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穆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名篇。然而 ,这部影片在问世之初 (194 8年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和影评界的关注 ,直到上个世纪 70年代末该片才被理论界“发掘”出来大加赞誉。之后由香港而国际 ,《小城之春》几年间便成为圈内人顶礼膜拜的民族电影的经典。这样一部今天倍受推崇的“优秀影片”为什么没有得到当时市场的认可 ?弄清楚这个问题 ,有助于我们对今天民族电影出路的探寻。有人将《小城之春》当年的默默无闻归结为政治原因 ,这种看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在我看来 ,《小城之春》在市场上的失败原因在于影片的“作家”立场。五四以…  相似文献   

2.
费穆自涉足影坛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一部<小城之春>成就了他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从<小城之春>来反观费穆的创作历程,他一生都在追求着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主要从中国电影语言和内容主题两方面论述他对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贡献,梳理出中国电影在民族化方面走过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对马》是左翼提倡“国防文学”时备受称颂的一部作品,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它主要是苏联国家意识的张扬。然而,很多左翼作家、理论家有意无意忽略《对马》中的苏联殖民话语,转而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民族主义观,与此同时,对《对马》的解读,折射出党团组织介入文学的尝试。因此围绕着《对马》及其所引出的“国防文学”,左翼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和国民党文人在民族话语上展开了争夺。对《对马》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分析,可以看出左翼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在民族话语和阶级话语上的复杂纠缠。  相似文献   

4.
在电影《妖猫传》中,文学与电影叙事融合与互动。《长恨歌》作为该电影的背景文本,其诗歌意象的电影表现能越过影像本身的叙事性-诗性之争,引领我们考察电影诗性再阐释的潜质。在现代诗人洛夫的同题诗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中频繁出现的芙蓉意象被具有异质性的蔷薇意象所取代,喻示其影射的杨贵妃形象由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体系转向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体系的蜕变;而在电影《妖猫传》中,两种花意象相互交缠,凭借《长恨歌》文本的文学叙事性与影片镜头语言的非叙事性共生为一种突破载体意识的诗性,进而实现一场模糊载道与言情之界线、回归本土形象思维的诗影共谋。  相似文献   

5.
《小城之春》开创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伦理和行为方式,并运用诗电影特有的镜语表达方法来加以展现。整部影片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性跳跃,而是呈现为一种节制含蓄、蕴藉内敛的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小城之春>(中国)与<湖畔奏鸣曲>(前苏联)和<廊桥遗梦>(美国)等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部影片在情节框架、人物关系、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基本相似.<湖畔奏鸣曲>和<廊桥遗梦>的创作受到<小城之春>创作的影响,但两片又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电影创作.<小城之春>开启了家庭与婚姻方面感情与责任之关系探索的先河,是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一种深化.它是一部诗电影,是世界诗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电影特殊欣赏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电影《庭院里的女人》的深层蕴涵予以了较为细致的解读 ,揭示了影片的叙事冲动和潜抑话语 ,旨在关注与警惕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影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挪威的森林》的叙述的结构主义叙述,对《挪威的森林》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权力话语的解读,意在表明日本当代"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男性作家笔下女性文学话语通过"再区域化"走向强势话语的特别产出。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沈从文的《边城》就是这样一篇艺术杰作。作者在故事人物言语、文本语词系列、叙述人话语三个层面上成功地超越了语言的限制,从而写就这一优美之作。在成功的叙述与最终放弃之间,《边城》不仅以对纯真人性的完美呈现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美妙,以自然而富于诗性直觉的语词系列组合去超越语言的限制,丰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更以美丽的破碎昭示着艺术的真谛。在对这一经典之作的细致解读中可以体会作家关于文学的深沉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美英汉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作了特别的解读。1950-1960年代,他们将“十七年文学”视为瞭望新中国的窗口,文学内容解读成为搜集中国信息的话语活动。1970年代,美英不再如前20年那样置重所谓的“异端”作品,开始较为客观地剖析《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等主流性作品。1980-1990年代初,他们对“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大多散见于他类论著、文章里,一些论者尝试着立足中国语境解读新中国文学,以质疑西方新中国文学论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11.
罗兰·巴尔特《作者之死》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传统文论中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地位,也暗示着巴尔特向后结构主义方向的转变。巴尔特在对作者身份问题的探讨上,延续了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中反主体性的传统,力图推翻在文学领域中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话语体系。在传统的文学历史发展中,无论是作者还是批评家都曾以解读文学作品内在的蕴含意义作为阅读的最终目标。当巴尔特明确提出将作者从文学作品中剔除时,使得我们对文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文学本身。文学作品不再是提供某一种单一意义的载体,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再从作者身上寻找参照物,而是享有更为自由的文学空间,开启了新阅读理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干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相似文献   

13.
《毛诗序》按照儒家话语模式对《诗经》进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构成了儒家诗学的基本框架,影响中国文坛上千年。在此论述《毛诗序》学术话语权形成的原因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小城之春》、《廊桥遗梦》为范本,对两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影片“镜”语的象征意义、人物造型及其性格特征进行了阐述,着重探讨其中各自成趣的审美追求,力图从中西文化维度出发来解释主人公相似经历背后尚存差异的文化与思想背景,即均“发乎情”,然《小城之春》片“止乎于礼”,而《廊桥遗梦》片“止乎于理”;但影片本身蕴育的哲理精神与审美内涵分别将两部影片推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东吴惠氏是清代学术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汉学家族之一,惠周惕则被认作惠氏家族的奠基人.通过钩沉惠周惕的诗文可以发现,其诗文创作强调"文本于经"的方法、"会通变化"的态度,与之经学考证"以经解经"的手段、"无所专主"的立场,高度一致.他考证《诗经》所作的《诗说》,采用了诸多文学话语,用诗人的文学思维解读《诗经》,显示其构建...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语用现象的预设,在文学语篇的建构和解读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学作者/文本和读者也处于交互式话语交流过程中。通常这种文学交流的预设具体表现为文类规约。文学话语比其他话语类型有更大的语用灵活度,可以更自由地采用或摆脱相关预设。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作者遵守或故意违反预设的不同效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的小说《福特执政回忆录》。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用现象的预设,在文学语篇的建构和解读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学作者/文本和读者也处于交互式话语交流过程中。通常这种文学交流的预设具体表现为文类规约。文学话语比其他话语类型有更大的语用灵活度,可以更自由地采用或摆脱相关预设。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作者遵守或故意违反预设的不同效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的小说《福特执政回忆录》。  相似文献   

18.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一书,从"中国想象"的角度来解读五四儿童文学,独辟蹊径,探究了五四儿童文学参与中国新文学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实践,深化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论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本期特约专稿《“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笔谈》 ,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剑龙教授组织约写的 4篇文章 ,意在支持熊家良先生提出的“小城文学”的构想 ,希望通过该话题的深入讨论 ,引起文学研究界的关注。其中的《小城文学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谈》 ,阐述了小城文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 ,追溯了小城文学现代以来的历史与流向 ;《文学视野中的小城镇形象及其价值》 ,将“镇”定位为乡的扩大与城的缩小 ,认为其作为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汇点和集散地 ,有别于城乡而又兼有城乡的若干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