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说创作源于自我内心的需要,离不开创作激情的推动;小说创作是一种对人对生活的发现;坦然面对人的缺陷,特别是自身的缺陷,是创作者应有的写作姿态;小说创作也是一种想象和虚构,把白扯得跟真的一样,就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影像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逐渐实现了对新世纪小说的渗透。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特征形成于它所遵循的仿像之所以构成的符号逻辑,这取消了文字文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外观差异。造成这一审美形态的原因在于现代性生存境遇对其自我认同机制提出的新的考验。如何在新世纪影视与小说互动的语境中保持小说独立的地位和审美价值,是需要慎重对待和思考的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影像阐释是当代影视剧生产的重要源泉,在视觉文化主导的今天,小说的影像阐释不仅使小说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结合的“共读”时代,而且为影像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小说的影像阐释已经对当代作家的小说书写、小说生成方式及小说传播形态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万寿寺》里的时间具有多重功能,既是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的形式因素:时间的小说塑形指向对自我之谜的探索,通过不断将故事时间放到一个新的时间起始处的手法,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将自我扩展为一段广阔的时空,创造出自我的奇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作为小说重要符码的镜子和镜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小说中镜子"镜像的频繁出现,一个方面则是指小说中由叙事的复杂呈现出来的镜子"镜像式的结构。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来,"镜像"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了无数的镜像,通过镜像折射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分裂。纳博科夫同样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文化的分裂之中,体验到意识分裂和身份分裂的痛苦。这种自我认证分裂,深深地影响了作家,使得作家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自我认证分裂人物。  相似文献   

7.
刘勇 《南都学坛》2014,34(6):42-47
巴金的小说创作与他的自我矛盾密切相关,这种矛盾包括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极性"特征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巴金的生命体验与无政府主义信仰本身的矛盾。以某种形式解决这些矛盾,不仅是巴金接受世界、认同自我的前提,也是贯穿他创作过程的一个最核心的个人化课题。巴金通过小说艺术处理其自我矛盾的方式变化,对他小说的创作类型及风格变迁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小说,她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描写了小城里一个普通女孩子翠姨朦胧而短暂的情感人生,在细腻温婉的叙述中勾勒出自我心灵的轨迹。从某种角度来说,翠姨就是萧红的另一个自我,这在萧红其他小说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 ,《秘密的分享者》是康拉德“空虚的人”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探讨了人的精神危机与拯救的问题 ,并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展现了船长如何由自我分裂到自我发现再到自我证明的复杂、隐秘的精神过程。小说在背离现实逻辑的同时 ,始终遵循着一种心理逻辑。  相似文献   

11.
昆德拉小说《不朽》中的阿涅丝脱胎于一个老太太的手势.与昆德拉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比较起来,阿涅丝追求自我和自由的方式更为激进和彻底,她不但要逃离人群,而且要与自己相分离.在富有启示意义的事件出现之际,不再执著于独特自我的神话、躺在草丛中的阿涅斯最终成为一个指向自由的手势.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在新的媒体时代下,具有鲜明的"语—图"关系,其表现形态主要是静态层面的手绘插图和电影改编中的动态影像,两者都是对小说本身的再解读,因是以共同的文本为底本,两者也存在着隐形的内在联系,影像化中的服饰话语、色彩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电影的立意指向都与插图和文本形成一一对照。张爱玲小说中的"语—图"现象出现在文学与图像相争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如何使小说与电影改编之间的缝隙有序和谐的发展,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出发,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莎拉由于自我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自我身份危机,以及她重建自我身份的过程,以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小说《浮升》塑造了一个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的加拿大人的形象。小说中巧妙地充斥着多层主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自于祖先和原始文化的影响及语言隔阂都在小说中得到展示。经过一系列的心灵的启示 ,小说的主人公终于罢脱了困惑 ,走完了她苦恼———反思———醒悟———升华的心灵历程 ,主人公不仅找到了自我 ,还找到了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小说时空与节奏的同质异构关系初探马理关键词:现代小说情节时空节奏时间与空间既是自然界存在的、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形式。小说离不开情节,有情节,事件在叙述中就有一个特定空间和前后相续的内在关联过程;同时,语言表达中也就自然寓有形象的间接可视...  相似文献   

17.
刁良梓 《南都学坛》2008,28(3):45-47
小说用文字来讲故事,而电影则用影像来讲故事。用文字来讲故事,小说《色·戒》无疑是完美的,但它里面也有不可言传的东西,需要找到一个适合电影语言的角度和表达方式。基于此,李安执导的同名电影在小说的基本故事构架上增添了"家里偷情"、"天涯歌女"、"王佳芝家庭状况"和"结尾处理"四个情节,在张爱玲闪闪烁烁、欲言又止的地方大刀阔斧、急流勇进、艰难走出,用自然的、耀眼的、不带任何噱头的裸奔影像娓娓讲述,把文字无法展现的故事推至经典。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小说的家族主题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全方位地审视家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 ,而到 90年代 ,小说则更多地借助于家族隐喻和新的叙述观念来表达自我的存在焦灼和自我对历史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2007),并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成长以及其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认知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根据科恩《自我论》中所揭示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发展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她所造成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布里奥妮在这三个阶段中的自我定位、个性特征的变化以及其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揭示了一个人从无知少女到成熟作家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0.
作家红柯用异域的元素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铸就了其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确立了一个作家的地位。通过对其个人经历及小说的分析,总结出其小说中具有理想的生命诗境、自我回归的英雄之路、跨越生死的宗教神性三大特点,生命诗境塑"精",英雄回归塑"气",宗教信仰塑"神",这三者在时空的远方构成了其精神归宿。小说在其精神归宿中重构了一种强有力的民族精神,在不断重复的呐喊和孤独的坚守中实现自我救赎与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