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农民工“闪婚”的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青年农民工"闪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后果也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这里从分析青年农民工"闪婚"的现象入手,就其产生的背景和促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闪婚"的社会后果和危害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青年农民工"闪婚"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向重视婚姻家庭的赣南客家宗族性村落近十年来出现大量"闪婚"家庭。打工经济和村落惯习的互动共同形成"闪婚"的社会基础,"闪婚"重效率不重感情的市场逻辑难以保证婚姻幸福,从而导致"闪离"家庭的出现。"闪婚闪离"表现出婚姻观念自主开放、婚姻仪式简化、个人权利意识增强离婚增多、彩礼飞涨代际剥削越来越严重等现象,表明迈向核心家庭化和私人化的农村青年婚姻变革的某种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安义农村为例,探讨打工潮流中,农村婚恋家庭领域新现象——“闪婚”的成因,找寻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家庭归宿。研究发现,将婚姻形式的偏好纳入流动的时代背景,从家庭代际关系的互动模式切入,“闪婚”成为安义农村地区婚姻形式主流具有结构性原因。年轻人在打工时代遭遇了本地恋爱不现实、跨省爱情风险高等婚姻困境,父辈对年轻人的婚姻支配权及对他们婚姻稳定的强烈期待,共同促使“闪婚”成为当地婚姻“潮流”。“闪婚”是代际双方顺应农村社会的流动性,做出的无奈之选,务实之选。  相似文献   

4.
“闪婚”、“闪离”的婚姻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洁 《社区》2008,(21):20-21
“闪婚”又“闪离”,幸福在哪里“80后”已经长大成人,忙着结婚、分手、复合,爱了、恨了、痛了、分了……“80后”“闪婚”的热乎气刚过,又开始忙着“闪离”。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江西安义县农村"闪婚"现象,发现"闪婚"是家庭经济模式制约下的一种选择,而传统习俗、家庭权力规约也构成了"闪婚"的推动力量,并非一定是现代价值理念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所促成。特定的家庭经济模式隐含着对"闪婚"的一种功能性需求,有着微妙的"互嵌"关系,而"闪婚"之后夫妻双方一体的经营方式又进一步型塑、强化了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因而"闪婚"未必导致"闪离"。所以,从传统到现代的"闪婚"模式,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度变迁,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赣西北S村闪婚现象的实地调研发现,由村庄父权文化基础、铝合金经济所形塑出的"再地域化"组织网络、父辈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等因素综合形成的父权经济文化网络仍存在于当今乡村社会生活中。父权的延续,既是宗族社会父权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维持自身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是青年农民工在市场竞争和生存逻辑驱使下寻求代际支持、发展事业的需要。只要子代不具备自主生活的能力,父权就可以与社会流动相互融合、相互强化,编织出一张无主体的权力之网,推动S村青年闪婚现象的发生并再生产出村庄秩序。  相似文献   

7.
试析离婚道德原则——以道德悖论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离婚率上升,并出现"闪婚闪离"现象,实际生活中有些离婚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违背一定的道德原则。婚姻关系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离婚中的道德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道德建设。离婚问题存在着道德"两难",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是一种道德困境,应正确看待离婚问题。离婚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如:即使关系破裂,也要尊重对方;离婚后双方也要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慎重对待离婚,文明离婚。  相似文献   

