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边城︾﹃渡船﹄意象初探罗才平沈从文这位湘西之子,在成为中国现代新小说的著名作家之后,依然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在当时那个腐朽衰弱的社会中,他既怀着对民族品德消逝的深切忧虑,又一直深恋着那还“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①的湘西乡村生活,因而,在作品中他...  相似文献   

2.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的“文学湘西”存在三种审美境界,即诗意自然的湘西、风土民俗的湘西和乱世铁血的湘西。邓宏顺长篇小说《铁血湘西》围绕土匪张玉琳“玩枪”“ 拖队伍”和中共地下党陈策搞武装建立“湘西纵队”两条线索,正面开掘“铁血湘西”的审美资源,展开了现代湘西乱世中的乱局与险象,具有鲜明的“文学地方志”特性。作品 显示出一种以历史大势为框架展开和判断乱世人生的“正史”气象,但也存在以事带人而影响人物典型化、历史味重而人文气息略有欠缺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素有印度“小说之王”之称的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印地语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对农民怀有诚挚沉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印度的广大农村为背景,把农村当作了他实现理想的天堂,他笔下的农村常常是充满诗意的。苏联作家爱伦堡曾说过“普列姆昌德的小说写得很真实,有时很动人,有时相当残酷,但总是富于人情味。”[1]也有人认为“他的长篇杰作《戈丹》是印度农村的一面镜子,是印度农民生活的一部史诗”[2]。“从艺术上看,《戈丹》在普列姆昌德小说创作中也是成就最高。不仅对乡村生活有逼真的描写,而且人物形象塑造及情节的安…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崇山峻岭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舍酒难以生存的民族”,那里素称“醉乡”。前辈作家沈从文先生以他生花的妙笔,曾描绘过这个神秘的世界,那是反映沈老生活的那个时代,是“醉乡”的昨天和前天。那么,“醉乡”的今天怎样?土家族作家孙健忠,最近以他的力作《醉乡》奉献给各族读者,犹如在精神领域里给人们开辟了第二个“张家界”旅游风景区,在那“山色空蒙石更奇”的原始森林中,吹响金色的芦笙,奏出土家人民心灵解放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一个美丽而忧愁的梦,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建构了诗意的“湘西世界”。他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依托,通过对“水”的解读、自然本色的重视、自然人格的推崇及乡土、家园守望的多元叙述,折射出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自然浪漫气息和人文情怀,他不改初衷地热爱那片生养他的湘西土地,心怀自然生态理想,虔诚的忠于内心,追求心中的桃花源.他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以“神即自然”、“天人合一”、“人性之美”的生态观影响着世人.他的生态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哲理意义和审美价值,为当今身处生态危机的人们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江州之贬是使白居易陷入极端痛苦和不平的重大事件.在江州时期,诗人的“失意”之情流之于笔端,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江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白居易的日常生活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营造住所、读书写作、尽情娱乐、交友唱和、悠游山林,并把眼前的生活呈现为“诗意”的境界,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实现了个体精神的超越,使“失意”的现实生活转化为“诗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1969年至1974年间,牛汉在“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和思想改造。在此,诗人不仅亲历了农村自然风光蕴育的诗情画意,而且感受到淳朴农民身上饱含的深情厚谊,心灵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情感上的慰藉。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豁达的个性促成他对“向阳湖”作出“诗意的裁判”,并以“咀嚼苦难,反刍人生”的方式创造着诗意。在“向阳湖”的日子里,诗人努发掘生活与生命之美,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与诗歌守望相助,致力于“潜在写作”,其“归来”后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为他迎来了人生和诗歌的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10.
“贮满春那一种诗意”的《绿》──试析朱自清《绿》的诗意特征邓宏艺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风格纯正朴实,笔法漂亮缤密,在其时文坛上独树一帜,广有影响.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11.
从《萧萧》看沈从文文化心态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下与城市、自然与文明之间,沈从文无疑是选择了前者,但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当他通过笔下臆想的湘西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时,现实的湘西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他,使他的笔端带上莫名的忧愁;当他为自然人性大唱颂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人性之“常”难以适应时代之“变”,他想在变中求生,却又害怕变带来人性的堕落。《萧萧》是可以解析沈从文文化心态矛盾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一位的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他尽情地抒写湘西社会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打量这世间万象,以湘西山水的峻逸和灵秀开垦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边地世界”。  相似文献   

