民俗,就是这种具有实用意义的东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俗风貌,首先要看它的民间经济特色如何,从民族经济生产活动中,不仅展现出不同民族村寨民俗风貌和性格,而且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方法中看到经济民俗的种种特征。我们知道,每一种民俗,  相似文献   

10.
土司音乐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文化管理政策,它以本民族歌舞为基础,以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程序为序列,以地域民俗习惯为视角,呈现从五代时期开始到清雍正时期结束的古代音乐衍生、发展、嬗变的丰富体系。土司音乐制度寓于土司对民众的文化控制,基本结构维系在主持祭祀仪式、举办音乐活动、职务奖惩承袭、业绩考核等职责上。从律典生成层面来讲,土司音乐制度的基本构造代表着一种民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规定,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歌舞文化与技艺的基层体系。土司与民众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和音乐活动等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描述与传承。土司音乐制度实施后,“以文化民”“以夷制夷”及其与之关联的治理策略和象征力量,构建了音乐活动在土司社会的主要框架,也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土司音乐文化与精神品质。同时,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构建了自己音乐制度的基层体系。民间宗教祭祀、民族风俗习性、重大节庆活动、歌舞象征意义等,既代表了土司音乐制度的内容,又成为了土司音乐制度构成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研究青海回族的民间习俗,考查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于青海回族民间的大量习俗惯例,做为这个民族的传承文化,不但有着整体民族的共同性,而且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这种以一个省的聚居地域为空间的乡土特色,虽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那样的丰富多彩,但毕竟在维护回族民俗内部特征一致性的前提下,呈现山空间特征的多样性。从宏观角度上讲,青海回族民俗的形成和整个回族一样,因受其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心理素质、宗教信仰、艺术、语言等各方面制约,而形成了回族民俗的特点;从微观方面讲,青海回族民俗的形成,还受到了不同于内地回族的许多外部条件(诸如自然地理、气候、民族杂居交往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民间动物造型不仅是一种民间美术,更是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上显示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丰富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着,本文主要分析了民间动物造型艺术与生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和装饰游艺民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间规约在历代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活动中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从宗教仪规的神秘性、旧规先例的强制性、乡风民俗的群众性、维权予夺的功利性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历代各民族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之文化特征,进而剖析了上述民间规约的传承方式及其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调适与互动。指出民间规约对特定社会组织的成员易于产生凝聚力和亲和力,并可以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与协调,同时也要注意克服民间规约的历史局限性和文化局限性,引导其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不断调适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雅乐原是我国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和朝贺、宴庆等隆重大典时演奏的音乐。据考证,最早起源于西周,在周代包括社交、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音乐,其名称当取“典雅中正”之意,他是周王朝“制礼作乐”的产物,以后历代传承。到了元代,有宫廷乐师散落民间,故而宫廷雅乐也流入民间。赤峰地区演奏雅乐始于清朝光绪初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奏者大都是有学识、有地位的举人、秀才、生员、绅士之类的社会中上层人物。他们演奏起来丝竹管弦融合一体,抑扬顿挫板眼有度,演奏者双目微合,全神贯注,欣赏者平心静气,心领神会,形成一种“乐以合心志”的艺术氛围。雅乐这一民俗的音乐艺术,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民间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间传统工艺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贵州民间传统工艺主要分为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等,其产生、发展与贵州特定的地域环境及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是依托于豫西南地区的文化环境,在该地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存在和发展与地域民俗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表现在:地域民俗为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反过来,民间歌舞艺术也表现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民俗;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所具有的整体艺术风格、声乐与器乐的选取以及表演手法、表演形式的虚拟化、节奏化、程式化等审美特征,均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探求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与地域民俗的依存关系,也是对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必要研究。  相似文献   

17.
略论唐代太常寺乐工番上之余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常寺乐工要按时到太常寺服役,用其音乐技能服务于宫廷.在番上之余,他们要用其音乐才能服务于民间,从事婚丧和各种民俗中的音乐活动,从而获得一定的报酬,并努力学习和训练音乐技能,以使音乐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的剪纸是民族文化的表征.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的原始与丰富,深沉与博约,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层.民间剪纸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从而成为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一体化,而文化却要多元化,少数民族剪纸不但以其珍贵的价值彪炳于世,并将衍生出新质的民族艺术之果.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形成于民间,又对民间风俗习惯产生较的影响。苏州道教源远流长,苏州的民俗节日中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的神仙信仰习俗则是道教的神仙谱系、科教仪式和修炼方法等在民俗中的具体表现。另外,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如丧葬、祛病、消灾等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剖析道教对苏州民俗的影响,旨在更好地把握苏州民俗的品格特性。  相似文献   

20.
古代礼乐文化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六朝及隋唐时代民间歌乐的发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注意多方面容纳和吸收各种音乐,特别是外来音乐。外来音乐同我国民间歌乐及传统音乐相互间的密切交流,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从而使唐代歌乐舞蔚为大观,盛极一时。隋唐时代乐舞的兴盛,也是当时中原地区同西北各民族及外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密切交往,以至频繁的商业贸易的产物。隋唐时代民间歌乐的繁荣,与各民族间的平等友好共处,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并存,在本质上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