8.
《北京娱乐信报》10月18日有消息说,在江西安义农村,青年男女以签订协议方式迅速确定恋爱、婚约关系,并在男方交纳数万元“婚约保证金”后一同外出务工、非婚同居。但是,“闪婚”过后,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而其中由“婚约保证金”引发的纠纷案频发现象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闪婚”——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挣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闪婚",即"闪电式结婚",意指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在回乡的短暂时间内,与异性以签订协议的方式迅速确定恋爱、婚姻关系,并在缴纳数千至数万元"婚姻保证金"后一同外出务工、同居的现象.文章从"闪婚"的现状出发,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视角,分析后农民工时代"闪婚"现象的致因和对主体及其社会关系结构的重构,最终提出中和其反功能的尝试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父权为视角,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框架,借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宗族、人际关系网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和通过亲属关系、面子体系等构成的象征体系,深入分析农村"闪婚"的本地化成因。本文认为,传统父权文化并没有因现代思想的冲击而消逝,而是在当下农村继续发挥作用。在打工经济限制青年男女返乡时间的背景下,受父权思想影响的父辈群体为了保证家族的传宗接代,以教化权力为基础,通过打、拉、限、借的方式规训子女的择偶地点,建立起本地的通婚圈。这一模式使得青年男女的择偶时间和择偶地点只有在年假时才得以短暂重合,择偶时间被大大缩短,由此产生了新的择偶方式——"闪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父权为视角,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框架,借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宗族、人际关系网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和通过亲属关系、面子体系等构成的象征体系,深入分析农村“闪婚”的本地化成因.本文认为,传统父权文化并没有因现代思想的冲击而消逝,而是在当下农村继续发挥作用.在打工经济限制青年男女返乡时间的背景下,受父权思想影响的父辈群体为了保证家族的传宗接代,以教化权力为基础,通过打、拉、限、借的方式规训子女的择偶地点,建立起本地的通婚圈.这一模式使得青年男女的择偶时间和择偶地点只有在年假时才得以短暂重合,择偶时间被大大缩短,由此产生了新的择偶方式——“闪婚”.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剩女"面临着高学历与低婚率并存、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碰撞、高期望与低期望交织、高文化资本与低社会资本相对的婚恋困境,她们成为婚恋中的"隐形贫困人口"是社会生存压力大、个体社会化程度低、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冲突、高校教育结构变化、社会流动加速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个人观念的转变,她们的婚恋方式也会出现诸如闪婚、试婚、维持单身、找寻开放式关系等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第1077条针对离婚登记设置了30日的冷静期。设立离婚冷静期,是立法对“闪婚闪离”社会现象的回应,对减少草率型、冲动型离婚,保障稳定完整融洽的婚姻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登记离婚冷静期制度实施以来,适用情况并不乐观。为了有效规避登记离婚冷静期,离婚双方当事人多选择到法院起诉快速调解离婚,造成登记离婚冷静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为了推进离婚冷静期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通过设立诉讼离婚冷静期、构建登记离婚冷静期与诉讼离婚冷静期对接规则、区分设置离婚冷静期区间及适用条件等措施,不断探索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政府调节在缓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满情绪方面存在着种种的局限性,而社会中也同时存在着多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内在缓冲、疏导机制,起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有效运用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内在缓冲、疏导机制,使得社会发展得以平稳、顺利地从原有的平衡状态向新的平衡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15.
论人民民主监督范连生鉴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事实,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就不能不注意寻求和探讨正确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要正确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就不能不注意依靠人民的力量和运用民主监督的手段。一、关于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6.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挫折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大学生就业挫折的社会因素是劳动力供需矛盾、就业市场不很成熟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存在。要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就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同时完善社会就业制度,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正在变化,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局面仍然存在。人才流动的基本取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才流动既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布局的形成有赖于人才流动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与卓识     
存在与卓识陈维新当我们谈到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时,我们更要注重物质决定意识的真理。社会是人的群体,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的方法实践社会。对社会怎么认识,各有所识,但各种认识都是互为的精神客体,而不是物质客体,要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得要回到物质客...  相似文献   

19.
王干 《社区》2011,(20):53-53
近日和朋友聊天。说有一对男女认识10年之久,最终才相亲相爱。实在是太难得了。当“闪婚”、“闪离”成为流行语时,这对恋人的婚姻近乎传奇。我们现在的生活像快速旋转的陀螺,来不及沉淀,来不及品味,来不及享受。就知道咣当咣当地向前奔,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场子到另一个场子.从一个频道到另一个频道。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从一个博客到另一个博客,从一个微博到另一个微博。  相似文献   

20.
阿昌族习惯法的传承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南大学跨世纪民族调查——阿昌族社会调查资料,探讨了阿昌族习惯法的传承形式,分析了阿昌族习惯法的现实社会功能及其存在并产生作用的根源。文章指出,正确处理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的阿昌族社会秩序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阿昌族习惯法,二是要正确处理国家制定法与阿昌族习惯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