13.
富有诗意美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好的散文,更常常以它饱含的诗意博得读者的喜爱与欣赏:“散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点儿诗意,那就是死气沉沉、粗糙不堪的自然主义,不能号召并引导我们前进。”因此,一切散文大家总是着力于诗意的创造,刘白羽、杨朔是这样,秦牧也深谙此道。他说:“我所写的,都是曾经使我激动、感奋、欢乐、愤恨或者思索、寻味的事情。我以为这些事情,都有告诉旁人的价值,这才动笔写它。”(《长河浪花集·序》)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感情热烈、形象鲜明,揭示了许多耐人思索、寻味的生活哲理,闪耀着诗意的光芒,读来有如徜徉于南国“花城”的长街,叫人目眩心醉,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4.
孙犁作品独有的精神与艺术特质在于 :始终执著于对民族精神、灵魂、人格、道德的发现和对生活自身的诗意、温情的赞美。他以自己的创作构筑起了一块终生守望的至善至美的“精神田园” ,并在这块“田园”上寄托着他的理想与希冀 ,以及他对于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境界与生存状态的诗意想象。  相似文献   

15.
<正> 沈从文的散文,尤以他的湘西散文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占一席.他的湘西系列散文,焦点是人,“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而决不是泛泛的浅吟低唱的风光景色之作,更不是着力于湘西奇诡风光的猎奇之作.作家把湘西的种种人事放在他别离了故乡十几年之后,放在一个从湘西土生土长之兵士到城市作家的十几年之后的框架之中来叙写.在这些散文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一片湘西的山水,无不透露出作家对人的生命的着力把握和尊重,同样,也呈示出作家对这块山水之中的生命形态的苦苦寻思.  相似文献   

16.
(一) “浮沉半世纪,生存近偶然。”沈从文对他的一生颇为感慨系之。然而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的这种“浮沉”,却是很值得研究的。半个多世纪前,还是一个二十岁小伙子的沈从文,脱离了湘西旧军队,风尘仆仆来到北京城,用在故乡“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在饥寒交迫的窘境  相似文献   

17.
以曾引起广大读者热切关注的当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为例,通过细读作品,指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即一篇散文的“诗意”和动人之处不只是由于其中所叙的故事,而是那经由作者简洁、细致和生动的笔触楔入文字的令人“终究意难平”的生命细节,是那“压在纸背的心情”。从修辞的角度看,作者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法来达成他散文的诗意,以及浸透、弥散其间的生命感。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造就他语言的穿透力的是他独特的生命感觉,即他对生命尖锐的痛感和深沉的悲悯感,尤其是“齐物”感、全息感、生命与宇宙的共通感。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孙犁创作的短篇小说《山地的回忆》充分凸现出作者创作的艺术特色:他那充满浓郁的诗情和隽永的诗意,以及语言清新、朴素、自然、洗练,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他那通过平常生活挖掘不平常思想内容的艺术手法,曾引起文坛的注目。作品以“我”陪一位从阜平山乡来的农民代表参观天津工业展览会,“我”想买几尺布送给他为开端,引出“我”对一九四一年冬在阜平山地生活的回忆,抒写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美好思想情操。作品通过“河边斗嘴”、“送袜子”、“买织机”等情节,生动地表现了难苦的战斗岁  相似文献   

19.
颜梅生 《中华魂》2017,(4):56-59
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生前曾两次被战友误以为牺牲并予以追悼;他,率部参加湘西剿匪,使湘西数百年的匪患宣告终结,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也是开国将军中仅有的10位独臂将军之一,毛泽东曾为之感慨:“只有我们的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折磨,却仍然对党初心不改……他就是晏福生。  相似文献   

20.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