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包括 ,分工制约着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等 ;分工包含的矛盾只有通过消灭分工来消解。剖析这些思想及其实质 ,是研究全球化 (或社会化 )、腐败以及国有企业改制等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
色诺芬、柏拉图、斯密和圣西门等人的分工思想是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分工思想萌发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分工思想走向成熟,它不仅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视域,形成了唯物史观分工思想的研究方法,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于家庭的管理都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其中《家人》卦以家庭问题为核心,为中国家庭伦理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家人》卦明确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确认了家长在家庭管理中的至尊地位;明确了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职能,尤其突出了女性在家庭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对构建中国家庭伦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管子》认为职业分工是"天道"和"人情"所决定的,实质是把职业分工看作是不同道德禀赋的结果,赋予职业分工以道德上的因果联系,体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天道人情"既承认职业之间的差别,又强调各种职业的不可或缺性,是一种有机的职业分工伦理。在职业劳动上,《管子》不仅强调道德的作用,还强调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命令以及经济手段等多种方式,促使人们履行职责。《管子》注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体现了对人性和道德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当代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探求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从社会的内部分工到资本主义生产机构内部分工的发展过程来考察人的发展状况,评判了分工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利弊,以及分工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效应。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分工进行扬弃,预示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的到来。《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成熟。它对于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当代中国,对于建构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7.
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产品内国际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趋势。论文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在产业升级中的机理,指出我国应分别从企业、产业、政府各个层面上推动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并逐步占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从而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形成并阐述了"全面才能→自由分工"思想;恩格斯的"全面才能→自由分工"思想开创了分工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如果把从斯密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理论整合,可以形成"分工实践环";恩格斯的"全面才能→自由分工"思想有三重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睡虎地秦墓竹简》介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睡虎地秦墓竹简》(闻称《睡简》)中的介词问题。在对24个介词的用法特点分别进行考察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睡简》中断出现“终、尽、依、坐、把”5个介词,介词“当、即、到、自从”有了新的用法;介词的用法有较明确的分工;介词的组合能力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劳动分工论》一书发表于1893年,是迪尔凯姆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确立前期思想的奠基之作。迪尔凯姆是一位道德社会学家,他一生中主要关心的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和促进社会道德基础的加强。因此,《社会劳动分工论》是从道德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分工的问题,提出了“社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成书于18世纪上半叶,虽为文人作品,描述的也主要是文人生活场景,但其整体口语特征还是很突出的.从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儒林外史》中的动量词可以发现,《儒林外史》的动量词系统与《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大同而小异.《儒林外史》的成书时代晚于《水浒传》,略早于《红楼梦》,动量词的发展情况正好居于二者之间.由这一时间序列,我们可以观察到发展中的语言现象.另外,《儒林外史》有全椒方言特色.《儒林外史》中动量词的这种历时变化和地域特征正反映出动量词在发展中精细化的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恕(道原)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第一流史学家,但是长时期学界仅仅把他当成《通鉴》的同编修,司马光的助手来看,也只是论到司马光或《通鉴》时,才附带提到他;即使有为他做专论的文章,也多是论他在《通鉴》书局中的地位、分工而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  相似文献   

13.
4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出《省政府关于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工作分工的通知》,对调整后的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工作分工情况作出规定。4月26日,该通知在江苏省政府官方网站进行了分布。  相似文献   

14.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的产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而“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二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恩格斯非常注意“领导者和执行者”的分工在阶级形成中的作用。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说话”行业是城市商品买卖之一,说话业的繁荣发展和它的分工之细,是由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分工之细所决定的。北宋城市经济已极繁荣,南渡后,商业资本更加发达,商业竞争亦愈演愈烈。各行各业的分工也就愈细。依《咸淳临安志》及《武林旧事》所记临安最著名商行有药市、珠子市、肉市、鱼行、花市、米市、菜市、布行等等,而为市民娱乐的伎艺也更为多样化,据《武林旧事》所载各种伎艺人就有五百十四人,伎艺五十五种。其中有些伎艺分工很细,如“傀儡”,有杖头傀儡专家张小仆  相似文献   

16.
论分工及其特点陈志楣一、分工的原因与动力为何会产生分工?分工的原因与动力是什么?早在1776年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认为:“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广大效用为目...  相似文献   

17.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宏篇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开篇申明“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推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分工出效率”原理。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使得劳动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能够较快的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分工使劳动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分工促使大量有利于节省劳动的机器问世,从而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活。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斯密开始的效率始于分工的思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加要素的经济绩效的规律均与组建好其中的分工产业构架有关。当前广东产业发展战略谋划的重点在于分工如何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如何充分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着力解决阻碍分工与交换活动发展的技术障碍和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9.
关于《晋书》的撰人应以今本《唐会要》的记载最为可信,即共有二十一人。这些人之间做了细致明确的分工,有掌其事者,有详其条例、量加考正者,有分工撰录者,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一百三十卷的《晋书》之所以能够速成,与此有很大关系。速成的《晋书》具有以往同类史书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正是因此,该书一出,获得广泛认可,言晋史者,皆弃旧本而从新撰。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修成的《晋书》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有内容遗漏、错谬相沿、取材不当、照应不够、诠配不伦等。与《晋书》的巨大成就相比,这当然是白璧微疵,瑕不掩瑜。而这些缺点,并非《晋书》所独有,不少官修正史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晋书》存在的问题应该成为所有史书修撰者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20.
四、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民族学和政治经济学中,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各家的理解却有明显分歧,不同意见达七、八种之多。诸如: 1、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之间在采集-渔猎经济基础上的分工,或者说生产经济与攫取经济相分离,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