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比较青睐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隐去记者的身份,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新闻采访活动,称之隐性采访。这种新闻形式新颖多样、内容鲜活独特而倍受受众的喜爱。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过程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涉入式采访和实验式采访。偷拍偷录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地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比如暗访消费者的投诉经历。涉入式采访是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  相似文献   

2.
关于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因运用不当、或因滥用隐性采访而被告上法庭 ,甚至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 ,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对其进行法理分析 ,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尧 《国际公关》2023,(16):179-181
本文简述了隐性采访的相关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举例体现隐性采访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后运用“人道主义伦理学五原则”“绝对律令原则”“效益原则”等伦理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分析了隐性采访在新闻伦理与法律边界上的困境,最后总结了当前学界对于约束隐性采访的几点认识,并创造性地提出探索隐性采访的伦理与法律边界要靠积极向记者“追责”达成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实际 ,重点探讨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应具备的三大意识 :敬业意识、多重角色意识和法律道德意识 ,阐明了隐性采访虽可取得独特的效果 ,但不可滥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是新闻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隐性采访以最大限度地揭露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制约性和新闻事件本身的隐蔽性,在采访方式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这一采访方式"隐"的性质,在采访中也极易侵犯他人合法的人身权利,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熟悉一定的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可以既不陷入法律的纠纷中,又可以有效地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扣义务.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通过记者进行隐性采访 ,有利于保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有利于新闻宣传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 ,但在法律框架内 ,隐性采访既有空间也有禁区 ,新闻工作者要十分谨慎地把握采访尺度 :一、不经新闻机构的特别批准 ,记者不得自行实施。二、应当遵守《国家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保密法规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 ,不得以引诱犯罪为手段 ,不得干预和影响司法审判。三、隐性采访所使用的手段 ,仅限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 ,应遵守保护公民、法人人格权的规定 ,不得以侵害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为代价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之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 ,是指在秘密状态下 ,被采访对象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记者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 ,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 ,或者以其他方式 ,获取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由于有价值的信息的稀缺和追求新闻的纪实性 ,新闻业者偶然或经常采用隐蔽的形式来获取新闻 ,引发了许多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被新闻界广泛运用,并得到了受众的欢迎。但由于其双面性,一方面隐性采访容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对新闻报道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比较特殊,稍有偏颇,极易引发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纠纷和争论。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隐性采访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使用隐性采访这柄"双刃剑"的时候,必须小心谨慎,把握好度,方能获得掌声,否则将会适得其反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层面上都有其必守的禁区,新闻记者不能越过法律和伦理的禁区,否则将出现失度表现。归纳了人们对隐性采访所持的质疑和争论,对使用隐性采访的必要性与所引发的法律纠纷加以阐述,并对怎样正确处理和运用隐性采访,把握其“度”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显性采访的必要补充,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但是隐性采访不得侵犯隐私权,不得逾越一定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与新闻职业道德--兼谈媒体的公信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从隐性采访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入手,探讨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自律问题,并且关注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是新闻舆论监督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它能最大程度的接近新闻现实,获得可贵的新闻采访资料,其采访事件的现场性、突发性、及时性等特点,使得报道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不仅深受受众的喜爱和关注,更为权力机关运用法律介入事件调查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和证据。隐性采访就自身职能而言,与法律并不直接相关,不具有强制性,但却对采访报道后行政执法机关的介入,依法行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隐性采访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自它出现至今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因隐性采访而引起的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已经成为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使隐性采访行走在法律规范的自由空间中,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维护公众社会利益,维护公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为之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已成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注重学科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校园文化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的隐性教育作用、注重搭建科学有效的网络隐性教育平台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批评报道的采访 ,常吃“闭门羹”。记者应该巧妙地运用各种办法包括反问等 ,迫使采访对象开口说话。为此 ,记者必须正确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抓住要害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 ,代表内行、权威和上级机关 ,利用对立面的申诉举报材料 ,利用采访对象自相矛盾的地方等等 ,设置出采访对象不得不回答的反问句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隐性采访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手法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利与弊两个方面一样,隐性采访也不例外。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层面上都有它必守的禁区,当新闻记者的不能随心所欲越过法律和伦理的禁区,否则在隐性采访中将出现失度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采访权及其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权是随着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被确认,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权利。新闻采访权只能专属于记者,但仅在涉及社会公益履行记者职责进行采访时发生效力。其实现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平衡"。应区分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做不同规定。  相似文献   

19.
永利 《山西老年》2010,(7):26-27
采访中引出的故事。前不久,记者如约来到省气象局原副局长、离休干部赵亮的家中,对其进行亲历南下福建的专题采访。在采访中,记者被墙上挂满出席全国各种表彰大会的合影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伴随着社会转型,必然面临大量需要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民生事务。作为一种能有效还原真相的采访手段,隐性采访以其特殊的优势受到了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广泛青睐。然而,由于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的采访特性大相径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些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大众传播从业者应在坚持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注意规避法律禁区,在隐性采访中趋利避害,恪守大众传播职业道德,从而推进大众传播事业法治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