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愿、自治与平衡——关于白音敖包祭祀组织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音敖包是东乌珠穆沁旗境内最大的敖包,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敖包。20世纪80年代起,白音敖包作为公共敖包,其祭祀的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寺庙主导,民间辅助转变为民间全权负责,独立、自治的组织管理。现在白音敖包实行自愿和平衡为原则的自治组织管理,主要组织制度形式是敖包长制。目前。白音敖包正呈现出更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更广泛的民众前往祭祀,这种自治的组织方式也表现出更好的组织效率,适应了敖包祭祀在民间的勃兴。  相似文献   

2.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相似文献   

3.
:《 韩诗外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神灵信仰,承认神灵作为一种人格化的主宰干预并控制着人世的生产与生活。而以天或天神为主导的神灵对人事的影响遵循着赏善罚恶的原则。但同时,《 韩诗外传》又通过一种感应论的阐述削弱了神灵的权能及意志,并借由阴阳之说为天人感应及其维系的善恶报偿赋予了新的依据。《 韩诗外传》对神灵的矛盾态度也体现在对祭祀的理解中,《 韩诗外传》一方面承认祭祀讨好神灵的效用,另一方面又认为祭祀有助于维系、彰显礼乐伦常所需要的某些情感,具有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相似文献   

5.
敖包祭祀是与萨满教有着密切联系的原始信仰形态。敖包祭祀起源于天地自然崇拜,并与祖先墓冢崇拜有很深的渊源联系。敖包的三重圆锥形结构和绕行三周的祭祀方法均源自萨满教“三层环型宇宙”观。敖包石堆上的树枝和木鸟分别代表萨满教神山、神鸟。敖包祭祀的黑白两色牺牲和“血祭”仪式,蕴含着天白、地黑原始理念和以血祭天的“血魂”观。  相似文献   

6.
唐文宗开成年间,睦州刺史吕述认为,城隍神合于八蜡中所祭的坊与水庸。(见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周代,每年十二月,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八种与农事有关的神灵,酬谢他们在这一年中对农事的功劳,并兼有祈求他们在来年里更好地保佑人们获得丰收之意。这种祭祀活动,就叫“八蜡”,或简称“蜡”。所祭祀的八种神灵中,其六为坊,其七为水庸。  相似文献   

7.
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村落居民关系的重要纽带。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镇罐子湾的祭祀仪式可分为祖先祭祀仪式和神灵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罐子湾的村民关系通过集体祭祀、物品互赠、村落互助得以构建。时代变迁中祭祀仪式的转变对村民关系产生的影响,表明祭祀仪式依然是村落关系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理白族与日本的农耕稻作祭祀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中国白族稻作祭祀方式中的自然崇拜及祭祀各种自然神灵,与日本稻作祭祀中的自然神灵信仰;白族的栽秧会与日本的花田植、白族的田家乐与日本的田乐之间有许多可比性,而两者间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清代荆州城市祭祀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清代官方对祭祀背后所承载的神灵认同十分重视。在政治的场域中,祭祀空间主要开展以祭天地、祭历代帝王为主的祭祀活动;在城市生活的场域中,民间庙宇和祭祠是民众的主要祭祀场所。  相似文献   

10.
《周易》古经“孚”字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古经中出现频率甚高的“孚”字过去曾有多种解释,本文认为前人对此字的解释是不妥当的,“孚”是一个通假字,其本字为“朋”。“报”乃是一种向神灵敬供饮食的祭祀。在占卜之时,若给神灵敬供饮食,神灵方肯告诉人吉凶,并保佑人吉利。  相似文献   

11.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在楚国的神话与宗教中,人和神分别处在两个隔离的世界,人和神的沟通是由巫觋来完成的。沟通人神是楚国巫觋最基本的职能。楚国巫觋是怎样沟通人神,怎样与神灵打交道的呢?目前楚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巫觋与神灵打交道的手段有两种,一是祭祀,二是占卜。祭祀是通过向神灵献祭的方式取悦神灵,从而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占卜的神力来源于占卜所使用的工具,这些工  相似文献   

13.
阿鲁科尔沁旗都日布代嘎查的木都图敖包,以蛇角为藏物和由女人兴建并参与祭祀而别与蒙古族的其他敖包,同时该敖包还承载着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认同,体现了蒙古族的对动物、植物的崇拜和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4.
李真玉 《南都学坛》2004,24(5):17-18
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这些画像反映了汉代社会各级官吏对农耕活动的劝勉、为祈求丰收而对神灵和原始巫术的崇拜  相似文献   

15.
清朝在蒙古地区实施盟旗制度,会盟制度是来源于蒙古诸部落首领为了决定大事而进行的一种议事制度。基于蒙古部落会盟制度的传统,清朝实施盟旗制度对蒙古部落进行统治。该制度在皇太极时期开始形成,在乾嘉时期,清朝将内扎萨克蒙古盟旗制度正式设置为成文规章。在会盟时通常会设立会盟敖包进行祭祀,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实地勘察访谈,对清朝昭乌达盟会盟敖包祭祀地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山川崇拜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巫术,原因是巫术中的山川有通达天地的功能,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山川祭祀始于传说时代的舜,最初的山川神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由英雄的氏族或部落首领转化而来。商代山川神灵具有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有了社会属性,山川崇拜是商人重要的宗教活动,其中河(黄河)、岳(嵩山)地位尤崇。西周时代对山川崇拜进行了等级化、制度化改革,使之成为全民共同信仰的一般神灵,自然属性减退,社会属性增强。春秋、战国时代更加强化山川崇拜的政治教化功能,虔诚的宗教情感让位于世俗的功利目的。一方面山川崇拜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另一方面,山川神灵开始人神化,如河伯、西王母等,若干山川神灵开始仙化,成为后来道家神仙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视域中的祭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所祭之神本质上不是外在的神灵,而是人类自我心中的神性。祭祀的过程实质是对人性崇高的一种心灵追寻,祭祀只是这种追寻的一种方式与过程。现代人缺少的是这种心灵的祭祀,这是孔子祭祀思想的现代人文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巫术盛行的时代,舞蹈是巫师在巫术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巫师祭神时所跳的迷狂歌舞,可以与"无形"的神灵相通感,制造神秘、灵验等气氛,从而达到"通神"、"娱神"的目的,祈求福瑞或祓除不祥或辟除疫鬼。巫舞的基本类型和形式有逐除疫鬼的大傩、祈求福祥的神灵祖先祭祀、求甘雨的雩祭、祓除不祥的祓禊祭。  相似文献   

19.
滇南彝族尼苏人的咪卡哈仪式中所祭祀的咪卡哈神树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和神灵的集散地;寨门是人鬼的分界线;祭品以其种类不同,象征意义也不一致;祭祀过程反映出的是深层和核心的象征意义:天、地、人——水、村寨、土地使用,这是永恒的主题,它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类与神灵的关系,一种彝族祖先对于生态知识的应用和对于环境的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
傣族原始宗教研究的一个视点──傣族女性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傣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女性神灵以及傣族女性与原始宗教的种种关联,特别指出祭祀寨神、勐神活动中对女性既排斥又不完全排斥的现象,进而分析隐藏在这种看似矛盾现象背后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