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二战后 ,盟国为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制性的民主化改造 ,它包括“非军事化”、“非工业化”、“非纳粹化”和“民主化” ,亦即著名的“四化”。其中最为重要 ,也是最遭非议的就是西方盟国对西占区的非纳粹化。“非纳粹化”是战后西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对德国政治发展趋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对这一问题的缘起、西占区“非纳粹化”运动的开展以及实施的效果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纳粹宣传思想规定了纳粹宣传的目的、对象 ;纳粹宣传内容涉及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反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纳粹宣传运作则利用了报刊、演说集会、现代传媒、暴力等方式。纳粹宣传是政治、经济问题 ,也是心理学问题。群体心理学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纳粹宣传对人民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阿谁 《北京纪事》2010,(4):56-59
孔炳彰,1981年3月出生,曹氏风筝艺术传承人,第四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获得者。风筝作品曾获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新作品展”优秀奖。2003年风筝作品“比翼燕”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04年风筝作品“孙悟空”获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山花奖”银奖。2005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俗之雅”风筝艺术展览,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被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评为年度“世界最美的书”。  相似文献   

4.
纳粹时期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并非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徒毫不入流的语言堆砌,而是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精心的教育设计,由此构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本文从哲学、政治、教育三个层面分析纳粹政治教育理论,揭示纳粹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全面研究德国政治教育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彻底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美、英、法、苏四大盟国强制对德实施了一场旨在从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清除纳粹积极分子的"非纳粹化"改造。由于战时盟国在"非纳粹化"政策制订过程中存在严重疏漏,同时更由于四国对德政策目标及利益的实质分歧,战后,四个占领区的"非纳粹化"改造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非纳粹化"改造过程中暴露或遭遇的其它诸多问题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原因。盟国的"非纳粹化"改造固然存在种种的阙失,然而,其对战后德国政治发展积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不应因其阙失而被抹杀。  相似文献   

6.
反对法西斯主义是德国文学长写不衰的一大主题。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对统一后德国反纳粹文学作品的分析,指出反纳粹文学作品的新态势所具备的三个特点:一是揭露希特勒的反犹罪行;二是揭露希特勒纳粹的欺骗性;三是揭露新纳粹的暴行。针对新纳粹势力的抬头与迅速蔓延,文章还对德国战后几十年纳粹阴魂不散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华人时刊》2009,(2):29-29
1月8日,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举办了“第13回描绘大阪展览”开幕仪式,在这次美术比赛展览中,大阪教育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林的作品《眺望》获得了“冈本奖”。  相似文献   

8.
纳粹文化从德国统一那一时刻起就掺杂着民族主义与容克军国主义思想,纳粹党采取了一系列欺骗人民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尤其是通过宣传纳粹思想和文化,并制定一些为纳粹党服务战争的文化政策,将纳粹的独裁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德国人民成为纳粹掠夺他国利益的工具,也正是这些文化政策的实施,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对德国二战前后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联社加拿大多伦多2005年3月1日报道,德国人恩斯特·聪德尔被引渡回德国,并立即被法兰克福当局拘捕。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营一家传播纳粹宣传材料的出版公司,从1995年开始,他一直是某个专为否认纳粹大屠杀而设的网站的重要撰稿人。德国当局宣布,聪德尔因其数十年来的反犹活动,包括数次否认纳粹大屠杀而被捕。而在日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宣传军国主义,宣传侵略战争,否认大屠杀却合理合法。例如,1999年10月17日,日本产经新闻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靖国的祈祷》,它的副标题是“亲眼看看明治、大正、昭和、平成”。这是一本大型照片集,长达…  相似文献   

