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由于大众传媒所植根的社会文化是以男权意识为主导的文化,其长期积淀的对女性的歧视,使大众传媒这一两性共同的平台倾斜成男性的舞台,而大众传媒商业化的本性又和男权意识合谋,制造的消费文化使女性更沦为男性欲望的对象,成为被观赏者、被审美的客体,女性在媒体中被物化、异化成为必然。因此,在整个社会宣传两性平等观念显得十分必要,以期扭转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歧视。  相似文献   

2.
男权治下的西方文化中,作为社会治理的中心,女性身体曾作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和文化规范的规训对象。女性成为男性话语体系中的他者,以男性话语建构的女性特质作为内在规约在时间与空间上约束自己,凸显了西方社会权力结构下的规训机制。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身体从被动的凝视走向主动的公开,频繁呈现于大众传媒与公共视野之中,成为商业消费主义的公共景观。与此同时,女性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并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凝视权力。这不仅是后现代文化消弭传统文化,更表征了性别意识形态和政治治理的变迁。解读女性身体的媒介呈现,是解读西方社会的治理机制、民主进步和文化变迁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时代的传媒对性别形象的幻想,往往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对两性的要求。两性关系的历史积淀、性别本质论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复杂因素,往往有意无意地将女性形象作为社会变革时期的某种代码。分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由于几千年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女性主要被定位于家庭妇女和性感尤物两类角色,其本质是他人尤其是男性的欲望对象,同时其角色定位也内化为女性的自我“心狱”,成为她们的自觉追求。加之大众传媒的制造特性,使这种符码化女性又多了一重消费特性。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整形美容是在男权社会文化结构中进行的对自己身体有意或无意的实践,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标准定位,不利于女性在公平公正的文化环境中主动支配自己身体权利意识的形成。现代社会理性的发展却无意间助推不平等的男女性别权力结构生成。作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重塑女性话语结构,实现性别权力结构的优化是保证性别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作为男权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经典童话,《灰姑娘》折射出当时社会女性被男性主宰、附属于男性的现实。作品的主要元素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及其命运的掌控。这种男权意识的烙印对女性的自我觉醒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当代读者,尤其是女性在解读作品时深思。  相似文献   

6.
在男权话语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当代话语框架下,女性作家毕淑敏力图通过对笔下的女主人公贺顿作反传统的刻画.使主人公贺顿在自我救赎中凸现女性主体,达到对女性社会性属的再建构.消解已有的女性在社会的第二性别。但其在叙述过程中对身体表述的自我怀疑,又造成了贺顿在自我救赎中出现难以突围的困囿,而这造成了对自我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男权话语秩序的顺从。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社会性别批评入手,分析尤金·奥尼尔的晚期经典剧作<月照不幸人>中女性人物在男权社会的性别角色规范与建构中所做出的反应,说明在表现女性时,奥尼尔能够同情地再现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压抑、挫折以及她们破碎的痛苦心理,反映她们作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的苦难处境.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几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探讨了商业社会中的女性处境。揭示了新时期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 ,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向转移。大众传媒通过赋予女性形象以虚拟的象征意义塑造了“时尚形象” ,承载了商业社会男性欲望的想像和消费 ,女性在对“时尚”镜像的误认中完成了自我的异化与对象化 ,反过来又受到正统男权象征秩序的排斥。因此 ,要真正消除性别歧视 ,必须对旧有男性中心话语体系进行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9.
女性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大众传媒的报道之中。在民族学与传播学的视野下,对人民网的羌族女性影像文本分析表明,少数民族女性的形象传播依然呈现出性别刻板印象,在传播中传播者仅侧重突出其女性特征和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忽略了女性的其他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从题材的选择、书写方式、男女形象的塑造探析了毕飞宇关于女性意识的小说文本特点,可见,由于作家身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作家书写的女性意识所采用的话语模式,是一套纯粹的男权话语模式.作家描述的男女关系模式仍然是不平等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依然是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重要与次要的模式.他的书写显得那么保守和顽固,对女性的压抑、禁锢是他在维护男权中心文化道路上不得不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的定位及其认可度来剖析作家的女性观,并指出斯坦贝克虽是男权体系的维护者,但并非评论界所说的"厌女症"作家,其对女性还是持一种认可和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觉解读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探索作品中作为大自然的女儿苔丝与大自然的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及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受的压迫和约束和女性的意识觉醒,体现了作者对于男权社会的观念的控诉,对女性和自然关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女性作为两性之一,其生存一直是作家关注的重点。张抗抗在其代表作《作女》中,敏感地捕捉到正在生活中迅速崛起的新的女性群体,并将之转化为新的文学形象,以"作"概括她们行为的同时,颠覆了它原本的含义,在一个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社会,将女性的"性别优势"展示得淋漓尽致,再现了都市白领的生存现状及理想蓝图。文章运用女权主义理论,对比小说和现实中的女性形象,探索都市女性生存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4.
《回家》作为哈罗德.品特倍受注目的作品,展示了两性间权力冲突这一中心主题。追寻权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身份确认的过程。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作为“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的身份、欲望依赖于男性存在。分析了《回家》中女性面对男性暴力的应策,以及颠覆男权、肯定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指出女性在与男权抗争的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历来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恶魔形象,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基于此,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绝笔长篇《维莱特》中的女性书写策略,以揭示身处男权社会的女作家夏洛蒂大胆地把女人当人来写的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7.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性别批评入手,通过对尤金·奥尼尔晚期的两部经典剧作<漫漫长日入夜行>和<月照不幸人>中女性人物的分析,说明在表现女性时,奥尼尔能够勾画出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性别角色规范与建构下的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女性的压抑、挫折以及她们破碎的痛苦心理,反映她们作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的苦难处境.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上密集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或明或暗地传达了强弱不一的性别意识。而"碎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重要特征。由于"碎片化"传播现实的存在,大众传媒上出现过的女性角色,常常显得变形与夸张,结果是扭曲了女性的真实情况。本文以近年来的"金庸小说"、"选美"、"超级女声"、"快女快男"等几种媒体热点事件作为分析对象,旨在考察作为男性意识的新权力网络——大众传媒是如何来制造与操控女性的社会角色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拓展了话语空间,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具魅力的传播平台.女性,尤其是近年来迅速蹿红的女性红人,利用网络媒介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女性意识,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同时,网络媒介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性别秩序,网络媒介本质上仍是一个男权媒介,网络中的女性仍然是作为"他者"成为男权社会的观赏品、消费品,网络女性尚未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