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的不是传统理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之悲愤,从流水意象的隐喻、文本的内部叙述、文本互文性、诗歌的叙述对象、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考量,《将进酒》抒发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形上悲歌,是道教徒视野观照下对生命有限性的痛苦及其超越方式的形上追问。这种对生命的悲慨与追问也是魏晋诗歌中有关生命悲歌主题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3.
"豪放飘逸"的定型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李白诗歌文本的解读.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透析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悲怆.李白的诗歌是在"酒神"的狂舞中完成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4.
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发端于尼采的作品《悲剧的诞生》,并贯穿于整个尼采的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古希腊悲剧作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最高和解,但事实上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悲剧的主角,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也在根本上成为对生命、存在与生成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李白《将进酒》一诗,前此诸家均以为是天宝三载李白去朝以后的作品。自李白两入长安说基本确立以后,《将进酒》以及其他与此诗相类的作品,其系年问题都有重新考虑的必要了。夫诗为心声,李白之诗尤多系至情之流露,至情之流露又多缘感遇而发。其笔底之波  相似文献   

6.
在《悲剧的诞生》中,首先,酒神精神象征情绪的放纵。其次,酒神精神象征昂扬的生命力,而生命力最根本的体现则是肉体的活力。最后,从形而上的层面看,酒神精神象征着积极的悲剧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尼采和劳伦斯都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高歌直观的肉体形式的美和生命的力量。劳伦斯作品中对力与美、理性与情感的形象描绘与哲理阐述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所探讨的酒神精神更是惊人地契合。劳伦斯和尼采为酒神所代表的情绪的放纵和肉体的活力正了名,他们把它抬到审美的殿堂进行供奉。但是,最终他们不过是合唱了一首边缘文化的狂想曲而已。  相似文献   

8.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统一产生了希腊悲剧精神,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是不可分开的。尼采主要以希腊悲剧精神观念反对苏格拉底开创的工具理性。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决定了尼采对希腊悲剧精神的认识,尼采的酒神观念主要来自德国浪漫派,尼采的日神观念主要从莱辛、文克尔曼、席勒、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等古典人文主义者处取来。  相似文献   

9.
纳波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尼采美学思想的延伸和实践。按照尼采的理论,日神执着人生,而酒神出鬼没则揭开面纱,与日神精神相比,酒神更具形而上学的性质,且更具悲剧色彩。纳波科夫笔下的亨伯特,正是实践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的“一位艺术家”。《洛丽塔》的叙述语言有一种明显趋向:实在《情欲》——超实在(超情欲)。这种充满诗歌意象的语言,饱蘸审美体验的情绪和意绪,成为一种新现实被读者所接受,这便是们《洛丽塔》语言所创造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狄奥尼索斯的化身——对《在路上》主要人物迪恩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尼采哲学中的酒神形象对《在路上》中的迪恩进行解读。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描绘了酒神和日神两种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其内涵是摧毁和创造。《在路上》中的迪恩就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在迪恩身上表现出的“疯狂”和“纯粹”,本质上是以身体的狂欢对一切压抑人性的制度和观念发起的强有力挑战,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激情和肯定。  相似文献   

11.
在马拉美《牧神的午后》表层的结构中,牧神象征了人类的原始欲望,“牧神精神”也同“酒神精神”具有同等的象征含义。诗歌一方面展示和肯定了人类原始欲望的狂欢,另一方面,牧神的梦境、自责和罪孽感象征了人类的理性对原欲的制约,诗歌暗示了人性和西方文化的两极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撞。  相似文献   

12.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通过追溯希腊悲剧成因来讨论艺术的本质,借助"酒神"和"日神"两位神祇来建立自己的悲剧理论。全书看似是一部怀旧之作,实则更具直面现世和指向未来的洞见。因此,即使在此书问世近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尼采所提出的"酒神精神"和乐观的悲剧哲学,对我们正确看待人生苦难和追寻幸福真谛仍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悲剧的酒神本质:尼采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尼采认为,希腊悲剧在本质上是酒神艺术。他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悲剧的酒神本质:一、悲剧起源于酒神颂音乐(D ithurambos),悲剧诞生的过程是酒神音乐不断向日神的形象世界迸发的过程;二、在悲剧中,日神形象仅是表达酒神冲动的手段;三、悲剧快感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即通过个体的毁灭而给人的一种与宇宙本体结合为一体的神秘陶醉。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精华,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受到好多翻译大家的青睐。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不断成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和追求,在此力求运用“三美”原则,以不同英译本为例,分析和探讨译者在翻译《静夜思》过程中如何将译文做到声形兼顾、意境再现。  相似文献   

15.
《蜀道难》是盛唐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在其传入英美世界的过程中,被多位西方译者翻译。然而原诗中蜀道的“野性”特征在多个英译本中并未再现,而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鉴于此,文章从比较文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考察了《蜀道难》中的地理意象与动物意象在阿瑟·韦利、艾米·洛威尔等西方学者的七个英译本中的翻译,探究了原诗中自然“野性”特征在英译本中的泛化与弱化,并揭示了这一式微现象所蕴含的东西方异质自然观。力图在发掘《蜀道难》的生态内涵和审美特征的同时,为李白诗歌海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一《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影响深远,脍炙人口。但对于《将进酒》的思想内容如何理解,却是有异议的。许多人认为这首诗所写,无非是席上劝饮之词,劝勉人们及时行乐而已。更有甚者,认为这首诗只是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所引起的苦闷、感伤的思想情绪。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7.
结合李白的生平遭遇与时代背景,分析了诗人在《将进酒》中纵酒狂放的酒徒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悲愤与孤傲。指出盛唐社会政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官场的腐败与诗人追求美好政治理想的矛盾,才是李白纵酒狂放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语言平实,天真自然,不饰雕琢,却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与激昂的精神。《将进酒》是李白乐府诗中的代表作。对于这首诗,当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孙大雨教授和著名哈佛大学教授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都对此进行了汉诗英译。以汉诗为基础,对这两首英文译诗从词句理解、修辞方法、意象和意境的创造、形关和音美、文体对比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多文本的翻译对比研究。从中揭示了两个不同版本文本之间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是运用西方美学理论评论《红楼梦》的第一人,其悲剧理论的基础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美学观。王国维通过“解脱说”,“优美、壮美说”,“三种悲剧说”,深刻剖析了《红楼梦》的关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尤金.奥尼尔的在《悲悼》中成功塑造了莱维尼娅这位悲剧女性形象。本文借助于尼采的悲剧理论,从莱维尼娅身上所体现出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冲突,来阐明她悲剧产生的过程,从而分析这一悲剧人物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