10.
曾有逃避责任的机会 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年,德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冬,许多人说这是上帝对德国的惩罚.那一年,德国婴儿的死亡率高达16%.艰难的生存现状使德国无暇顾及清算他人,遑论清算同类.他们无力阻止美苏英法让德国再次沦为一个没有国家主权的“区域”,也接受了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的审判以及对德意志民族性的批判.对现实的筋疲力尽,使大多数德国人对于黑暗的历史选择了沉默不言.饱受创伤的德国人更愿意将他们的精力放在“活下去”的问题上:男人因为买不起香烟而跟在外国人身后捡烟头,姑娘也和“敌军”士兵私相授受以换取干粮和日用品.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政治上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的“四化”方针。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在现代女性作家群里,有两位姣姣者。她们都是二十岁出头便登上文坛,并以其全新的风格一鸣惊人,引起文坛巨大的震动,造就了作家的文学创作领域各自的神话和传奇。她们便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二玲”:丁玲、张爱玲。单就丁玲、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言,值得思考、颇有言说价值的方面很多,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她们对女性意识的把握,发掘显现于她们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之异同。也许,仅用“女性文学”之界定是无法涵盖和包融“二玲”全部文学创作及其意义,但她们既同属女人,各自的身份、经历、思想、感情都很…  相似文献   

13.
2000年2月底,德国艺术家帕尔德海姆的作品《世纪之轴》展示于江苏镇江。本文在赏析这次艺术活动的同时,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作了简略的回顾。作者认为,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艺术已不是简单的反映和表现生活的手段。它既非模仿本能的体现,亦非单纯的情感交流,而是更多地表现出人对生存的世界和生命意义的一种追问。同时,现代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也为当下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多样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深夜,德国南部慕尼黑小城的褐色宫——纳粹新厦灯火惨淡,英国张伯伦、德国希特勒、法国达拉第和意大利墨索里尼正在聚会,商定将欧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法西斯德国。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后来,这种“慕尼黑阴谋”又企图在亚洲重演,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年间,美国伙同英国,打着“调解”中日战争的旗号,召开一个由日、德、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参加的太平洋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社会学的发展几乎是从零开始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即疯狂迫害社会学家,在纳粹统治下,大批社会学家不得不亡命国外。这给德国社会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困难。令人自豪的是,德国社会学界在反纳粹的斗争中起了光辉的作用,社会学在德国一直是一门批判的、斗争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施特凡·格奥尔格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格奥尔格圈”是当时最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之一。由于格奥尔格与纳粹当局的微妙关系,也由于其作品独特的美学旨趣,人们对格奥尔格的接受可以概括为极度崇拜和赞扬,极度误解和拒斥这两个极端。本文论述诗人的创作历程及其各作品的主要特色以及“格奥尔格圈”的概貌和基本性质,简析诗人与其时代特别是纳粹当局的关系并介绍近年来格奥尔格研究在德国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狄克逊"访满"未遂事件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纳粹党领导人亲日思想影响下,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主张通过访问和承认伪满洲国,达成德日接近。德国外交部从维系与西方国家、苏联和中国关系出发,不赞成立即倒向日本,故拒绝了狄克逊的“访满”请求。但是,在希特勒对外政策思想影响下,德国外交部对远东政策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纳粹统治时期德国远东政策的亲日色彩日益浓厚。  相似文献   

18.
基于钻石模型的德国会展产业成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展览强国,被誉为“世界展览王国”。据统计,国际上每年举办的大型、专业博览会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德国。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框架,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竞争环境、机会和政府六个角度,对德国会展产业发展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其经验,希望能够对中国蓬勃发展的会展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研究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史学界最近几年比较注重研究的课题。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不同角度写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诸多原因中,2、3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德国在政治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法西斯的变化,为法西斯活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德国魏玛共和国遭受了1920年到1923年、1929年到1933年两次经济危机。希特勒就是利用这两次经济危机建立了纳粹党,并使纳粹运动得到发展以致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两次经济危机,也正是纳粹运动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中,纳粹党员人数有3万人,纳粹运动迅速  相似文献   

20.
希特勒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残酷迫害犹太人的悲惨事件,使纳粹之后的西德(联邦德国)与幸存犹太人的代表以色列围绕着“索赔与赎罪”演绎了一段特殊的两国关系。西德在《卢森堡条约》的框架下对以色列边进行物质赔偿边进行秘密武器交易,而后西德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与以色列建交。西德奉行的道义外交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与国家利益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但从客观上讲,它有利于战后德国反省纳粹暴行、恢复民族经济和尊严的,是值得肯定和同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